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资料 第一编 中国古代史教案 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873784 上传时间:2020-07-03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资料 第一编 中国古代史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资料 第一编 中国古代史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资料 第一编 中国古代史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资料 第一编 中国古代史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资料 第一编 中国古代史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资料 第一编 中国古代史教案 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资料 第一编 中国古代史教案 新人教版.doc(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编 中国古代史考试范围( 2010年高考考试大纲 )古代中国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2古代中国的经济(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的发展;(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科技成就;(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文学成就;(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讲 先秦史

2、 【时空定位】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起兵打败夏桀,建立商朝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纣,建立周朝。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反抗周厉王的残酷剥削。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镐京,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公元前685年,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公元前476年,战国时代结束;公元前475年,进入春秋时期。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朝时代到来。【知识网络整合】一、远古社会1、经济:(1)原始农业:距今一万年左右,农耕经济出现在黄河、长江流域,分别出产粟麦和水稻;耕作方法

3、:刀耕火种。(社(土神)稷(谷神),“社稷”被代指为国家象征,农耕文明的反映。)(2)手工业:陶器:有彩陶、黑陶、白陶;纺织:麻布麻衣,距今四五千年学会养蚕缫丝;(3)生活:迁徙生活(寻找肥沃土地),穴居。(4)社会:氏族公有,集体劳动,历经母系、父系社会。2、传说时代:(1)三皇五帝,可能是部落联盟首领,三皇通常包括伏羲、神农及其他;五帝通常包括黄帝、尧、舜等(炎帝神农,黄帝轩辕)。(2)实行禅让制(民主推举)。3、原始文化:音乐、美术、舞蹈等等源头均可从中探寻。如美术代表作鹳鱼石斧图;原始宗教歌舞,后人称带巫术色彩的仪式活动为“傩”。二、夏朝(约前2070年约前1600年)(其历史尚需进一

4、步考古发掘证明)1、经济:进入青铜时代(从二里头时期到春秋末期,历时约15个世纪)。2、政治:(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夏、商时间精确到十年,周朝精确到年,故夏的建立时间是“约”,而周从建立时间1046年开始没有“约”。)(2)王位世袭制:夏禹儿子夏启夺王位并传与后代,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3、文化:代表为二里头文化。据传有历法夏小正。三、商、(西)周时代(约前1600年前1046年前771年)(一)商周经济1、农耕:(1)农具:木制耒耜为主;石锄、石犁;青铜农具珍贵稀少。(2)耕作技术: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肥治虫。(3)表现:五谷丰登:粟、黍、菽(豆)、稻

5、、麦;六畜兴旺:猪、牛、羊、马、狗、鸡;种桑植麻。(4)生活:随农耕水平提高,走向定居(安居乐业)。(5)认识: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中国农业社会基础。2、井田制:(1)名义为国家公有,由周王分封, “公田”由贵族占有,“私田”是村社成员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2)集体劳作: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低,集体劳动有利于提高工效。3、工商业:(1)手工业:商:原始瓷器;已有织机。商周:青铜铸造繁荣(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2)商业:产生职业商人;产生最早货币贝壳;均有城市与市场。(3)政策: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将工商业者集中起来,设官统一管理,为其提供衣食,

6、驱使其为政府服务。(二)商周政治1、政权更迭:(1)约公元前1600年,商族首领成汤灭夏桀,建立商朝。(2)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纣,建立周朝。(桀纣,后成为暴君泛称。)2、商朝政治:(1)内服外服制度:中央设相、卿等管政务;地方封侯、伯,方国首领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内服是王畿,商王直接统治,外服是方国,部落联盟发展而来,非商王赏赐,是一种联盟制度,不是分封制。)(2)神权色彩:商王每日及遇事必占卜,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3、西周政治:(1)分封制:周王室:将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口分给宗族姻亲、功臣和古代帝王后代,广建封国。诸侯:服从王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等义务。

7、层层分封: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作用:诸侯对王室臣属关系更明确;周王取得天下共主地位,众星捧月,巩固王权;统治区域得以扩大。(2)宗法制:概念:用父系血缘关系的纽带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宗子)传宗继统,是大宗;大宗小宗关系相对,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周王是天下大宗。作用:确立起一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特权;“家”“国”结合,强化王权,巩固贵族特权,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团结。(宗法制度与分封制度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缘关系方面的体现就是宗法制。)(3)礼乐制度(周礼)

8、:内容:对统治阶级日常活动制定规则和仪式,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贵族行不同礼仪(如王九、侯七、卿五、士三)。作用: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维护等级制度,有利统治秩序稳定。 (三)商周文化1、文字:(1)甲骨文:出土于殷墟,刻于龟甲、兽骨之上,成熟的汉字,象形为主(已是“六书”构字: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2)金文(古称铜为金):青铜器铭文,商周时期铸于青铜器上,又称“钟鼎文”。2、青铜文化: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器等。3、其他:(1)商朝:甲骨文记载日食;殷历;干支纪年(古代还有帝号纪年,年号纪年)。(2)西周:诗经,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周易,最古

9、占卜用书;尚书,夏商周资料汇编,最古官方史书。 四、东周时期(春秋战国时代,前770年前476年,前475年前221年)(一)春秋战国经济1、农耕经济:(1)生产力大幅提高,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过渡:新生产工具(铁农具)的出现;耕作技术(牛耕;垄作法)的发展;水利工程(春秋的芍陂,战国的都江堰、郑国渠)的兴修。(2)生产关系大变革:井田制走向崩溃,多种形式土地私有制出现。“公田”抛荒;“私田”逐步成为私有土地,大量荒地被开垦为私田;春秋各国税制改革(齐国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前594年鲁国推行初税亩),使土地私有合法化;战国大举变法(前400年左右,魏文侯变法 “废沟洫”“尽地力”;秦前356

10、、350年商鞅两次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奖励军功”“奖励耕织”),从法律上彻底废除井田制,全面肯定土地私有制,培植新兴土地所有者。(3)战国多种土地私有制:君主:私有土地由宫廷掌管,用于君主私人开支。地主:私有土地来源多种,“公田”转化,奖励赏赐,买卖土地;后来土地兼并是其扩大地产主要来源,也是矛盾焦点;土地经营出现租佃方式。自耕农:也是土地主人,但私有土地规模限于家人自种。2、小农经济的特点与作用:(1)男耕女织:以家庭为单位;实行性别的简单分工;以种植业为主,辅之以家庭手工业、家庭养殖业。(2)自给自足:满足于家庭的吃穿等基本需要;还要交纳赋税地租;不能完全自给自足,盐铁需要外买。(3

11、)精耕细作:因为土地有限;农田基础建设得到发展;生产工具不断改进。(4)独立发展,自成体系。(5)积极作用:农民因拥有生产资料而具有积极性;在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有利于精耕细作;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政权的稳定)。(6)局限性:地主的剥削重,政府的赋役重,抗灾能力弱,农民极易陷入贫困;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特别提醒: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是小农经济形成的原因,而不是小农经济的特点。小农经济基本特点是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

12、单位;封闭性-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对于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期统一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它的分散性和封闭性也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成为近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障碍。3、工商业:(1)冶铁业:西周晚期:已有铁器;春秋时期人们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硬度高、性能好)的技术;战国:铁器广泛使用。(2)商业发达: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都是重要商业城市。(3)地位: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的变革,私营工商业勃然兴起,打破官营局面,工、商开始与士、农并称为国家的“四民”,社会地位提高。(老教材知识:中原地区普遍用桔槔来灌

13、溉;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比欧洲早两千年以上;金银错新技术和雕铸艺术,使青铜器更精美;出现采用夹纻技术的精巧漆器;已能用曲造酒;考工记:齐国手工业工艺专著,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二)春秋战国的政治1、春秋:(1)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后,宗法分封制原则遭到破坏,诸侯擅自分封,小宗取代大宗频发,周王室失去天下共主地位。(2)诸侯争霸,“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为争夺土地、人口和霸权,各诸侯之间进行兼并战争,出现春秋五霸:齐桓公(管仲改革,“尊王攘夷”)、晋文公(城濮大战)、楚庄王(问鼎中原)、吴王阖闾(孙武)、越王勾践(勾践尝胆)。2、战国:前475年进入战国时代。(1)“

14、礼乐征伐自大夫(诸侯)出”:“三家分晋”:韩、赵、魏三家卿大夫瓜分晋国;“田氏代齐”:田氏取代姜氏为齐国国君;中期,国君纷纷改称“王”。(2)各国变法:魏李悝变法、楚吴起变法、韩申不害变法、齐邹忌改革、秦商鞅变法。(3)战国七雄:韩、赵、魏、楚、燕、齐、秦,著名战事有齐国围魏救赵,长平之战秦军大败赵国;最后十年,秦灭六国实现统一。3、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民族:除中原华夏族外,四周还有匈奴、东胡、戎、越族等。方式: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影响: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三)春秋文化1、孔子的学说:(1)孔子:孔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著名思想家、政论家、教育

15、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整理出“六书”(诗、书、礼、易、乐、春秋),其思想保存在弟子整理的论语中。(2)学说: “仁”(仁者爱人,“忠恕”之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礼”(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等级名分制度); “德”(为政以德,以德化民,也主张逐步改良政治);教育:兴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当仁不让于师”。(3)影响:当时未受太多重视;汉代大一统后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步形成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2、老聃与道德经:(1)老聃:即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楚国人,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2)道德经:道:最高哲学概念,是凌驾于上天之上的万物的本原,“天法道,道法自然”;辩证法: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面,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政治:“无为而治”“无事取天下”。(3)影响: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3、孙武与孙子兵法:春秋时期军事家齐人孙武所作,提出一套完整的军事理论体系,兵学圣典,享誉世界。4、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经孔子整理编定。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分为风(各国民歌歌词,最为精华)、雅(宫廷乐曲歌词)、颂(祭祀舞曲歌词)三部分。诗经奠定了中国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