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三语文暑期巩固练习题2.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878643 上传时间:2020-07-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高三语文暑期巩固练习题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2高三语文暑期巩固练习题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2高三语文暑期巩固练习题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2高三语文暑期巩固练习题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2高三语文暑期巩固练习题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高三语文暑期巩固练习题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高三语文暑期巩固练习题2.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暑期巩固练习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九州方圆蜇伏脉搏微弱英雄气概B一如继往渲泄一诺千斤大跌眼镜C出其不意发轫蛛丝马迹一副对联D人情事故精萃悬梁刺股工程竣工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长期以来,社会上都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以及教师的硬性指标,尽管中央一直反对这样做。B先辈既然已经为我们树立了典范,那么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日益推进的今天,领导干部应如何去做呢?C奥运安保部门指出:对于安全保卫工作不落实,存在安全隐患和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要依法追究相关单位及负责人的责任。D我们只要认真思考才会发现,既然血管堵塞了,如果通过单纯的吃药方式治疗

2、股骨头坏死,是不太现实的。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地铁近期故障频发,运营事故只是影响居民出行,一旦发生火灾,很可能造成全市轨道交通的瘫痪,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B奥运会最大的现场就是北京这座偌大的城市,置身其中的每个市民,他们的嘉言懿行,都会生动地诠释着付出的朴素含义。C近几年,黄河的部分河段多次出现断流的现象,面对这江河日下的情况,人们开始冷静地思考环保问题。D自强不息的大唐人以产业报国为己任,以夸父逐日的精神,努力追赶世界电信业发展潮流,助推我国电信技术实现了从铜缆到光缆的巨大转变。4下列句子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近日,中央纪委、监察部对三鹿奶粉事件中负有重要责任的质

3、检总局、农业部、卫生部、工商总局和食品药品监管局的有关人员作出处理。B如果一味地升级南海问题并诉诸于武力,“”提出的关注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一系列富民强国的大政方针就无法落实。C省国资委围绕以做强做大优势企业为目标,以加快企业改革发展步伐、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转变发展方式为重点,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工作效率。D随着公司的业务不断拓展,业务量明显增加,可公司里只有我跟他学过开车,公司领导很着急。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儒学和之道的诠释与反思 “天”、“人”、“和”是儒学之道的三个构成性要素;天道、人道、和道是儒家训义的三个最根本方面。“和”是儒学之道的最高点,成为,

4、天道与人道有机结合的支撑点。 “和”并非孔子的发明。出观在青铜铭文中的汉字“和”由一株植物与一张口组成。不过这一汉字常常被用来表征一个更古老、更复杂的由“龠”与“禾”组成的汉字“稣”。在甲骨文中,作为象形文字的“龠”指示着一种乐器,可能是一种短笛或有两个或三个管孔的排萧。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汉字“龢”在说文解字中被界定为“和众声”。 远古时期,人们普遍认为音乐是与和紧密关联的,如礼记所言:“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在古代,原初的音乐是宗教与社会仪式的一部分。礼与乐的共同作用确立了和:“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进而,礼乐也具有了形而上的意义。孔子相信音乐在良好品

5、性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并认为音乐不仅能够调节人的情感,而且能够于混乱中致有序。 从音乐的角度看,和被扩展而意味着一种不同元素的结合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一个新的统一体得以产生。儒家学者有意识地将“和”与“同”区分开来,认为两个事物间的“同”是对一事物业已具有的特性的简单复制,而“和”则是创造新的事物。在这一意义上,“和”就是“生”、“化”、“大”。 表现在人的品性中,和是一种内在状态,即所有情感的表达都遵循中道原则。儒家认为,在内心修习和,我们就会更有德行;若反其道而行,则必将损害德行。这样,和就等同于美德,并被视为所有美德中最重要者。在儒家学者看来,德行天生就具有政治上的意义。作为最高美

6、德,和对于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安宁是必不可少的。有序与和平的实现必须内外兼修。 正如儒家学者将政治视为教化的一部分,和也成为道德修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主要目的。周礼记载,周王“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要于内在、外在中体觉和,人们就必须在重塑和改造自身的过程中更具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深化自身对世界的理解,克明自我的本性。如此,作为最高理想的和就与自然、政治、伦理及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息息相关。在这一意义上,“和”有时也被称为“中和”。透过“中和”概念,儒家表明,和是一切存在和行为的中心,具有先天的中心性与均衡性。早期大儒们宣扬的和的学说在后期新儒家那里获得了发展。新儒家学者不仅将和作为一个核心概

7、念,还将它视为一种激发儒家学术的精神,一种策动儒家实践的活力。他们相信,和是所有关系的根本性法则;是一切德行得以完全实现的动因。(节选自新华文摘)5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儒家早期宣扬的“和”的理论的一项是A认为“和”是所有关系的根本性法则,是一切德行得以完全实现的动因。B认为“和”与音乐紧密关联,而音乐在良好品性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C认为“和”是最高美德,对于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安宁是必不可少的。D认为“和”是最高理想,与自然、政治、伦理及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息息相关。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和”的理想能激励着人们为了获得安宁和谐而不断地纠正混乱、无序。B在儒家看来,“和”是天道与

8、人道有机结合的支撑点,是儒学之道的最高点。C“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人们相亲相敬也就有了社会的和谐。D两个事物间的“和”可以理解为对事物各自特性的相加。7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儒家之所以提倡和,其唯一目的就是希望帮助统治者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青铜铭文中的汉字“和”由一株植物与一张口组成,据此可知,儒家对和的原初理解与音乐无关C根据礼记所言:“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可以推断,儒家早就认识到,音乐不但反映了和,而且通过触及人心、匡正行为创造了和。D在当今社会提倡和,足以使我们摆脱冲突和混乱,缓解紧张的社会关系,消除冲突的社会根源。三、(

9、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王镇恶,北海剧人也。以五月五日生,家人以俗忌,欲令出继疏宗。祖父见奇之,曰:“此非常儿,昔孟尝君恶月生而相齐,是儿亦将兴吾门矣!”故名之为镇恶。颇读诸子兵书,论军国大事,骑乘非所长,关弓亦甚弱,而意略纵横,果决能断。或荐镇恶于高祖,既至与语,甚异焉。高祖谋讨刘毅,转镇恶参军事,加振武将军。遣镇恶率百舸前发,昼夜兼行,至豫章口。镇恶舍船步上。舸留一二人,对舸岸上竖六七旗,下辄安一鼓。语所留人:“计我将至城,便长严,令后有大军状。”又分队在后,令烧江津船舰。镇恶径前袭城。未至城五六里,逢毅要将朱显之,欲出江津,便跃马驰去告毅:“外有大军,似从下上,垂已至

10、城矣。”行令闭诸城门。镇恶亦驰进,军人缘城得入,因得开大城东门。镇恶入城,便因风放火,烧大城南门及东门。镇恶军人与毅东来将士,或有是父兄子弟中表亲亲者,镇恶令且斗且共语,人情离懈。三更中,毅自缢死。镇恶身被五箭,射镇恶手所执槊,于手中破折。高祖将北伐,转镇恶为咨议参军,领前锋。将发,镇恶曰:“不克咸阳,誓不复济江而还也!”镇恶入贼境,战无不捷。姚绍率大众拒嶮,深沟高垒以自固。镇恶悬军远入,转输不充,与贼相持久,将士乏食,乃亲到弘农督上民租,百姓竞送义粟,军食复振。大军次潼关,谋进取之计,镇恶请率水军自河入渭。镇恶既至,令将士食毕,便弃船登岸。渭水流急,倏忽间,诸舰悉逐流去。镇恶抚慰士卒曰:“卿

11、诸人并家在江南,此是长安城北门外,去家万里,而舫乘衣粮,并已逐流去,岂复有求生之计邪!唯宜死战,可以立大功,不然,则无遗类矣。”乃身先士卒,众亦知无复退路,莫不腾踊争先。(姚)泓众一时奔溃,即陷长安城。泓率妻子归降。镇恶宣扬国恩,抚尉初附,号令严肃,百姓安堵。高祖劳之曰:“成吾霸业者,真卿也。”镇恶再拜谢曰:“此明公之威,诸将之力,镇恶何功之有焉!”镇恶率军出北地,为沈田子所杀,事在序传。时年四十六。 (选自宋书列传第五,有删改)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然,则无遗类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家人以俗忌,欲令出继疏宗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C或荐镇恶于高祖不能

12、容于远D镇恶令且斗且共语彼且恶乎待哉9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明王镇恶“长于谋略”和“作战勇敢”的一组是A行令闭诸城门唯宜死战,可以立大功B颇读诸子兵书,论军国大事参军事,加振武将军C令且斗且共语,人情离懈射镇恶手所执槊,于手中破折D亦驰进,军人缘城得入亲到弘农督上民租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北伐时由于孤军深入,军中一度缺粮,王镇恶亲自征集军粮,百姓争先恐后地送来了粮食;攻下长安后,王镇恶宣扬国家恩泽,安抚归降的人,号令严明,百姓安居乐业。B王镇恶在五月五日这天出生,犯了忌讳,家人想把他过继给远房族人,祖父把他留了下来;他熟读兵书,喜欢议论军国大事,武艺出众,做事果

13、断,是难得的将才。C在西征刘毅的战役中,王镇恶率百艘战船溯江而上袭击敌城,他顺势采用疑兵之计麻痹敌人,采用攻心之术瓦解敌军,在战斗中他身中五箭,勇猛顽强,最后使刘毅败亡。D在北伐姚泓的战役中,王镇恶担任先锋,发誓不达目的决不渡江而还;他采用破釜沉舟之计激励将士,而且身先士卒,最后攻陷了长安城,姚泓率妻子儿女投降周一测试参考答案1C(A蛰伏;B一如既往 宣泄 一诺千金;D人情世故 精粹)2A(B句中关联词的位置不对,“既然”应该放在“先辈”的前面;C句中错用“和”造成逻辑错误,“存在安全隐患”无法“追究相关单位及负责人的责任”,“和”应该改为“而”;D“只要”搭配“就”) 3C(江河日下,江河的

14、水一天天地向下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此处望文生义。A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喻动极小的部分就会影响全局。B嘉言懿行,指有益的言论和高尚的行为。D夸父逐日:夸父拼命追赶太阳。比喻人有大志,也比喻不自量力;这里取“人有大志”意。)4A(B“诉诸于”重复赘余,去掉“于”。C句式杂糅,“围绕以做强做大优势企业为目标”,可删去“围绕”或“以为”。D表意不明,“跟”可是介词,也可是连词。)二、(9分,每小题3分)5A根据最后一段,后期新儒家把和看成是“一切德行得以完全实现的动因”。6D“和”不是对事物特性的简单相加,而是创造新的事物。7C“通伦理”就是匡正人们的行为,创造和谐的社会秩序(A根据第一段,“和

15、”是儒学之道的最高点,成为天道与人道有机结合的支撑点,据此可知,“和”也是为了处理好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B“和”常常被用来表征“龢”字,而“龢”是“和众声”之意,所以儒家对“和”的原初理解与音乐有关。D在当今社会提倡和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冲突的社会根源。)三、(9分,每小题3分)8B两个“以”都是连词,表原因,因为。A组两个“则”都用作连词,前一个表示假设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后一个表示转折联系,译为“却”。C组两个“于”都是介词,前一个表对象,相当于“向”、“给”,后一个表被动,相当于“被”。D组前一个且是连词,相当于“一边一边”;后一个“且”是副词,相当于“将”。9C“且斗且共语”是为了瓦解敌军斗志,能别表明王镇恶“长于谋略”;“手所执槊,于手中破折”说明冲锋在前,能别表明王镇恶“作战勇敢”。A组不是王镇恶的行为。B组让他参与军事、加封为将军时他还不曾作战,所以不能表明他“作战勇敢”。D组与作战无关。10B“武艺出众”错。王镇恶“骑乘非所长,关弓亦甚弱”,就是说骑马不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