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保山曙光学校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保山曙光学校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内容及其解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高中语文必修2的写景抒情散文单元的第一课,指的是荷塘月色,其核心是要求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体会作者所描述的美景,由此而进入一种审美的境界。理解本文的关键就是要通过对本文月下荷塘的描写,掌握作者情感的变化,从而理解作者为什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从而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学生已经学过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春,对作者有了一定的了解,特别是对春的学习,学生也对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也有一定地了解,本节课的内容是在此基础上的加深。由于本文位于现代写景抒情散文单元的第一课,它又后面两课有一定的联系,象本文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2、在文章中是起文眼的作用,而第二课的第一句“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的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在文中也是起到文眼的作用,本文的几个画面的描写和第二、第三课都有着某种意义上的相似之处。要想很好地理解本文还必需紧紧地扣住时代的背景来理解,本文写于1927年7月,在这个时代,作品总是会呈现出时代的特征,因此要想更好地理解本文,学生还得要有一定的历史知识,所以本文在第一单元中应该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并有着核心的作用。教学的重点是通过文章的结构来掌握作者情感的变化,解决重点的关键是讲述本文结构上的这种双圆形结构模式,让学生把握作品隐含的情感变化。一、 目标及其解析1、 目标定位:通过作品所采用的圆形结构模式,
3、来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2、 目标解析:了解结构圆形模式,就是要求学生掌握分析作品结构的方法,并通过对作品的分析来掌握作者在文章中所包含的情感。二、 问题诊断与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不知道怎样分析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不知道情景交融的手法,有的知道这个概念,但不知道它的具体含义或者说不明白如何运用它来分析课文。要解决这一问题,就是要让学生明白作者在文章中并不是为写景而写景,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某种情感,是通过写景来抒情,这样能使文章含蓄而有韵味,避免了文章的直白。其中的关键是讲清这个概念,并且通过一些学生熟悉的事例来让他们感悟出使用这个手法的好处从而
4、达到理解这个概念,最终运用这个概念来分析课文的这个目的。三、 教学条件分析在本节课讲情景交融这个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准备使用PPT课件。因为使用PPT可以多举一些事例来说明这个概念,有利于学生从中可以很好地感悟这种手法的运用在文章中的好处,更好地理解课文。四、 教学过程设计问题一:在背影中,作者是如何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体现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在春这篇文章中作者是如何来写春的?【设计意图】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复习,让学生回忆自己在小学、初中学习过的朱自清散文,理解作者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为本文的学习打下一个基础。师生活动:作者在背影一文中,主要描写了父亲去月台给儿子买橘子时的背影,通过细节描写来
5、写背影。体现了父爱这个主题。作者在春中推出五个特写镜头,细致入微地描绘春天的动人景象。第一个特写镜头是春草;第二个特写镜头是花木争荣;第三个特写镜头是春风;第四个特写镜头是春雨;第五个特写镜头是春境中人的活动。春是一幅春光秀丽的画卷,春是一曲赞美青春的颂歌。问题二:文中引用采莲赋这一段的确描写了一种很自由欢乐的生活。但是,同学们知道吗?这一段在过去的高中课本里却是被删去了的啊!你们觉得该不该删?【设计意图】以采莲赋为切口领悟文章思想感情 。1、因为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现的正是一种喜悦的、详和的感情。”“他对荷花的描写,对月光的描写,等等,都表现的都是一种恬静愉快的心境。”2、 因为作者的思想感情
6、在文中是变化的。他开始是不宁静的,为了寻找宁静来到荷塘,在这里,他的心情获得了一种暂时的愉悦。但最终他还是没有摆脱烦恼。”3、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时而烦恼时而愉悦,最后仍然摆脱不了先前的烦恼。”4、 所以作者的这一段关于采莲场面的描写是不能删去的,因为它恰好反衬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失望。”问题三: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会不宁静呢?【设计意图】通过这个问题主要想让学生理解本文的思想情感的变化,从而更好地把握课文。师生活动:这可能永远是个迷。但是,正因为这是个迷,所以,它为无数读者提供了品味、解读、思考的无限空间。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
7、变的愤懑,联系到朱自清当时的思想背景和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这不能说没有道理;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如此等等,还有其他的说法。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规定一个权威性的惟一答案,应该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且也正因为如此,荷塘月色将成为一首耐读的朦胧诗,过去、今天和未来的每一位读者会因年龄、阅历、所处时代等等因素,而从同一篇荷塘月色中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这就是创造性阅读,这就是阅读名作的乐趣!
8、问题四:作者依次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语句,说说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设计意图】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着重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师生活动:第四自然段: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形态美、动态美、静态美第五自然段:月色(用动词泻、浮、洗来写)在这里作者用了静态动写的描写,把画面写活了。“月光如流水”“静静地泻”下来,这具有一种恬静的力度美,而青雾则是薄薄地浮起在荷塘里,朦朦胧胧地四处泛散开来,呈现迷茫空朦的景象,一上一下交结在一起,便是成了牛乳和轻纱。自上而下的月光,自下而上的轻纱,是不是很美又很形象?第六自然段:重点在写树,从方位
9、、距离、高低几个角度来写,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树多而密,重重围住荷塘,与前面的“幽僻”相照应,这是总写四周,接着写近处的树色、树姿、远处的树梢上的远山、又回过头写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胧、宁静深远的环境特点。最后一句“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笔锋一转,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空虚与哀愁。作者的感情发展线索:“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问题五:本文语言具有怎样的特色?【设计意图】训练对散文语言的感受力,体会修辞方法的表
10、达效果,品味一些重要词语的意味。这些仅是举例性的,课文满篇都是精彩的语句,学生可自行查找,自行品味。本题还将品味语句与仿写语句结合起来,让学生发挥语言表达的创造力。问题串:1、品味下面的句子,指出其中通感的用法及其艺术效果。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2、作者精心选用动词,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说说下面两句中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3、本文有大量的叠音词,找出一些来理解品味。六、课堂小结:本文作者用他那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在作者笔下,一个不起眼的普通荷塘变成如梦似幻的仙境。令人心醉神驰、心旷神怡。荷塘之荷:其叶如裙;其花似珠、似星、似美人;其香如歌,化嗅觉为听觉的通感修辞运用精妙。荷塘之月:倾泻如水、薄雾似纱、花叶如梦。其化动为静、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光影和谐如曲、如梦,仿佛是一位绘画高手在泼墨挥毫,精心描绘,贴切自然、美丽逼真,富有情趣。荷香缕缕,水乳交融,描绘出一幅朦胧清雅、宁静温馨的精美图画,又似弹奏一曲“只应天上有”、“绕梁三日而不绝”的醉人爽心、韵律和谐的名曲。让我们在尽情享受品味这杯特殊美酒、香茗如痴如醉之时,不禁为作者拍案叫绝。- 3 -用心 爱心 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