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法规法律社会学 (2)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6864195 上传时间:2020-07-03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法律法规法律社会学 (2)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法律法规法律社会学 (2)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法律法规法律社会学 (2)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法律法规法律社会学 (2)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法律法规法律社会学 (2)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法律法规法律社会学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律法规法律社会学 (2)(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简要评述与个人观点(二)性质交叉学科、分支学科(三)目的科学选择立法范围,增强法律运行效果,科学处理法律规则与其他社会规则的关系,理性解决社会问题,最终实现社会和谐、公正、幸福。二、法律社会学的历史演变(一)国外1、作为思想观念的法律社会学(19世纪)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特定的社会物质条件和阶级意识决定法的性质与内容。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法受自然社会条件多因素影响。萨维尼:论立法与法学的当代使命,法是民族精神的体现。2、作为学科的法律社会学(19世纪末、20世纪)埃里希:法律社会学的基本原理,社会与“活法”韦伯:经济、诸社会领域与权力(1)统治的三类型(2)社会契约庞德:社会法理学的范

2、围和目的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1)研究法的实际社会效果(2)“法的生命在于运动”(二)我国20世纪30年代出现,1931年张知本出版的社会法律学等,80年代后再次兴起与发展。三、法律社会学基本体系(本课程计划讲授内容)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法律与习惯第三章:法律与道德第四章:法律与政策第五章:法律与文化第六章:法律与社会整合第七章:法律与社会问题第八章:法律与社会工作四、学习和研究法律社会学目的与意义(一)完善学科体系,促进社会学与法学发展(学科角度)(一)完善法律制度,优化法律功能(国家与社会角度)(三)提升理论层次,多角度地分析社会问题(个人角度)(四)增强行为理性、维护个人或他人合法权益(个

3、人角度)五、学习和研究法律社会学的与方法与要求(一)方法1、综合比较方法:包括中外以及历史与现实的法律社会学比较。努力发现和总结其中的共性、问题,探讨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规律与基本趋势。这对于开阔理论视野、提升理论层次都具有重要意义。2、理论与实证相结合方法。一方面,学习研究中外各种相关理论文献,另一方面,能够反应目前中国现实问题,注重典型案例研究。3、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方法将社会学、法学、管理学、福利经济学等多学科相关重要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有机结合。(二)要求系统把握法律社会学的知识,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具有一定深度,了解该学科前沿问题,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六、参考书目田

4、成有著:法律社会学的学理与运用,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德托马斯莱塞尔著:法社会学导论,高旭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胡平仁等:法律社会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版。李瑜青:法律社会学经典论著评述,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李瑜青:法律社会学教程,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张善根:当代中国法律社会学研究:知识与社会的视角,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美唐布莱克著:社会学视野中的司法,法律出版社2002版其他相关论文与书籍第二章法与习惯一、法律的概念及其与原始社会习惯的关系(一)法律的概念1、从形式的角度认识法2、从价值的角度认识法3、从功能特征的角度认识法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

5、认识共性与差异基本结论:赞成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吸收非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合理性(二)原始社会的习惯与法律的关系1、人类学者的认识2、法学家的认识基本观点:原始社会习惯具有法律的某些特性一,蕴含法的精神,但不等于法律(三)原始社会习惯与法关系演变的三阶段1、蕴含时期2、分离3、清晰化一、立法与民间习惯(法)(一)民间习惯法的概念与特征1、概念:在国家立法之外。人们根据事实与经验,依靠某种社会权威或组织,而建立的具有强制性的行为规范。2、特征:自发性、乡土性、地域性、内控性、民族性、调解性。(二)立法对民间习惯法的正确态度1、重视民间法理由:(1)部分民间法符合法的精神(2)更具有亲和性,利于法的实施

6、(习惯法与民间法的区别)2、正确处理与民间法的冲突(1)废除、重建(两种不同认识)(2)渗透、改变(3)变通、协调(4)尊重、共存(三)法律运用与民间习惯法“在中国人运用法律之前,要首先考虑人际关系血缘亲属关系是中国社会关系的中心和重心。”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78年版。1、通过法律的运用对部分习惯法阻止和转化2、运用习惯法对法律的执行进行适当的变通3、在可裁量范围内考虑运用习惯法以实现具体正义第三章法与道德一、道德的含义及相关基本问题(一)道德的含义道德是社会调整体系中的一种调整形式,它是人们关于善于恶、美与丑、正义与非正义、光荣与耻辱、公正与偏私的感觉、观点、规范的综

7、合。具体分为以下三个层次:价值。即善、美、正义、光荣、公正等内容,这是道德中最高层次的内容,这也是评价人们意愿和行为的最高标准。原则。这是仅次于价值的评价标准,它体现价值内容,但又更具体化。规则。这是评价人们行为和内心活动的最直接标准,它又是原则的具体化。(二)几个相关基本问题1、道德与伦理的关系问题2、对中国传统道德的应有态度3、评道德相对主义(道德流变主义),如为法西斯辩护的新康德主义4、市场经济改革对道德双重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包含着道德上的进步和解放。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也有消极影响。二、法与道德关系的一般理论(一)关于道德与法关系的不同认识1、实证法学派2、自然法学派(二)法与道德的联系

8、1、互相渗透2、互相制约3、互相保障(三)法与道德的区别1、表现形式不同2、违反的后果不同3、调节人们行为的方式不同4、调整的对象不同5、规范体系的结构不同比较结论:法律与道德有机结合实行、相互补充。第一,道德促进法律良善化,实施人性化;第二,法律促进道德建设,法律使基本道德规范化,并倡导高尚道德;恢复正义;通过自身程序体现道德(平等)三、法与道德的冲突及解决(一)法与道德的冲突及原因1、“合理不合法”,即法与“理”的冲突。2、“合情不合法”或“合法不合情”,即法与“情”的冲突。3、合法性与社会公平性的冲突法与道德出现冲突,主要有以下方面原因:1、社会发展促进道德发展,但法律滞后。2、法律的形

9、式化要求,有时会偏离实质内容。3、法的评价方式与道德的评价方式不同,这也是产生冲突的原因之一。(二)解决冲突的基本措施1、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尽可能保持一定的协调性,法律来完善道德在约束权力法制建设方面,西方国家给了我们很好的借鉴。例如1978年,美国第95届国会通过了公务员道德法。在意大利最近出台了一部包括88项条款的国家公务员道德法典,对公务员几乎所有行为都作了限制,包括索赔、受礼、债务、股票、捐款、言论、保密等各方面都有规定。2、健全市场竞争的法律制度,推进商业道德的进步。面对高速公路的兴起以及航运事业的迅速发展,铁路运输面临着公路和航空运输的双重挑战,在激烈的竞争面前,铁路部门努力改善服

10、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制定合理的价格体系,使铁路运输的客运量大幅度回升。3、建立健全危难救助的法律制度,激发公民社会公德意识。我国特设有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以鼓励和表彰见义勇为的行为。如法国刑法典1994年第223条规定:任何人对处于危险中的他人,能够采取个人行动,或者能唤起救助行动,且对其本人或第三人均无危险,而故意放弃给予救护的,处5年监禁并科60万法郎罚金。4、完善利益平衡法制,促进社会公正例如缩小城乡与中西社会福利差距,以实现全体国民平等地享受社会福利的权利制度。完善公平就业制度。5、克服认为法治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制度观念立法、司法都可适当接受道德因素,尤其是公正觉得道德精神。复习题:

11、对法律与道德关系不同认识会产生怎样的现实影响?案例分析:1884年,在英国一次海难之后,两位被告与一位十八岁的受害人乘游艇逃生,漂流在离好望角1600英里的公海上。漂流20天后,由于缺水少食,两被告杀了被害人,靠饮其血,食其肉维持了4天,直到他们被救。问题:两被告是否应承担法律责任1、规范法学家的观点2、经济法学家的观点3、自然法学家的观点四、现实社会实践中如何处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一)根据法律与道德的相互联系,实践中法律应尽可能建立在道德基础上(道德法律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年月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年月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修订

12、)第七条全社会应当发扬人道主义精神,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国家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为残疾人提供捐助和服务。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应当做好所属范围内的残疾人工作。从事残疾人工作的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人员,应当依法履行职责,努力为残疾人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年月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于年月日通过,现予公布,自年月日起施行。第一条为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发展老年事业,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美德,根据宪法,

13、制定本法第七条全社会应当广泛开展敬老、养老宣传教育活动,树立尊重、关心、帮助老年人的社会风尚。青少年组织、学校和幼儿园应当对青少年和儿童进行敬老、养老的道德教育和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制教育。提倡义务为老年人服务。第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老年人、捏造事实诽谤老年人或者虐待老年人,情节较轻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二)根据法律与道德的相互区别,实践中二者不可相互取代(法律不可道德化)牛顿是个22岁的小伙子,尽管工作不稳定,但总是愿意帮助别人。甚至在社区工作者邓克走马上任前,牛顿就已组织一些年轻人成立了一个俱乐部。这个俱乐部在本街区家喻户晓

14、,因为他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服务。社区的老人尤其感激俱乐部提供的保安服务。自从社区有了这个俱乐部以后,偷窃和绑架老人的事就销声匿迹了。邓克也渐渐察觉牛顿恫吓当地商店的业主,从他们那里定期收费,允诺为他们提供“保护”。邓克考虑到自己有如下几个选择1看在牛顿做了许多造福社区的、有积极作用的事的份上,它可以对牛顿的“保护”行为视而不见。2它可以把牛顿的“保护”行为报告给警察,因为非法行为绝不应当姑息。3他可以加强和牛顿的关系,帮助指导他远离非法行为;同时,他不会向警察报告牛顿违法的事。你如何看?在汶川地震中,都江堰的范美忠老师在地震时不顾学生安危最先跑出教室,人称“范跑跑”和“先跑老师”。全国人民一致对

15、他予以谴责,要求取消他的任教资格,范美忠在被原学校解雇后正式受聘于北京某教育学校。他作为一名教师是失职无疑,但法律无法剥夺其就业的权利,只能在道德领域予以谴责,从而引发了法律与道德冲突的探讨。全国人民对“范跑跑”的谴责是正义而正当的,但不能因此就剥夺其就业权。一个正常人在求生的本能下逃跑毫无异议,因为他从事教师的行业不顾学生的安危自己逃跑显然违背了自己的职业道德,但我们不能把法律与道德相混淆而给他制裁。从根本来讲,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广泛宣传教育,加强社会舆论的批评和引导,以及通过对本人内心觉悟和良知的呼唤等手段,来弥补法所不能涉及的领域是必要的。(三)根据法律与道德的各自优缺点,实践中应实现二者协调发展法律和道德在国家的治理中一刚一柔,刚柔相济,相互促进和融合。1、有些领域法律与道德共同调整2、有些领域先有道德调整,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