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网帧格式分析实验报告.doc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36876907 上传时间:2020-07-0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太网帧格式分析实验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以太网帧格式分析实验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以太网帧格式分析实验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以太网帧格式分析实验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以太网帧格式分析实验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以太网帧格式分析实验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太网帧格式分析实验报告.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 验 报 告实验名称以太网帧格式分析队 别姓 名李王丁学 号实验日期实验报告要求: 1.实验目的 2.实验要求 3.实验环境 4.实验作业5.问题及解决 6.思考问题 7.实验体会【实验目的】1复习Wireshark抓包工具的使用及数据包分析方法。2通过分析以太网帧了解以太网数据包传输原理。【实验要求】用Wireshark1.4.9截包,分析数据包。观察以太网帧,Ping同学的IP地址,得到自己和同学的mac地址。观察以太网广播地址,观察ARP请求的帧中目标mac地址的格式。用ping-l指定数据包长度,观察最小帧长和最大帧长。观察封装IP和ARP的帧中的类型字段。【实验环境】用以太网交换机

2、连接起来的windows 7操作系统的计算机,通过802.1x方式接入Internet。【实验中出现问题及解决方法】1在使用命令行“ping -l 0 IP”观察最小帧长时抓到了长度为42字节的帧,与理论上最小帧长64字节相差甚远。通过询问教员和简单的分析,知道了缺少字节的原因是当Wireshark抓到这个ping请求包时,物理层还没有将填充(Trailer)字符加到数据段后面,也没有算出最后4字节的校验和序列,导致出现最小42字节的“半成品”帧。可以通过网卡的设置将这个过程提前。2在做ping同学主机的实验中,发现抓到的所有ping请求帧中IP数据部分的头校验和都是错误的。原本以为错误的原因

3、与上一个问题有关,即校验和错误是因为物理层还没有将填充字符加到数据段后面。但是这个想法很快被证明是错误的,因为在观察最大帧长时,不需要填充字符的帧也有同样的错误。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封装在更里层的ICMP数据包的校验和都是正确的。这就表明IP层的头校验和错误并没有影响正常通信。进一步观察发现,这些出错的头校验和的值都是0x0000,这显然不是偶然的错误。虽然目前还没有得到权威的答案,但是可以推测,可能是这一项校验实际上并没有被启用。作为中间层的IP头的意义是承上启下,而校验的工作在更需要的上层的IMCP包和下层MAC头中都有,因此没有必要多此一举。【思考问题】1为什么可以ping到同宿舍(连接在

4、同一个交换机上)的主机而ping不到隔壁宿舍的主机?通常情况下,如果配置正确,设备都连接着同一个网络(互联网),而且没有防火墙等阻拦,就可以正常ping到同一网络中的任何主机。在第一次实验中,我们曾成功地ping到了的IP。在ping其他宿舍的IP时需要通过宿舍的交换机将ping请求先转发给楼层交换机,再由楼层交换机转发给目标IP所在的宿舍交换机。分析无法ping到隔壁宿舍主机的原因,很可能是楼层交换机设置了禁止内部ping的防火墙,阻止了本楼层交换机地址段内的主机相互ping对方。而同宿舍之所以可以相互ping到,是因为ping请求没有经过楼层交换机,直接由宿舍交换机转发给了目标IP主机。2

5、什么是ARP攻击?让我们继续分析4.1 ARP原理,A得到ARP应答后,将B的MAC地址放入本机缓存。但是本机MAC缓存是有生存期的,生存期结束后,将再次重复上面的过程。(类似与我们所学的学习网桥)。然而,ARP协议并不只在发送了ARP请求才接收ARP应答。当计算机接收到ARP应答数据包的时候,就会对本地的ARP缓存进行更新,将应答中的IP和MAC地址存储在ARP缓存中。这时,我们假设局域网中的某台机器C冒充B向A发送一个自己伪造的ARP应答,即IP地址为B的IP,而MAC地址是伪造的,则当A接收到伪造的ARP应答后,就会更新本地的ARP缓存,这样在A看来B的IP地址没有变,而它的MAC地址已

6、经不是原来那个了。由于局域网的网络流通不是根据IP地址进行,而是按照MAC地址进行传输。所以,那个伪造出来的MAC地址在A上被改变成一个不存在的MAC地址,这样就会造成网络不通,导致A不能Ping通B!这就是一个简单的ARP欺骗。【实验体会】 这次实验最大的感触是体会到了网络通信过程的趣味性。在做ping同学IP的实验时,我发现抓到的包之间有紧密的联系,相互的应答过程很像实际生活中人们之间的对话。尤其是ARP帧,为了获得对方的MAC地址,乐此不疲地在网络中广播“谁有IP为XXX的主机?”,如果运气好,会收到网桥中某个路由器发来的回复“我知道,XXX的MAC地址是YYY!”。另外,通过ping同

7、学主机的实验,以及对实验过程中问题的分析,使我对之前模糊不清的一些概念有了全面的认识,如交换机、路由器的区别与功能,局域网各层次的传输顺序与规则等。还有一点就是,Wireshark不是万能的,也会有错误、不全面的地方,这时更考验我们的理论分析与实践论证能力。成绩优良中及格不及格教师签名: 日期:【实验作业】1 观察并分析通常的以太网帧1.1 以太网帧格式目前主要有两种格式的以太网帧:Ethernet II(DIX 2.0)和IEEE 802.3。我们接触过的IP、ARP、EAP和QICQ协议使用Ethernet II帧结构,而STP协议则使用IEEE 802.3帧结构。Ethernet II是

8、由Xerox与DEC、Intel(DIX)在1982年制定的以太网标准帧格式,后来被定义在RFC894中。IEEE 802.3是IEEE 802委员会在1985年公布的以太网标准封装结构(可以看出二者时间相差不多,竞争激烈),RFC1042规定了该标准(但终究二者都写进了IAB管理的RFC文档中)。下图分别给出了Ethernet II和IEEE 802.3的帧格式: 前导码(Preamble):由0、1间隔代码组成,用来通知目标站作好接收准备。以太网帧则使用8个字节的0、1间隔代码作为起始符。IEEE 802.3帧的前导码占用前7个字节,第8个字节是两个连续的代码1,名称为帧首定界符(SOF)

9、,表示一帧实际开始。 目标地址和源地址(Destination Address & Source Address):表示发送和接收帧的工作站的地址,各占据6个字节。其中,目标地址可以是单址,也可以是多点传送或广播地址。 类型(Type)或长度(Length):这两个字节在Ethernet II帧中表示类型(Type),指定接收数据的高层协议类型。而在IEEE 802.3帧中表示长度(Length),说明后面数据段的长度。 数据(Data):在经过物理层和逻辑链路层的处理之后,包含在帧中的数据将被传递给在类型段中指定的高层协议。该数据段的长度最小应当不低于46个字节,最大应不超过1500字节。如

10、果数据段长度过小,那么将会在数据段后自动填充(Trailer)字符。相反,如果数据段长度过大,那么将会把数据段分段后传输。在IEEE 802.3帧中该部分还包含802.2的头部信息。 帧校验序列(FSC):包含长度为4个字节的循环冗余校验值(CRC),由发送设备计算产生,在接收方被重新计算以确定帧在传送过程中是否被损坏。1.2 实例分析Ethernet II帧分析这一帧的长度是60字节,小于最小帧长64字节。对比1.1帧结构可以发现,前导码(Preamble)的8个字节已经被去除,因而实际帧长是68字节。目的地址(Destination Address)为5c:26:0a:7e:3b:c7,源

11、地址(Source Address)为f0:de:f1:ab:41:d8。类型(Type)为0x0800,表示该帧封装的高层协议类型是IP协议。数据(Data)为45 00 00 65,因为长度低于46个字节,该数据段自动填充(Trailer)了一段字符。对比1.1帧结构可以发现,该帧没有帧校验序列(FSC),可能是抓到包时校验序列已经被底层去除(但是第5周802.1x接入实验中的EAPOE协议帧中有帧校验序列)。IEEE 802.3帧分析这一帧的长度也是60字节,前导码的8个字节同样已经被去除,因而实际帧长也是68字节。目的地址为01:80:c2:00:00:00(解析为网桥间的生成树),源

12、地址为3c:e5:a6:f7:a9:f8。长度(Length)为39字节,表示该帧封装的上层协议数据总长度为39字节。数据为42 42 00 00,因为数据长度为39字节低于46个字节,因此自动填充了一段字符。该帧同样没有帧校验序列。2 ping同学的IP地址,分析帧,得到自己和同学的mac地址开始做这个实验时,尝试去ping隔壁宿舍同学的IP地址10.104.137.124,但结果却不如人愿,无法ping到其主机,结果如下图:同时用Wireshark抓包,得到了如下结果:分析无法ping到的原因,本机一直广播发送ARP请求,询问哪个端口有10.104.137.124这台机器,但是却没有回应。

13、这个问题作为思考题1进行分析。后来去ping本宿舍(连接着同一交换机)的主机IP10.104.137.106获得了成功,结果如下图:接受到了长度为32字节的回复数据包。同时用Wireshark抓包,通过下面一个ping的回应帧,可以得到自己和同学的MAC地址,结果如下图:得到目标地址(因为是回应帧,因此这是自己的MAC地址)为5c:26:0a:7e:3b:c7,解析的制造商为Dell(对应自己的Dell笔记本)。源地址(同学的MAC地址)为f0:de:f1:ab:41:d8,解析的制造商为Wistron(同学是联想笔记本,而网卡是第三方纬创集团,可见国产品牌还需提高整体实力)。 3 验证用其他

14、方法得到的mac地址是否一致获取本机MAC地址的方法有多种,这里使用方法“运行 - cmd - getmac”验证MAC地址。结果如下两图,分别在自己和同学的机器上获得本机MAC地址。结果与ping得到的MAC地址相符,自己的MAC地址为5c:26:0a:7e:3b:c7,同学的MAC地址为f0:de:f1:ab:41:d8。4 观察ARP请求帧中目标MAC地址的格式(以太网广播地址)4.1 ARP原理假设A要给B发送一个数据包,需要在帧头中填写B的MAC地址。但是这时计算机A可能只知道B的IP地址却不知道B的MAC地址,于是,在A不知道B的MAC地址的情况下,A就广播一个ARP请求包,请求包

15、中填有B的IP,B收到请求后回应ARP应答包给A,其中含有B的MAC地址,这样A就可以开始向B发送数据包了。4.2 ARP请求帧地址分析用Wireshark抓包得到大量ARP帧,其中一个请求帧如下图:目标MAC地址为ff:ff:ff:ff:ff:ff,表示广播发送。观察发现不只这一帧如此,所有ARP请求帧的目标MAC地址都是ff:ff:ff:ff:ff:ff。这一点由ARP原理很好理解,因为ARP请求帧的作用就是寻找自己不知道MAC地址的目标,因此必须采取广播的方式达到希望的目的。5 观察最大帧长和最小帧长5.1 理论分析这里有必要再重现一下以太网帧的标准格式。因为单就长度而言,Ethernet II和IEEE 802.3的帧并无区别,因此这里只通过前者进行分析。Ethernet II的帧格式如下图:理论上的最大帧长和最小帧长可以很容易地由图得到:最大帧长:8+6+6+2+1500+4=1526字节最小帧长:8+6+6+2+46+4=72字节这两个结果很出乎意料,因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