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下:3.3《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素材(旧人教版).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872887 上传时间:2020-07-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下:3.3《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素材(旧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一历史下:3.3《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素材(旧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一历史下:3.3《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素材(旧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一历史下:3.3《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素材(旧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一历史下:3.3《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素材(旧人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下:3.3《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素材(旧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下:3.3《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素材(旧人教版).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人民解放战争第三节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素材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是在1945年至1948年逐步展开的。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945年8月至1946年5月。1946年5月4日至1947年9月。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简称“五四指示”),标志着土地政策的转变,即由减租减息变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指示发出后,老区、半老区的土改出现高潮。1947年9月至1948年(见中国土地法大纲条目)。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7月至9月,中共中央工委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全国土地会议,会议由刘少奇主持。会议讨论了如何放手发动群众进行土地改革的问

2、题,又于9月13日制定了实行土地改革的基本文献中国土地法大纲。这个大纲共有16条,主要内容是: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并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按乡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乡村农会、贫农团及其委员会为土改的合法执行机关。大纲经中共中央批准,10月10日正式公布,建议各地采纳实行。此后,土地改革运动深入发展,到1948年底,在已解放的地区,土改任务基本完成。经过土改运动,大约在一亿六千万人口的地区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一亿多农民分得了土地。解放区的农村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翻身农民积极支援解放战争土地改革的胜利,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解放区生产的发展,也改善了他们的生活。广大农民以“支

3、援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为口号,普遍掀起了参军参战和支援前线的热潮。在整个解放战争时期,华北解放区有近百万农民参军,东北解放区有160万人参军。吉林蛟河一位杨老太太,先后将她5个儿子中的4个送上前线。1947年,河北安平县农民组成“保家独立团”集体参军,山东广饶县广九区翻身农民参军一次就达1180名。农民除了参军外,还积极出民工,支援前线。山东农民从1946年7月到1948年9月,就有民工五百八十余万人支援前线,冀中区有四百八十余万人支援前线,有的随军远征,辗转万里,走过四十余县。在淮海战役中,山东莒南民工在雨雪交加中,每天在十五公里的运输线上来回5次,为第一线部队供应粮

4、食。广大农民还积极参加民兵,对敌斗争。在解放战争中,民兵参战者二百二十八万余人,作战十一万五千余次,共歼敌二十余万人。解放区广大农民群众的大力支援,是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战略方针。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广大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全国性战略进攻的中心目标是夺取中原地区,跃进大别山。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12

5、万人,在刘伯承、邓小平指挥下,于1947年6月30日夜,从山东东阿至河南濮阳约一百五十公里地段上渡过了黄河。蒋介石企图把刘邓大军消灭在黄河与运河的三角地带或逼刘邓大军再过黄河去。刘邓乘势发动了鲁西南战役,从7月7日到28日,摧毁了黄河南岸数道封锁线,歼敌五万六千余人。鲁西南战役的胜利,打开了通往大别山的通道,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刘邓根据中共中央的不要与敌纠缠、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月行程直出大别山的指示,于8月8日,突然甩开敌人,分三路向南疾驰,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8月18日,涉过了黄泛区。黄泛区宽约四十五公里,积水污泥没膝。8月23日,解放军以无比的英勇杀出一条血路,用木板

6、、高粱秆等作渡河工具;刘伯承不顾炮火,亲临先头部队指挥所指挥,终于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堵截,胜利渡过了汝河。26日,渡过淮河。27日,进入大别山区。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区以后,迅速实施战略展开,分兵发动群众,集中主力打运动战。至10月底,歼敌三万余人,建立了33个县的人民政权,开辟了鄂豫皖解放区,完全恢复并扩大了中原解放区(1946年7月被迫撤离),像一把利剑插入了敌人心脏。陈赓、谢富治开辟豫陕鄂边解放区陈赓、谢富治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的太岳兵团,1947年8月22日,由晋南平陆、垣曲地区强渡黄河,挺进豫西。先在洛阳至潼关以北、黄河以南地区歼敌三万一千余人,随后以一部出陕南,开辟了陕南根据地。主力于

7、10月底跨陇海路南下,挺进豫西鄂北,在伏牛山东麓的广大地区胜利展开,开辟豫陕鄂边解放区。陈毅、粟裕大军发展豫皖苏解放区华东解放军主力由陈毅、粟裕率领,于1947年8月间向鲁西南出击。9月7日至9日,在沙土集歼敌九千五百余人。26日,由徐州、开封之间横跨陇海路进入豫皖苏大平原。至10月底,歼敌万余,解放了洪泽湖以西、平汉路以东、淮河以北广大地区,攻克县城24座,发展了豫皖苏解放区。三军配合两翼牵制三军配合是指刘邓大军实施中间突破,直趋大别山,陈毅、粟裕率华东解放军主力为左后一军,陈赓、谢富治率太岳兵团为右后一军。三军在江、淮、河、汉之间布成“品”字阵势,互为犄角。两翼牵制是以西北解放军在陕北出击

8、榆林,调动胡宗南军北上;以山东解放军在胶东展开攻势,继续把进攻山东的国民党军队引向海边。两翼牵制配合三军在中原的战略展开。1947年12月底,“三军”在豫南的遂平、西平地区胜利会师,它们的三个解放区连成了一片。解放军各战场的反攻华北:聂荣臻等领导的晋察冀解放军5个纵队,于1947年9月至11月中旬,先后举行了大清河以北地区、清风店地区和解放石家庄等战役,共歼敌五万余人,使晋察冀与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连成了一片,大大改变了华北的局面。在山西,徐向前领导晋冀鲁豫解放军一部,在1947年12月协同西北解放军一部攻克运城,歼敌一万三千余人,全部肃清了晋东南敌人,使临汾敌人处于孤立。山东:华东解放军的山东

9、兵团,在谭震林、许世友率领下,为配合主力南下作战,引敌东进,于9月至12月,发动了胶东战役,歼敌六万三千余人,收复县城十余座。1948年初,又发动了春季攻势,歼敌八万四千多人。至此,山东除济南、青岛、临沂等少数据点外,全部解放,根本改变了整个山东的局面。东北: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解放军在1947年夏季攻势之后,于9月起接连发动了强大的秋季、冬季攻势。到1948年3月中旬,共歼敌十二万五千余人,收复城市33座,攻克敌人坚固设防的城市四平街,解放了东北99的土地,敌军只能龟缩在长春、沈阳、锦州等几个城市内,完全陷于孤立。西北:彭德怀、贺龙领导的西北解放军,为配合刘邓大军南下大别山,于1947年7月

10、中旬向榆林出击,调动了胡宗南主力9个半旅向北增援。8月下旬,西北解放军在沙家店、延川岔口地区歼敌万余人,粉碎了敌人对陕北的重点进攻。接着,又连续向敌发起攻势,收复延川、延长、清涧三地。1948年2月,取得了“宜川大捷”,改变了西北敌我对比的形势。4月22日,收复革命圣地延安。毛泽东论战略进攻1947年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国民党反动派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对此,毛泽东于这一年底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说:“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战略决战前的形势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解放军已

11、增长到280万人,军政素质和战略战术水平亦大有提高。国民党的军队被大量歼灭,已被迫采取重点防御的方针。当时国民党的5个战略集团已被人民解放军分别牵制包围在西北、中原、华东、华北、东北5个战场上。东北为卫立煌集团,共48万人,分布在长春、沈阳、锦州等几个孤立地点上。华北为傅作义集团,共六十余万人,分布在张家口、北平、天津、塘沽一带。华东战场为刘峙集团,共六十余万人,集中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地区内。中原为白崇禧集团,共75万人,分布在平汉铁路南段和以武汉为中心的地区。西北为胡宗南集团,约30万人,被牵制在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一隅。他们共360万军队,但能用于前线的只有170万,后方机动兵力也很少。在这种

12、形势下,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反动派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了。1948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全面部署了夺取全国政权的各项工作,并决定人民解放军第三年度仍然全部在长江以北和华北、东北作战,歼敌主力于长江以北。同时决定将战略决战的初战放在东北战场。首战东北战场的有利条件中共中央决定将战略决战的方向首先指向东北战场,对解放军最有利。第一,在兵力对比上解放军占优势。我军的正规军70万,地方军30万,合计百万人,是全国五大战场上兵力超过蒋军的唯一战场。第二,东北敌军孤立分散,所占地区十分狭小,补给非常困难。而且敌军战略意图或撤或守,还举棋不定。第三,解放军后方巩固,支援战争的物质力量雄厚。

13、由于这些条件,首战东北卫立煌集团,就可以将初战的胜利放在稳妥可靠的基础上。人民解放军歼灭了东北敌军,还可以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战场的作战;还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国战争,使人民解放军获得战略总后方。假如首战华北战场,就会受到敌华北、东北两大集团的夹击而陷入被动;首先指向华东战场,则又会使东北敌军迅速撤退,实现其战略收缩企图。因此,首先打好东北战场的决战,就成了全国战局发展的关键。辽沈战役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打响。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命令,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解放军主力突然奔袭北宁线,连克昌黎、滦县、北戴河、绥中、义县,包围于锦州、锦西、山海关。战役的关键在于攻克锦州。为此,东北解放

14、军在塔山、高桥地区阻击敌人的东进援军,从10月10日至15日,我塔山阵地前打得敌兵尸横遍地,使敌11个师的兵力不能前进一步。从沈阳西进援锦州的国民党廖耀湘兵团,被解放军钳制在彰武、新立屯一带。10月14日,东北解放军对锦州发起总攻,经31个小时激战,全歼守敌十万余人,俘敌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部主任范汉杰。锦州的解放,关上了东北的大门。在解放军的威慑与争取下,长春守敌曾泽生率部起义,东北“剿总”副总司令郑洞国投降。19日,长春解放。对于西进援锦的廖耀湘兵团,解放军一部在黑山、大虎山一带进行阻击。主力从20日夜起由锦州地区秘密迅速向东北方向回师。26日,将行进中的廖耀湘兵团包围在黑山、大

15、虎山及其以东地区。经两天一夜的激战,至28日晨,全歼该敌十万余人,俘获兵团司令廖耀湘。我军乘胜前进,于11月2日解放沈阳、营口,歼敌十四万九千余人。至此,辽沈战役结束。辽沈战役历时52天,共歼敌四十七万二千人,包括号称国民党军队五大主力的两大主力新一军和新六军,完全解放了东北。这一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军队人数下降为290万,我军增加到300万人。从此,我军在人数上取得了优势。淮海战役中央军委指示华东解放军和中原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止商丘,北至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内,发动淮海战役。为统筹领导,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刘、陈、邓为常委,邓

16、小平为书记,委以“临机处置一切”的权力。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开始。第一阶段的重心是歼灭黄百韬兵团,打掉徐州东翼的劲旅。华东解放军分三路南下,向黄百韬兵团发起总攻。黄沿陇海线由东向西收缩,企图靠拢徐州。解放军的一路越过陇海线,南下宿迁、睢宁,迂回黄的南侧。8日,敌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中共地下党员何基沣和张克侠率三个半师二万三千余人在贾汪、台儿庄起义,解放军当即穿过该部防地,直插徐州东侧,切断了黄百韬的退路。11日,将黄百韬兵团包围于徐州以东的碾庄地区。22日,将该敌全部歼灭,黄本人被击毙。此间,中原解放军攻克战略枢纽宿县,截断了徐州、蚌埠间的联系,完成了对徐州的战略包围。11月23日至12月15日为战役的第二阶段。黄百韬被围困于碾庄时,蒋介石命令黄维兵团从河南南部平汉线出发,向徐州、宿县前进。11月25日,中原解放军在宿县西南双堆集地区完成了对黄维兵团的合围。12月1日,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弃守徐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