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92 0 0 8 年第2 2 期 MO V I E L I T E R A T U R E 电影 文学 □ 相喜伟1 金天星2(1.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2;2.河北大学青年发展研究中心,河北 保定 071002) 谢晋新时期最具代表性、最受欢迎的电影《天云山传 奇》、《牧马人》、《芙蓉镇》、《高山下的花环》以及备受 争议的电影《最后的贵族》、《女儿谷》,均改编自当代小 说所以,研究谢晋电影,绝不能忽视其改编问题将文学作 品改编为电影成品,“绝不是原始材料的一种机械复本,而是 从一套表现世界的成规转化和变换成另一套”,即是从一种艺 术形式转换到另一种艺术形式的过程,是一种新的解读、新的 创造对于如何改编,有人提出了一种当今比较通行实用的观 点:“改编者首先要准确理解和把握原著作者创作的立意,保 留作品的主要情节、主要人物的基本性格以及作品所规定的基 调和所显现的风格,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度的再创造谢晋对 小说进行改编时,十分尊重原作,大量沿用其中的主题内容和 人物情节;但由于小说与电影是不同性质的艺术形式,电影有 其自身的美学规定性,所以在将小说转换成电影时,谢晋不可 避免地要在主题内涵、人物塑造以及情节设置等方面对小说原 作作一定的改造与转化。
一、主题提炼:家国伦理与大众趣味 谢晋在新中国电影时期开始使用全新的历史话语进行电影 创作,其影片主题逐渐接近主流意识形态也正是在这些前 期作品里,谢晋无意识地探寻着一种能够把导演主体激情、 主流意识形态所指和电影观众心理缝合在一起的电影修辞策 略”[3](P.407)由于前期作品的巨大成功,谢晋在其后期作 品里,有意识地坚持使用这种融合主客观因素、混合效果奇佳 的策略在保证导演主体激情和主流意识形态所指一致的前提 下,谢晋特别强调电影受众的反应,“金杯银杯不如观众的口 碑”,“创作还是要贴近时代,心中要有最大多数的人民”, 所以在后期电影的改编策略上,在主题提炼方面,谢晋非常重 视影片的家国伦理化与大众趣味化的密切结合 小说《天云山传奇》表现的是以罗群、冯晴岚、宋薇为代 表的知识分子在极“左”路线统治下的生活遭遇和情感历程, 控诉的是极“左”路线对国家政治生活的破坏和对个体正常 人性的扭曲,歌颂的是被错划为“右派”、打入底层的男主人 公罗群坚持爱党、爱人民、坚持真理,努力学习和工作的坚毅 精神和高贵品质,鼓舞人们应当有正确的理想、情操,应当有 为人民、为党而斗争的是非观念和献身精神。
小说严肃庄重、 充满人生感慨与哲理的主题内涵到了同名影片中则变为告诉人 们什么是真、善、美,使它能起到提高整个国家的思想道德水 平的作用,并且根据中国观众传统的善恶报应道德观和“英 雄落难,美女相伴”的审美趣味,着力表现的是罗群和宋薇 纯净难忘但短暂消逝的爱情以及罗群与冯晴岚的患难结合和相 濡以沫,把被颠倒了的道德标准颠倒过来,从而国家政治生活 的深刻背景被淡化为个别家庭生活的情感伦理,现实政治被传 统伦理所置换,影片的政治批判锋芒被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伦 理化,将“政治概念”推到后景,将“美好情操”推到前景, 以突出道德批判的重要性,进而以反思性的伦理情感弥合悲剧 性的历史话语这种家国伦理化与大众趣味化密切结合的主题 内涵提炼方式,对于“文革”后思想解放还不久的中国电影来 说,“是一种既符合主流意识形态,又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 叙事策略”,[3](P.408)所以,电影《天云山传奇》不仅能引 起有过类似遭遇和亲身经历的广大知识分子强烈的情感共鸣, 也能迎合一般观众伦理化和趣味化的观影心理 小说《灵与肉》讲述了20世纪50—70年代的政治风暴 中,知识青年许灵均因家庭出身被打成右派,一度沮丧绝望, 后来在牧民和妻子的帮扶鼓舞下,最终重塑自我、感悟人生的 故事。
这是一个饱含酸楚血泪、无可奈何而又不乏温馨甜蜜、 光明灿烂的励志故事,它肯定了知识分子在人生重厄下直面困 苦、艰难生存的毅力和勇气,揭示了知识分子在特定的时代背 景和社会环境下与劳动人民的鱼水结合,赞美了祁连山下牧民 们的纯朴热情品质和宽厚善良胸怀张贤亮写作《灵与肉》, “一是为了反我一直深恶痛绝的‘血统论’,二是,我想表现 体力劳动和与体力劳动者的接触时,对一个资产阶级家庭出身 的小知识分子的影响以及30年历史变迁对人与人的关系的新调 整”,[5](P.110)他歌颂的是大自然和体力劳动对人的锻炼、 改造和教育,强调的是劳动人民作为大众之神和土地之母对知 识分子容纳于心的感染力、凝聚力以及知识分子“盐溶于水” 的自觉性和依附性,而谢晋却有意迎合政治话语——社会主义 新时期最重要的道德伦理教育——爱国主义,认为“作品产生 的强烈的社会效果——爱国主义,恰是作品的真正的内涵思 想”,[5] (P.110)进行“不出国就是爱国”的政治宣传,有意 识地将影片打造成“适逢其时的‘爱国主义教材’”于是, 许灵均在劳动改造中的生活感受以及放弃出国的人生选择在影 片中被意识形态地国家伦理化,大众的思想情感也同时被引 导:许灵均无故受苦多年而无责怪怨尤,还处处表露出爱国之 情;他爱国之深而放弃出国,全因祖国伟大。
此外,小说《灵 与肉》的标题体现了主人公的精神和肉体在特定境遇中的激烈 挣扎和最终融合,寓有哲理思索之意,而谢晋却将改编后的电 影作品更名为好莱坞式的、昭示人物传奇经历的《牧马人》, 迎合了大众通俗易懂的观影要求和追新猎奇的审美指向 论谢晋电影对当代小说改编的两个问题 ——以《天云山传奇》、《牧马人》为例 专题:送别谢晋导演 5 02 0 0 8 年第2 2 期 MO V I E L I T E R A T U R E 电影 文学 谢晋在后期电影的主题提炼方面重视影片的家国伦理化 与大众趣味化的密切结合,这一改编策略可以概括为“明理 动情”:阐明伦理,以情动人在谢晋的心目中,“家”和 “国”的概念是合二为一的,家庭伦理和国家伦理往往互相呼 应,相辅相成,它们维持着家庭与社会的正常秩序,稳定着家 庭与社会的和谐安宁,凝聚起家庭成员与社会成员的巨大精神 力量,共同服务于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权威话语,所以他要阐 明这些伦理的可贵,发挥这些伦理的宣传教育作用这些伦理 的实施对象是人民大众,为了让大众自觉接受、自愿施行,影 片的主题提炼就要突出审美的趣味性和观赏性,以人物的感情 来感染人、触动人,从而导致大众自觉接受和自愿施行这些家 国伦理。
二、角色塑造:符码表征与导演意念 在谢晋的电影改编策略中,人物形象塑造是服务于主题内 涵提炼的为了实现影片主题内涵提炼的家国伦理化与大众趣 味化的密切结合,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谢晋采用了符码表征 与导演意念相结合的策略方式小说《天云山传奇》中的冯晴 岚是男主人公罗群患难与共的妻子,是一个由技术员转为小学 教师的知识分子她温顺善良、正直理智、勤俭持家、心思细 腻,具有中国传统贤妻良母式的品质和道德小说中对她的描 述并不多,她与罗群的关系经过了初步认识——深入了解—— 患难结合——牺牲奉献的历程,对罗群,她自身也有一个理智 认识——含蓄表白——倾情奉献的心理和情感变化过程谢晋 怀着“对冯晴岚这个角色强烈的爱”和“强烈的激情”来塑 造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因为她和罗群的患难之交,她雪中 送炭的精神,尤其我们的社会风气受到严重破坏的今天,是非 常可贵的在我的生活经历中,我的确见过类似冯晴岚这样的 女性,她们的高尚品质及美好情操,对我是一种强烈的感染, 它使我非要把这个形象塑造好不可,她是我们国家人民精神的 火光,我希望这种人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尽量多一点、多一点、 再多一点这样的人多了,我们整个国家的风气会逐渐改变, 人们的精神状态会逐渐改变,我们的国家就会更有希望”。
[5](P.95)正是从这样的创作理念出发,同时也为了体现同名影 片主题内涵的情感伦理性和道德感染力,谢晋将小说中的冯晴 岚形象做了符码化和意念化的处理,对冯晴岚大书特书,将影 片中的冯晴岚塑造成高度道德伦理化的、具有无私奉献精神和 坚韧隐忍崇高品格的中国传统妇女的美德表征以及新时期妇女 形象的道德表率、个人楷模于是在影片中,我们看到的冯 晴岚既有传统的贤妻良母温顺含蓄、沉着理智、隐忍牺牲的一 面,又有现代知识女性聪明伶俐、大胆表白、主动要求结合、 独立养家的一面总之,她就是道德伦理的完美结合,爱情牺 牲的崇高化身正因为她是导演意念的产物,我们在影片中看 不到冯晴岚与周围环境的矛盾冲突,看不到她在“左”倾思潮 逼迫下的思想斗争、内心挣扎以及可能受到的社会舆论压力的 情绪波动等这些她生活于其中、必然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有所 表露的真情实感的丰富人性;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高洁无比的圣 母、神女,虽然这个圣母、神女也被“四人帮”折磨得病魔缠 身、最终肉体消逝,但她的光辉灿烂形象和勇于牺牲奉献精神 却奇异地烙印在大众的脑海中 《灵与肉》的主人公许灵均,在三十多年的复杂人生经历 和艰难的情感转变过程中,自觉接受人民的思想教育和劳动改 造,从此热爱劳动、热爱自然、热爱土地、热爱土地上生活着 的劳动人民,和祁连山下的牧民们打成一片,亲如一家。
改革 开放后,当成为亿万富翁的父亲回国来接他时,他留恋故土, 拒绝出国去继承父亲的事业和财产也许是由于和许灵均都是 传统正直的知识分子,都有相同惨痛的人生遭遇和情感经历, 所以谢晋在塑造《牧马人》中的许灵均形象时倾注了大量心 血,寄予了厚望,不自觉地将许灵均形象符码化和意念化:他 是知识分子的典型、爱国主义的表征谢晋认为,在“反右扩 大化”和“文革”期间生存下来的知识分子中,大部分人都有 过自杀的意图或念头,许灵均也应该有,所以在处理小说中许 灵均被划为“右派”、被迫与棕色马为伍时的悲观绝望、痛哭 淋漓场景时,谢晋非要用套在横梁上的绳索和许灵均脸部神情 的两个特写、三次交叉闪回的画面来暗示许灵均自杀的意图, 仿佛许灵均这个知识分子没有自杀的念头就不足以说明他所陷 境遇的绝望无助,由于没有足够的铺陈,反而让观众觉得突兀 怪异,莫名其妙当许灵均被宣布成为光荣的小学教师后,谢 晋就迫不及待地让许灵均展露知识分子的特长,以高度哲理化 的抒情言语来表现他对人生经历的反省总结、思索探讨,表达 他对社会主义祖国、对美丽可爱的大自然、对纯朴善良的牧民 们的感激与热爱之情,逾越了原作中的娓娓述说和细腻精到的 议论抒情。
尤其是许灵均恢复教职的第一天在黑板上书写的 “我们伟大的祖国”几个大字,他在写给妻子的信中说的“今 天,我为什么要活着,我同样坚信我们这古老的祖国具有扭转 乾坤的生命力”等言语,鲜明地透射出谢晋政治说教的强烈意 图影片结尾,许灵均回到牧场,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这里 有我汗水浸过的土地,这里有我患难与共的亲友,这里有我相 濡以沫的妻子,这里有我生命的根!”实现了知识分子热爱人 民、服务人民的谢晋创作理念,达到了知识分子和爱国主义高 度融合的创作设想,倒也契合了小说原作中表露的“在某些方 面,在某些时候,感情要比理念更重要而他这二十多年来, 在人生的体验中获得的最宝贵的东西,正就是劳动者的情感” 的思想内涵 [ 参考文献] [1] 陈犀禾.电影改编理论问题[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 社,1988. [2] 张宗伟.中外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M].北京:中国广播 电视出版社,2002. [3] 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1905—2004)[M].北京:北 京大学出版社,2005. [4] 张辉.谢晋:中国观众最多的导演[J].纵横,1998, (3). [5] 谢晋.我对导演艺术的追求[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 社,1990. [6] 代�,庄辛.谢晋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 作者简介] 相喜伟(1977— ),男,河北满城人,河北大学新 闻传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传播实务、广告创作;金天星 (1981— ),男,满族,河北宽城人,河北大学青年发展研究 中心助教,研究方向:艺术教育与青年发展研究。
专题:送别谢晋导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