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研究

上传人:go****e 文档编号:136865401 上传时间:2020-07-03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72.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95后”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95后”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95后”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95后”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5后”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研究(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GONGZUO YAN J I U “ 9 5后 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研究 。贾仕林 摘 要 网络 素养作 为“ 9 5 后 ” 大学生的素养之一 , 应受到社会各界的 高度重视。 本文从 网络素养的 内涵界 定 、 基本特征 、 基本原 则等方 面进行 阐述 , 最后从加 强教 学引导、 提 升队伍 素质 、 加 大环境 引塑、 注重 实践指 导 、 推进心理教育、 加强道德 引导方面提 出网络 素养的教 育路径 。 关键词 网络素养教 育 ; 大学生 ; 心理教 育; 网络教 学 作者简介 贾仕林( 1 9 7 1 一 ) , 男, 硕士 , 江苏理工学院副教披 , 研 究方向: 高校学生管

2、理。( 江苏常州2 1 3 0 0 1 ) 课题 来源 本 文 系教 育部人 文社 会科 学研 究专项任务项 目( 高校 思想政 治工作 ) 资助一 类课 题 “ 大学 生 网络 素养现状及教 育对策研 究” 阶段 性成果 ( 项 目批准号 : 1 4 J DS Z1 0 1 7 ) ; 江 苏高校哲 学社会 科学研 究基金 资助 项 目“ 9 5 后 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及培育研 究” 的阶段 性成果( 项 目批 准号 : 2 0 1 4 S J B 4 5 0 ) 。 一 、网络素 养的内涵界定 “ 网络 ” 一词起 源于二 战后 , 英 国人类学 家 、 社会 学 家纳戴尔 与巴尼斯等人分

3、 析社会 结构和 文化体 系 规 定 人类 行 为运 用 的概 念 , 原 指 社 会 群体 间 、 社 会 成 员间和群体与其成员间复杂 的网状联系_ 1 。 “ 素养 ” ( 1 i t e r a c y ) 与素质 同义 , 广义而言 , 包括心理素质 、 道德 品质 、 知识水平 、 基本能力等 。在知识经济 的今天 , 在 媒 介研究 领域 中被延伸 为正确使用媒介 的能力 。 媒 介 素养发源 于英 国 , 在美 国 、 法 国 、 加 拿大 、 澳 大利亚 等 欧美国家逐渐发 展壮大应运 而生 , 逐 步转移 到 日本 等 亚 洲国家。 英 国学者利维斯与桑普森于 1 9 3

4、0年 , 首次 提出了有关媒介 素养 的含义。 他们认 为 : “ 大众媒 介在 传播 流行 文化 中扮演着 主要 角色。” 但在商业 动机 利 益的驱动下 , 高雅的大众文化走 向由于大众媒介 的影 响滑向低 俗 , 人类 的精 神需求将受 到误导甚 至可能引 发一系列 社会 矛盾与焦点问题 。 利维斯与桑普森 出版 了 文化与环境 著作 , 著作 中强调媒介 素养 教育的基 本 理念 , 学 校应加强 网络课程建设 , 大力 培养学 生的 媒 介批判意识 与反思精神 , 从 而使学生进一步抵御大 众 传媒文化方面的不利 因素与影响。 美国学者麦克库劳于 1 9 9 4 年首 次对 网络素养

5、 内 涵进行 了界定 , 指 出了网络素养是了解网络资源并在 网络上获 取信息并进 行处理 ,以解决有关 问题 的能 力 。知识 方面是 指网络信息资源的服务范围 、 网络资 源使用方法 , 熟 悉网络信息在现实生活 中的实际应用 等 ; 技能方 面含使用各 种信息检 索工具 , 善 于使 用 网 络资源信息 , 使用 网络资源分析解 决有关决策 等 。2 麦克库 劳重点突 出说 明知识 与技 能不是 对传统 文化 素养的补充 , 而是强调知识以及技能是网络信息社会 对 网络素养的基本需求 。2 0 0 1 年 , 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 ( U NE S C O) 对 3 5个 国家所 作 的调

6、查 报告 指 出 : 关 于 3 8蛊 需 E D Uf 2 c0 1 5 2N 0 媒介教育方法 已经从 “ 免疫接种 ” ( i n o c u l a t i o n ) 为 主转 变成 以“ 赋权 ” ( e mp o w e r me n t ) 为主 的教育模式 。教学 法方面 , 分为媒介 文本分 析和媒介创作两种 。_ 3 英 国学 者斯 坦利 巴兰指 出网络 素养 的主要 内 容 , 主要包含认识 有关媒 介 、 理解 大众传播 、 分 析媒介 信息有关 策略 、 了解媒介 文化 与生活 内容 、 了解媒 介 能力 、 了解 媒介工作 伦理道德 规范 、 掌握 媒介产 品生

7、产技能等 。 中国的网络素养研究与外国相 比, 在理论 架构与 实践操作方面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 , 不同地域间媒 介素养 的研究状况也参差不齐 , 尤其港 台学者 比大陆 学者更早地研究传媒素养 问题 。 我 国中科 院研究员 卜 卫于 1 9 9 7年发表 了第一篇关 于 媒介 教育与 网络素 养教育 文章 , 这是我 国网络素养研究的发轫之作。 文 中强调指 出要 了解 网络基础知识 以及掌握管理能力 、 要具有创造信息能力 以及具备 网络安全保护能力 。 总之 , 大学 生网络素养 从信息学 含义而 言 , 指在 网络环境 中大学生有效使 用 网络信 息与信 息创造所 必 须具备 的信

8、 息素养 ; 从德 育学角度 上看 , 大学生 网 络素养指在信息社会 中大学生包括信息 的思维表达 、 价值 观念 以及学 习获取 、 工作生 活的一种道德 素养 与 责任规范 ; 从 教育学角度 而言 , 综合 素质教 育 的一个 重要 方面也 反映着 大学生 网络素养教育 的程度 , 反映 着 网络教育 的内容 、 原则 与路径 。 根据上述 国 内外专 家学者对 大学生 网络素养 概 念的厘清与界定 ,并根据课题组本次调查 的情 况 , 我 们可以将 大学生网络素养 的内涵 界定 为 : 大学 生在了 解 网络信息知识 的条件下 ,理解媒介文化 与生活 , 形 成一定 的网络认知 ,

9、并且 能够利 用 网络接 受 、 传播 信 息 , 自觉遵 守网络道德与法律规范 , 安全 、 有效 地利用 网络信息促 进 自身全面发展而具备的基本能力 、 综合 素质和 网络修养 。 二 、 “ 9 5后 ” 大 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特征分析 1 重要性 。要 以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为方针 , 以社会 主义核心 价值观 为指导 , 紧紧 围绕高 校“ 立德 树人 , 成 长成才 ” 为 目标 , 遵 循大 学生 网络素 养教育 的发展规律与行为特点 , 以高 尚的网络文化来 “ 武装人 、 引导人 、 塑造人 、 鼓舞人 ” , 不断促 进学校 、 社 会与家庭 “ 三位一体 ”

10、的网络教育 , 达 到网络社会教育 与大学生 网络素养 的有机 “ 内化 ” 与 “ 渗透 ” 。 2 开放性 。 “ 9 5后” 大学生正面临着“ 全球化 、 网络 化 、 自由化” 的社会环境 , 在 “ 青春 活力 ” 旗 帜下 , 他们 生活于虚拟 的网络环境 的开放性 、 迅捷性 、 互动性 中。 大学生面临着 网络社会思潮带来 的复杂 问题 , 高校教 育工作者要考虑校 内外教育资源 的整合 , 通 过开展形 式多样 、 丰富多彩 的 网络社会 实践 活动 , 来 进一 步丰 富网络素养教育 的途径 。 3 整体性 。 由于 网络 素养 所包含 的面较广 , 在 网 络素养教育 目

11、标上具有一致性 、 在教育 内容 上实现整 体性 。 大学生 网络素养教育队伍需 要在学校党委行政 的正确领 导下 , 要 积极 依靠 党委宣传 部 、 党 委学 工部 ( 处 ) 、 教务 处 、 工会 、 团委 、 关 工委 与妇委会 等部 门 的 力 量 , 达 到齐抓共管 、 整体推 进 网络 素养体 系构建 的 目的 。 4 实践性 。伴 随着经 济全球化 、 网络多元化 的风 起云涌与发展 , “ 9 5后 ”大学生 网络 素养 教育要 不断 适 应当前的 网络教育实践 。大学生可 以从 网络中“ 公 平的参 与 、 欢快 的游戏 、 坦诚 的包容 ” 等 , 这为时 时表 现为“

12、 精 神上无根 , 学 业上无求 , 生 活上无序 , 社交 上 无礼 , 伦理上无情” 的大学生们调节心理情绪 、 缓解心 理痛苦起到很大 的作用 。 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必须注 重 网络 实践活动 , 在网络实践 中 “ 受 教育 、 长才干 、 做 贡献” 。 三 、 “ 9 5后” 大学生 网络素养教 育的基本原 则 1 认识论原 则。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 , 人的身份 、 特性等 已数字化 、 虚拟化 、 符号化 。 有些大学生在个性 张扬 、 感情宣泄之时 , 一些利 己主义思想极 易滋长 , 可 能 出现一 些粗俗 、 违法之事 , 这就要 求我 们教育 工作 者应有一个清醒 的认识

13、 。 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应属于 意识 形态的范畴 , 要不断加强主体对 网络素养重 要性 的认知 。 2 全 民性原则 。要求 一切网络素养行 为服务于社 会 成员为最终 目的, 不得损害整个 网络社会 的整体利 益 。 实际上 , 全 民性原则包含平等原则 与公 正原则 。 网 络的平等公正原则是全 民性原则 中不可或缺 的部 分 , 全 民性原则是 网络素养 的基本原则 , 它 的基础 是网络 素养关系 中的平等 和公正得 以真正 的贯彻 。 全 民性原 GONGZUO Y ANJ I U 则在 网络社会 中通 过多方 面 、 多 角度表 现出来 : 在 网 络 民主政治 中, 全 民性原

14、则表现 为一种 “ 交互 式 民主” 的 出现 , 全 民性原则在经济上表现为一种新 的生产方 式 , 在文化上表现为多元文化共存 的新景象 。 3 系统性原则 。大学 生网络 素养教 育注重 强调系 统性原则与整体|陛效应 。 系统性 教育是 大学 生网络素 养教育的本质要求 , 必须做到 以人为本 、 循序 渐进 , 相 互联 系 、 协调 发展, 做 到协 同创新 、 缺一 不可 , 才能 达 到一个有机的结合体 。 系统性教 育原则要求全 体成员 在 目标上 彼此相 同 、 在行为上 彼此影 响 、 在 心理上彼 此 照顾 、 在利益上彼此依存。 因此 , 大学生 网络 素养教 育是一

15、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是一种综合性教育 , 必 须统一思 想 、 齐抓共 管 , 精诚 团结 、 携 手奋进 , 才能 系 统完成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工作 目标 。 4 实践性原则 。实践是 网络素养产生与发展 的根 源与动力 。 大学生 网络素养教育 突出正确认识 网络社 会 与 自我管理能力等实践能力的教育 。 对于个体 网络 素养而言 , 实践则表现为大学生个体的 网络活 动。大 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实践活动和人际交往 自身 , 其实是 辨 别网络素养水 平的统一尺度 , 大学生 网络素养教育 的根本 特性在于“ 实践性” 。 5 发展性原则 。俗话说 : “ 今 日的教育决定 明 日的 世界” 。 在现代社会 中 , 大学生 网络素养教育必须具有 全球性 战略眼光 、 发展 性思维 意识 , 网络素养 教育能 培养有 自主创新 的人 , 是一种创新型的教育 。网络所 营造的现实存 在于虚拟环境之 中, 其关系性思维 主体 通 过网络进行情 感沟通 以及信息交流 , 思维的 内在逻 辑 不再具 有“ 常规性” , 其“ 继承性” 与“ 超越性 ” 激发大 学生网络思维主体 的“ 灵感性” , 进一步激发大学生 的 “ 创造性 ” 。 四、 “ 9 5后” 大学生 网络素养的教育路径 “ 网络 向我们提供 了认 知世界 的方 式 , 每个人根 据 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