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2011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人教新课标版.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883178 上传时间:2020-07-0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南通市2011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江苏省南通市2011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江苏省南通市2011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江苏省南通市2011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江苏省南通市2011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南通市2011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人教新课标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南通市2011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人教新课标版.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通市2011年中考模拟试题(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命题人:吴斌)一、积累与运用(25分)1.根据拼音在下面句中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汉字(4分)他kng ki。你不必乞求,属于你的,他总是如数奉献。 他公正。不管你权重如山、yo Chn wn gun,还是一个布衣、两袖清风,他都y sh tong rn 。没有人能将他占为已有,哪怕你y zh qin jn ,他也决不会因此而施舍一分一秒。2.用古诗文原句填空。(题必做,两题选做一题)(6分)庭下如积水空明, ,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忽如一夜春风来,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无

2、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诗中“ , ”两句,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情厚谊的不朽名句。陆游游山西村一诗中“ , ”两句现在常用来形容进入一个别有天地的境界,富有哲理,给人启迪。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初中生活快结束了,同学们面临分别,恋恋不舍,大家期望能萍水相逢在新的校园里。B令中外游客叹为观止的扬州漆器,用料讲究,色泽光润,造型优美,构思精巧,闻名遐迩。C朝鲜不顾世界各方坚决反对,再次进行核试验,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强烈的轩然大波。D国外大面积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这消息真耸人听闻,大家一定要加强自我防护。4.阅读下面的短文

3、,按要求回答问题 (5分)一个年轻人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总是不断地变换工作单位。因为在一个单位工作不久,就会感觉到怀才不遇,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不得已只好跳槽。他觉得很 (沉痛 无奈),就把烦恼向一位阅历丰富的老人 (倾诉 反映)。老人说:“你换了这么多单位根本没有用啊。因为。”有些人总不断埋怨别人的过错,指责别人的缺点,他们觉得周围的环境和人处处跟自己作对;或者认为自己生不逢时,没有真正的“伯乐”来赏识自己。实际上,他们没有意识到真正的问题不是来自于周围,而是来自于他们自己。像这样的人,必须深刻地看待自己,正确地反省自己,不能一味地埋怨别人。而一个单往也没有必要为失掉这样的“人才”而遗憾。(l)

4、为文中两处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_(2)根据上下文语境,在下面的横线上把文中老人的话补充完整。(2分)因为_。(3)文中划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后把正确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答:_。阅读下面几则材料,完成56题。材料一:兰花被誉为“国香”、“香祖”、“天下第一香”,在我国有2000多年的栽培史,是我国最古老的花卉之一。我国爱兰人士多倾心于淡雅类的兰花,寻求内外统一,内涵与外在俱佳的赏心悦目的感受。爱兰者喜欢采兰、种兰、赏兰、养兰并重,把快乐幸福贯穿赏兰、侍兰全过程。材料二:一组兰花图。 材料三:一组兰花的诗文。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

5、节。(魏王肃孔子家语)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发香。楚国大夫憔悴日,应寻此路去潇湘。(唐杜牧兰溪。楚国大夫,指屈原)芳名誉四海,落户到万家。叶立含正气,芳妍不浮华。常绿斗严寒,含笑度盛夏。花中真君子,风姿寄高雅。(张学良咏兰)材料四:唐朝慧宗禅师酷爱兰花,手栽数十盆。禅师要云游,行前嘱众弟子看护好兰花。某夜,风雨大作,弟子们恰巧未将兰花搬回室内,兰花毁损严重。禅师归来,弟子们惶恐不安,以为必受重责。不料,禅师得知实情后,只淡淡地说了一句:“当初,我可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呀。”5请运用兰的相关材料对出下联。(2分)上联:观翠竹仰慕谦逊品节 下联: 6“一株兰草千幅画,一箭兰花万首诗”,中国人

6、对兰真是情有独钟,这是为什么呢?请写出你的探究结果。(4分) 二、阅读理解(60分)动物也在全球化(14分)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人类社会正在变得越来越相似。人们使用同样的科技产品追求同样的时尚,采取同样的生活方式,将来甚至还有可能使用同样的语言。“地球村”这个概念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词了。人类变得彼此越来越相似。这事好还是不好人们还在争论。在野生动物的世界里同样的事情也正在生。所有地方的野生动物也正在长得越来越像。科学家批评说,由于人类的流动,野生动植物也被迫加入了全球化的行列,从而使动植物品种的地区差异变得越来越淡。这种现象被称为“生物均质化”这种观象对于生物世界的地区特性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威胁。己

7、经引起了自然资源保护管理论者的高度重视。事实上,人们不久前才刚刚开始认识到“生物均质化”意味着什么。所有生物在所有的地方生活,结果是地球上的生物种类会变得越来越少,同一物种之下的品种也会变得越来越单一。对物种地区差异威胁最明显的应该数物种入侵,物种利用人类的全球化贸易运输侵入到其他地区,对当地的物种生存造成影响。比如说斑纹贻贝就通过船只播散到西欧和北美海域。这些入侵物种会使当地的食物链陷入混乱剥夺某些本地物种的生存空间。对生物多样性的更大成胁来自于人类对土地用途的改变。人类城市的扩张以及生物栖息地的细碎化,使生物的生存环境越来越相似。这就会导致特定种类的生物过分繁盛。有些适应能力极强的物种便如

8、鱼得水,比如蟑螂、乌鸦、老鼠、浣熊、红狐和鹿。有些大脑容量相对较大的鸟类在人类对环境进行改造的时候应付自如,知道如何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也能够很快接受前所未见的食物,而那些”小脑袋”鸟类就会受到相当太的打击,数量下降很快。于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我们会越来越多地看到一些生物,而另一些则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了。由于人类一些不恰当的做法,野生动物种群的基目资源正在不断减少,将来一旦环境发生重大改变,这将严重危及生态系统的适应力。(选自语文新圃2009年第1期,略有改动)7文章第段中加点的“这种现象”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2分)答:_8从文中看,造成“动物全球化”的具体原因有哪些?(4分

9、)答:_9文章第段说明的结论是什么。请具体分析这一结论是如何得出的。 (4分)结论:_分析:_10.请从文中找出能够充分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一个句子并进行简要分析。(4分)答: 汉语,我为你不平(15分)最近,一则关于汉语的消息让人百感交集。上海举行的一项翻译大赛爆出冷门:由于缺乏最好的译文大赛不仅一等奖空缺还将二等奖颁给了一位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其原因不仅在于他突出的英文水平更在于他“流畅、优美的中文表达”。相形之下,国内选手提交的相当多的作品言不达意,其中用词不精当、标点符号误用等小错误更比比皆是。这则消息让人隐约看到汉语的处境。身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能时时牢记自己身份的除了身体发肤之外就

10、该是我们的母语了 在无数中国人心里,古老优雅的汉语是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邵分,也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横平竖直的方块字将我们民族胸中的丘壑山水,化为不尽的纸上烟云。音分四声,律有平仄构成了汉语诗文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千百年来,隽永有致的汉语承栽着我们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依靠它倾诉,运用它思想,通过它记载,凭借它穿越五千年历史文化隧道。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汉语正面临着危机。一方面,在“全民学英语”的热潮中,以在校学生为主的庞大“外语族”的中文书面表达能力严重退化。托福考试的高分记录可以一再被打破,但即使是在高学历的青年中,也出瑰了中文水平滑落、日常语言单调的现象。另一

11、方面,我们应当承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语教学十分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母语、消解母语;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将汉语视为不学自能的天赋。诗人余光中说得好:英文充其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事实证明,忽视母语修养所导致的结果是十分严重的,这不仅造成了书写语言的失范,生活用词的平庸乏味,也让母语中独特的文化意韵在我们生活中日渐消褪。我们的后辈可能不再套用“恻隐之心”,不懂“虽千万人吾往矣”,不知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会说“我看你可怜”、“老子跟你拼了”、“我要和你结婚”。试想,一个将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的人,怎能理解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一个不懂的“虽不

12、能至,心向往之”的人,又怎能感受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在我们这个时代,该如何守护曾经被庄子、屈原、李白、杜甫骄傲地向世界展示过的、绵延着几千年文化命脉、最切近我们心灵的母语?发人深思的是,当汉语在故乡受到冷落时,全球“汉语热”却在持续升温。目前,世界上有100个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万,汉语成为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语词破碎处,万物不复存”。纵然“汉语热”热遍全球,纵然我们的后代都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但在汉语的故乡,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身边,倘若“汉语危机”的呼声一直不断,我们又怎能尽展欢颜?仅仅存于典籍之间的希腊文、拉丁文基本上死了,但汉语却一直活着,在一代代中国人的生活中血脉相延。它引领我们这个五千年古国一路风霜走到如今,它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向何处去?汉语我为你忧心,为你不平!(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略有改动)11.作者在文中主要表达了一种怎样的鲜明的情感态度?(4分)答:_12.请列举“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