201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基础测试 1.2.3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及大气的受热过程.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883211 上传时间:2020-07-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基础测试 1.2.3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及大气的受热过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基础测试 1.2.3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及大气的受热过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基础测试 1.2.3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及大气的受热过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基础测试 1.2.3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及大气的受热过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基础测试 1.2.3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及大气的受热过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基础测试 1.2.3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及大气的受热过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基础测试 1.2.3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及大气的受热过程.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3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及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读“某地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状况图,”回答12题。1该地的地形可能是()A山地B平原C盆地 D高原2如该地大力发展工业,由于地形原因最有可能造成的污染是()A水污染 B大气污染C土壤污染 D固体废弃物污染解析:第1题,从垂直坐标上获取关键信息,可判断该地出现了逆温现象,就地形而言,盆地最易形成逆温。第2题,把盆地地形与气温的垂直分布结合起来,可知此图表示的是地形逆温。当逆温发生的时候,阻碍空气的对流扩散,会加剧大气污染的程度。答案:1.C2.B下图中,两地纬度相同,海陆位置相近,各箭头表示不同的辐射形式。读图回答3

2、6题。3若两地的相对高度为2 500米,则两地气温相差()A1.5 B2.5C15 D25解析:两地海拔相差2 500米,由高度每相差100米气温相差0.6可知,两地的气温相差15。答案:C4地的各种辐射,以可见光为主的是()AA1 BB1CC1 DD1解析:地的辐射A1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吸收较少,因此A1以可见光为主。答案:A5如果地云量增多,则A2与D2的变化表现为()A两者均增强 B两者均减弱C前者减弱,后者增强 D前者增强,后者减弱解析:如果地云量增多,则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A2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会减弱;D2为大气的逆辐射,会增强。答案:C6两地热力

3、状况为()AA1A2 BB1B2CC1C2 DD1D2解析:地海拔高,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比地多,所以A1A2。答案:A(2009广东高考)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有效辐射。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78题。7关于甲、乙、丙三地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由甲地向乙地急剧增加 B由乙地向丙地急剧增加C由甲地向丙地逐渐减少 D由丙地向乙地逐渐减少8关于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地面辐射与下垫面性质有关B地面温度越高,地面辐射越弱C空气温度越低,大气逆辐射越弱D空气湿度大,云量多,大气逆辐射强解析:第7题

4、,仔细观察图中等值线分布规律可得答案。第8题,地面温度越高,地面辐射越强。答案:7.C8.B二、双项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24分)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甲底部放一层土,乙底部放适量水,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一段时间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比放水的足足高了3。回答910题。9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A不同的下垫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不同B大气的热力运动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D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解析:根据实验,说明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大气直接对太阳辐射的吸收量很少。答案:AD10将两玻璃箱同时移至阴凉处,我们发现甲乙两

5、箱中的气温计()A甲箱下降快 B甲箱下降慢C乙箱下降快 D乙箱下降慢解析:土的热容量比水的小,故甲箱降温快,乙箱降温慢。答案:AD读“大陆和海洋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的纬度分布图”,回答1112题。11图中反映大陆气温年较差和海洋气温日较差的曲线分别是()A甲 B乙C丙 D丁12曲线丙在南、北纬30附近达最大值的原因是()A纬度低,太阳辐射量大B沙漠面积大,比热容小C多为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天气晴朗D距海洋远,大陆性强,昼夜温差大解析:受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季节变化的影响, 气温年较差一般随纬度升高而增大,陆地变化更大,则图中甲、乙分别为陆地和海洋上气温年较差曲线。气温日较差主要受天气状况影响,在

6、天气晴朗的副热带地区,沙漠面积大,比热容小,昼夜温差最大,同样,陆地要大于海洋,故丙、丁分别为陆地和海洋上的气温日较差曲线。答案:11.AD12.BC三、综合题(共36分)13读“地球大气热量传递与平衡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8分)(1)冬半年的霜冻多发生在晴朗的夜间,其原因是_,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_过程有关。(4分)(2)多云的白天比晴朗的白天气温低,原因是_,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_过程有关。(4分)(3)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原因是_。(4分)(4)一般情况下,就多年平均而言BACD。但是近若干年来,上述平衡被打破,“”变成了“”。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7、(6分)解析:第(1)题,霜冻出现在晴朗的夜晚,说明晴朗夜晚气温低,晴朗夜晚温度低应从晴天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来分析。第(2)题,多云白天气温低,主要是云量对太阳辐射有强烈反射作用的结果。第(3)题,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是因为对流层的直接热源来自地面,而不是来自太阳。第(4)题,从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和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分析。答案:(1)晴朗少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下降快丙(2)白天多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甲(3)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直接来源于地面(4)化石燃料的燃烧,森林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温室气体吸收并保存地面辐射和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使大气热量收入大于支

8、出。14读我国西北地区及周边地区多年平均总云量百分比分布图(单位:%),完成问题。(18分)(1)图中A、D两地区多年平均总云量百分比较小,其共同原因是_。(6分)(2)图中B、C两地区多年平均总云量百分比较大,其共同原因是(4分)()A海拔高,气温低,水汽容易凝结B位于山地迎风坡,水汽易被抬升,遇冷凝结C地表水丰富,蒸发的水汽较多D植被茂密,蒸腾作用强(3)按要求绘图。(8分)甲乙(甲图表示出C地云量较多的原因。要求画出气流、云团;标注山地和海洋名称)(乙图表示出A地云量较少的原因。要求画出气流;标注地形名称)解析:第(1)题,图中A、D两地均位于我国西北内陆,距海洋远,降水少,晴天多,云量少。第(2)题,图中B处位于天山北坡,受大西洋水汽影响,降水丰富,云量较多,C处则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云层厚。第(3)题,C处位于喜马拉雅山南坡,受印度洋影响;A处为塔里木盆地。答案:(1)深居内陆,且受地形阻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2)B(3)- 5 -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