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第三部分 冲刺训练第19天.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877595 上传时间:2020-07-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第三部分 冲刺训练第19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第三部分 冲刺训练第19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第三部分 冲刺训练第19天.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第三部分 冲刺训练第19天.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第三部分 冲刺训练第19天.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第三部分 冲刺训练第19天.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冲刺训练第19天(高考倒计时2天)一、语言文字运用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阔绰/绰绰有余结合/结结巴巴萎靡/所向披靡间断/间不容发B活塞/塞翁失马便利/便宜行事纰缪/未雨绸缪辟邪/开天辟地C轻佻/挑弄是非氛围/五彩纷呈押解/坚持不懈襟怀/弱不禁风D裨益/稗官野史剽悍/骠勇善战诋毁/扺掌而谈账单/为虎作伥解析Achu,ji/ji,m,jin/jin ;B.si/si,bin,mi/mu ,b/p;C.tio/tio,fn ,ji/xi,jn;D.b/bi,pio/pio, d/zh,zhn/chn。答案D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寒碜绊脚石毛骨耸然树倒猢狲

2、散B翱翔拉拉队冠冕堂皇时事造英雄C厮杀高材生指手画脚一言以蔽之D熟稔明信片以逸代劳针尖对麦芒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同音字。A组“耸”应为“悚”;B组“事”应为“势”;D组“代”应为“待”。答案C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高中毕业以后,李小海没能考上理想的大学,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他便整天不学无术,在社会上瞎混。B小赵在这次技能大比武中荣获特等奖确实值得表扬,但他旷工迟到、殴打同事等错误,绝不可一笔抹杀。C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是消化知识的重要途径,可是许多学生没头没脑,学习时不加思考,结果事倍功半。D以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的做法,如果还不能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后果将

3、无法想象,这不是危言耸听。解析A不学无术:原指没有学问因而没有办法。现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语法功能失当。B.一笔抹杀:原指对所画的画不满意而把它废掉,后比喻轻率地把成绩、优点全部否定。使用对象错误。C.没头没脑:毫无线索或没有根由。望文生义。D.危言耸听:故意说吓人的话使听的人吃惊。答案D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针对美国对人民币施压的一系列言论,专家指出: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有利于中国和全球经济的复苏,聚焦人民币汇率无助于解决中美双边贸易关系中的问题。B. 为了办好2012年伦敦奥运会,伦敦请来世界各国专业人士参与筹划、组织赛事,这也是伦敦与国际接轨,学习外国体育赛事组织先进的理念

4、。C. 日本丰田汽车的质量问题日益突出,“脚垫门”、“加油踏板门”等相继出现,原因是过度扩张、忽视质量问题造成的,丰田“召回门”事件无疑给国内的一些汽车企业敲响了警钟。D. 网络空间也存在着主权和边疆,必须受到各国法律法规的管制。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允许互联网传播色情、暴力、赌博和封建迷信,发表甚至煽动有关颠覆政权、民族分裂、宗教极端、种族主义、恐怖主义、仇恨排外情绪和“颜色革命”的信息。解析B成分残缺,缺宾语的中心语。应在“理念”后补“的途径”。C. 结构杂糅, “原因是造成的”,应改为“原因是”或“是由造成的”。D. 搭配不当,“煽动信息”应改为“发表信息,甚至煽动颜色革命”。答案A5依次填

5、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参窝水库是辽宁省大型水库之一,位于辽阳县、灯塔县和弓长岭区交界处的太子河干流上。参窝水库_,_,_,_,_,_,山鸡鸿雁分布沟梁水边。整个风景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是一个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水库浩淼无际山珍野果遍布群山众壑植被覆盖率达到90% 周围自然景观优美大坝巍峨壮观四季景观各异A BC D解析解析先讲大坝,再讲水库,由外入内。再讲周围,然后由空间延展到时间,是转入下一层描写的过渡,句与后面的“山鸡”句相对应。答案C6水浒传中写宋江借酒兴在江楼题诗“他年若遂凌云志,敢效黄巢不丈夫”,被人理解为反诗并告发。(1)该诗的“反”意在哪儿?请写出

6、你的理解。答:_(2)请改动诗中的一个字,将它变为“正”诗。改“_”字为“_”字答案(1)诗面的意思是说,他年如有机会实现心愿,我也会像黄巢起兵反叛那样,做下敢作敢为的大丈夫事业,带有明显的叛逆精神。(2)改“敢”字为“莫”(岂)字;改“效”字为“讨”(伐)字,如改为“杀”“斩”“训”也算对。二、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7(1)_,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_,不亦君子乎?(论语六则)(2)其声呜呜然,_,如泣如诉;余音袅袅,_。(苏轼赤壁赋)(3)别有幽愁暗恨生,_。_,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琵琶行)(4)_,小桥流水人家,_。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答

7、案(1)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2)如怨如慕不绝如缕(3)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4)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守在科学的屋檐下王波1913年,普朗克担任柏林大学校长不久,便将爱因斯坦请到柏林大学,并为他设立了一个新的教授职位。在他看来,“把更多有天赋的科学家留在德国”是一名科学家应尽的责任。当然,对普朗克来说,一切并不是“责任”两个字这么简单。在这个路德教徒心中,科学是他的另一个上帝。而终其一生,他一直守在科学的屋檐下。1878年,20岁的普朗克已在慕尼黑大学小有名气。名声来自他的音乐天赋,这个大二学生曾为多首歌曲和一部歌剧作曲。但在选择专业时,他选择了物

8、理。一位物理学家教授试图劝说年轻人另走他路,这样或许更容易有所成就。普朗克拒绝了教授的好意,他回应道:“我并不期望发现新大陆,只想把现有的物理知识搞清楚。”第二年,当为自己以“论热力学的第二定律”为题目的博士论文答辩时,年轻的普朗克被一位知名化学家进行了近乎讽刺的批评。幸运的是,普朗克最终通过答辩,并获得了慕尼黑大学的教职,可以继续从事他的理论物理研究。普朗克所不曾期望的“新大陆”,则在22年后浮现。1900年,普朗克提出黑体辐射问题,进而提出了量子概念,这给物理学带来巨变,也在18年后给普朗克带来了诺贝尔奖。只是,此时的奖励,已难以抚平普朗克内心的千疮百孔。他的妻子和女儿先后离世,大儿子则死

9、于一战战场。战争带给普朗克的,不仅是家庭的巨变,还有事业的动荡不安。1914年,在军国主义分子的操纵和煽动下,德国科学和文化界发表了文明世界宣言。普朗克在德国物理学界享有最高声誉,不得不在这个臭名昭著的宣言上签名。很快他便后悔了。两年后,他再次签名,不过是反对军国主义。与此同时,德国的科学研究也陷入了困境。为了让局面改观,普朗克向同事们呼吁“坚持到底,继续工作”。1920年10月,他和犹太化学家弗里茨哈伯创建德国科学临时学会,以求募集资金支持科学研究。纳粹的上台,则让普朗克的努力几乎化为乌有。身为威廉皇家学会主席的普朗克,眼睁睁看着大批犹太朋友和同事被驱逐和羞辱,数以百计的科学家被迫离开德国。

10、部分人在普朗克的劝说下,留了下来,其中包括哈伯。只是,这些为科学而留下来的人,几乎处处饱受屈辱。普朗克曾直接找到希特勒,抗议哈伯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但丝毫于事无补。德国科学的屋檐之下,已无这些人的容身之处。哈伯最终在1934年死于流亡途中。爱因斯坦则在1935年远走美国。普朗克弹钢琴时,由爱因斯坦拉小提琴伴奏的场景,也从此成为绝响。那些在皇家学会研究所内工作的犹太科学家,在失去了普朗克竭尽全力的保护后,不得不离去。普朗克则选择留在德国,在他看来,自己“有责任”留在国内,保护已经支离破碎的科学研究。他无力反抗纳粹的暴行,但当二战的战火燃烧到柏林时,他似乎看到了希望。他写到:“要渡过危机,一直活到重

11、新崛起的转折点那天。”可惜的是,在1944年2月的一次空袭中,普朗克在柏林的家完全被摧毁,他留在家里的论文手稿和藏书化为灰烬。5个月后,他的二儿子埃尔温普朗克因参与密谋暗杀希特勒,被逮捕关入盖世太保的总部,并在1945年被处决,曾经幸福的家庭,只剩下一位87岁的老人,在屋檐之下体会着家国的凋零。而为了“扩大科学的影响”,老人不顾健康问题的困扰,前往各地巡回演讲。在演讲中,他呼吁人们“向上帝走去”,这个“上帝”不是他信仰了一生的耶稣,而是他为之付出了一生的科学。(有删改)8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文章在表现普朗克对科学的坚守的同时,说“科学是他的另一个上帝”,文末进一步提

12、到普朗克的呼吁“向上帝走去”,这正暴露出人性的两面性。B在作者看来,20岁的普朗克凭借他的音乐天赋已在慕尼黑大学小有名气,可是选择专业时,他选择已经研究得差不多的物理,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C文章运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普朗克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苦难经历,塑造了一位执著爱国的物理学家的形象。D普朗克不曾期待在物理学上有“新大陆”般的发现,但他在1900年,却提出了黑体辐射问题,进而提出了量子概念,这正反映出他对科学始终不渝的探索。E尽管作出了最大的努力,普朗克还是不能使那些为科学留下来的人免受屈辱,而他本人,也不得不在文明世界宣言上签名。解析A项,“向上帝走去”中的“上帝”,正是普朗克所信奉的科学

13、,文章着力表现的正是普朗克对科学的坚守,没有人性的矛盾。B项,作者陈述这件事时并没有流露出“可惜”之情,而是要表现普朗克对科学的兴趣与坚守。E项,时间表述有误,在文明世界宣言上签名是 1914年的事情,“普朗克还是不能使那些为科学留下来的人免受屈辱”是纳粹上台后的事情。答案CD9文章第四段提到普朗克在进行博士论文答辩时被一位知名化学家进行了近乎讽刺的批评一事 ,这是否会影响普朗克的形象?请说明你的理由。答:_解析从全文来看,作者是以肯定的态度来表述有关普朗克的选择的,他在进行博士论文答辩时受到讽刺,说明最初普朗克在物理学上并不突出,而后来普朗克提出了黑体辐射问题,进而提出了量子概念,并获得了诺

14、贝尔奖,这说明他在物理学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化学家的讽刺正起到反衬的作用。答案不会。这正照应了前面那位物理学教授关于他选学物理学的劝告,也为后面普朗克在物理学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作了铺垫。正是由于他的坚持,普朗克才有了后来的成就。这样写起到反衬的作用,突出了普朗克对科学的坚守和他不断探索的精神。10文章是从哪些方面表现普朗克终其一生,一直守在德国科学的屋檐下的?请举例表述。答:_答案一战中,在亲人相继死去,家庭遭遇巨变之时,仍坚持科学研究。在德国科学研究陷入困境时,仍向同事们呼吁“坚持到底,继续工作”,并与他人创立德国科学临时学会,积极募集资金支持科学研究。二战中,其他科学家被迫离开德国时,他选

15、择了留下,保护已支离破碎的德国科学研究。年老时,为了“扩大科学的影响”,不顾健康问题的困扰,前往各地巡回演讲,呼吁人们走向科学。11在其他科学家选择了“不得不离去”后,普朗克则选择留在德国,他的这个选择给了你什么样的启发?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答:_解析解答时,要紧扣文中相关内容,如“在他看来,自己有责任留在国内,保护已经支离破碎的科学研究”,先表明自己的看法,以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所得到的启示,然后结合文本,具体阐述理由。答案在国家多难时,普朗克选择留下,更突出了他的责任感,对国家和科学的负责态度,这值得我们学习。对国家负责,不一定非要走向战场,在战场之外的国家需要的每一个场所,同样能表达爱国之情。要把国家的前途与个人的研究结合起来,为国家保护好仅有的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个科学家最大的爱国。4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