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劳动合同法》的解读与应对.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6863618 上传时间:2020-07-0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劳动合同法》的解读与应对.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20年《劳动合同法》的解读与应对.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20年《劳动合同法》的解读与应对.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20年《劳动合同法》的解读与应对.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20年《劳动合同法》的解读与应对.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劳动合同法》的解读与应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劳动合同法》的解读与应对.(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劳动合同法的解读与应对2007年6月29日,各方关注的劳动合同法终于在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这标志着中国的劳资关系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是我国通过的第二部劳工法案,之前的1994年劳动法更多的体现计划经济的痕迹,也涵盖了劳动关系的各个方面,但都是一些原则性的规定,显得过粗,相对于前者,劳动合同法着重规范劳资双方在劳动合同下的权利义务,并且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加强了劳动者的保护,而且明确以“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核心。本文想要探讨的是:解读劳动合同法的九大突破点,并为这部法律项下的“弱势群体”企业出谋划策。突破点之一:劳动合同期限以无固定期限为常态,以固定期限为特殊。劳

2、动合同法(以下简称新法)第十二、十三、十四条规定的是劳动合同期限问题,我们注意到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新法强化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其中第十四条规定: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续订劳动合同的,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还规定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前一条规定目的是为了解决劳动合同短期化,明显是照搬西方的大学毕业3年过渡期后即订立无固定期限的规定,目的是增加社会稳定,解决就业,将签订无固定期限作为一种常态,而固定期限慢慢变成一种特例;后一条的规定则体现法律对事实劳动关系状态的否定,并对处于这种关系状态的企业主体加以处罚,认定视为无固定期限

3、。但我们认为这与中国现实国情并不符合。我国目前处于劳动力过剩阶段,据国家发改委统计数据:2007年高校毕业生495万,已超过新增就业岗位计划的50%,预计有100万人不能就业。因此,如果法律强制要求企业订立无固定期限合同,势必会让企业加大短期用工的频率,最终不仅增加企业的用工成本,也会损害到劳动者利益,即可能经常面临一次用工后就失业的状态。可见,新法的这一规定我们认为是极大地限制了企业对劳动合同期限的用工选择权,也不能起到解决劳动合同的短期化问题。那么,企业将如何应对?我们的建议是在2008年1月1日新法实施后,第一次签订劳动合同最好以3年合同期为宜,因为按照新法规定,3年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为6

4、个月,这样便于企业利用试用期充分考察劳动者,掌握主动,一旦不符合条件,可以在这个期间解除合同;同时,如果该企业是一个集团公司,可以让下属多个子公司分别多次与劳动者订立有期限的劳动合同,就可以规避一个企业连续订立两次固定期限合同。另一方面,按照新法规定:“续订劳动合同的”是指谁要求续订?法律条文并不明确,如果是企业提出续订的意思表示才能够签无固定期限的话,似乎又回到原来规定的连续工作满十年,双方当事人同意签订劳动合同上面去了,那么,企业依然可以采取不同意续订方式而不签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显然,这需要进一步的立法解释。突破点之二:企业规章制度更加注重民主程序设计。我们认为新法更加确认企业规章制度的

5、重要性,而且也更加注重制订和处理的程序,该法第四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在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实施过程中,工会或者职工认为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予以修改完善。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这是劳动合同法中规定得最为繁琐和详细的一条

6、制度,它包含了多层意思:首先,确立了用人单位制定规章制度的权利和依法管理的权利。这是体现企业管理权直接的法律依据;其次,规定了哪些是属于与劳动者切身利益有关的内容,并要求涉及这些内容应当经职工代表或全体职工讨论并平等协商的程序。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几乎与劳动者有关的所有制度都必须经过这个程序,但程序不是共决制而是程序性备案,我们认为这是该条制度对企业不利中的有利地方,即企业只要有了讨论备案的程序就行了,无须职工表决通过,这也是该法制订中多方博弈的结果;第三,规定了工会或职工对制度的修改权,以及企业的公示和告知义务。上述规定可以充分看出,劳动合同法对企业的行政管理权限的程序性设计,而且这个程序是

7、必须的,体现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利益这个核心,那么,企业在新法规定下,如何行使该项权利,我们认为企业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 1规章制度是否经过民主程序;第二部分 2是否公示、告知;第三部分 3是否依程序作出处理并依法送达;第四部分 4劳动者是否有严重违反规章制度的事实;5注意保存相应的书面证据、规范处理程序。我们可以预见,在劳动合同法实施之后,劳动争议案件的审理更多的将是对企业行政管理职权程序性的审查,所以企业必须重视对规章制度和行政管理程序性规范。至于企业规章制度的司法实践地位,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9条规定: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第4条之规定,通过

8、民主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并已向劳动者公示的,可以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突破点之三:强化对企业订立劳动合同试用期的限制。新法第十九条规定了劳动合同的试用期,条文包含了三个层面的意思:第一是对试用期限作了法律上的限制,即劳动合同3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超过1个月;劳动合同1年以上不满3年的,试用期不超过2个月;3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6个月。第二是规定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第三是规定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合同不得约定试用期和试用期不得单独约定,应包括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另外,新法第二十条,

9、对劳动者试用期的工资进行了必要的限制,要求不得低于本单位同岗位工资或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上述规定几乎是在原来劳动法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强化。目的依然是限制短期化劳动合同,加大对企业的约束。面对这样“强悍”的约束,我们认为在试用期问题上企业必须遵从,但可以选择签订三年以上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而充分行使六个月的试用期;需要提出的是,其中对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的规定,我们认为存在问题,因为如果是辞职后再次应聘的劳动者,或再次聘用不同岗位的劳动者,按照这个规定,就无须签订试用期,但企业不可能将一个能力技术都不了解的员工直接正式聘用,

10、这样的规定显得有些武断。因为再次应聘的职位不同,企业根本无法判断该劳动者的岗位熟练度和能力,是否聘用应该由企业观察了解后决定,显然,法律在此已经干涉到企业独立的用工权利。至于试用期工资不得低于同岗位工资百分之八十的问题,我们建议企业可以对岗位进行细化,制定出更加详细的职位等级和工资分级,并建议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基本工资,奖金和效益工资则约定应当经过对劳动者绩效考核按月或季度确定,这样就可以避免试用期工资过高产生的系列问题。突破点之四: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知情权与规范管理1、用工权利的限制和规范劳动合同法第七条、八条、九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并应建立职工名册备查;招聘

11、时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用人单位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上述规定对用人单位的招用权利在三个方面进行了限制和规范:第一是确定了劳动关系建立的日期是用工之日而非实际签订劳动合同之日;第二是规范了劳资双方的知情权和告知义务,对双方权利都是一种保护;第三是禁止扣押证件和收取财物及担保,即使是第三人的担保也不允许。应该说这些规定更多的是对企业非法用工的限制,特别是不得要求担保或扣

12、押证件,收取财物问题上更是鲜明,但在目前的劳动用工管理中,劳动者可能经常不辞而别,不办理移交手续而带走企业的财物或相关物件,这让企业非常头痛,但现在法律已明确规定不得扣押证件、收取财物或提供担保,企业今后将如何管理将是新的课题。我们认为对于第一个方面,企业应当注意在招用劳动者一个月内及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并做到建立员工花名册备查,以便纠纷发生时承担举证责任;对于第二、第三个方面,企业应尽到告知和一般审查义务,充分如实地告知劳动者企业的相关情况,同时做好审慎调查,充分了解招用人员的基本情况:真实住址、身份、个人品行、资信及健康状况、专业技能学历等,一旦出现劳动者不办理交接手续离职或侵占企业财产逃逸

13、等情况及时追查索赔;同时,在聘用与订立劳动合同时,应当履行审查义务,早在1996年劳动部关于实行劳动合同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第17条就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招用职工时应查验终止、解除劳动合同证明,以及其他能证明该职工与任何用人单位不存在劳动关系的凭证,方可与其签订劳动合同。”,因为,禁止劳动者形成双重劳动关系是现行劳动法和新劳动合同法均明文规定的,作为用人单位在招用时承担的是一个审查义务。曾经有这样的案例:保险公司招聘保险业务经理,应聘的人员没有离职证明以个人单方承诺书予以替代,结果,该人员由于经济问题而未办理离职手续,该保险公司因为招用了这个应聘人员承担了连带赔偿责任。劳动合同法第九十一条规定:

14、招用与其他用人单位尚未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给其他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连带行责任。所以,实务操作中,用人单位在招用劳动者时,应当审查前用人单位出具的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证明,并向劳动者了解其是否对前用人单位承担竞业限制义务,以避免法律风险。另外,对于第三个方面不得扣押证件禁止担保问题,除采取核实了解劳动者基本情况外,应对招聘人员进行守法教育,告知侵占公司企业财产的民事、刑事责任,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擅自离职产生经济责任,则可以抵扣相应劳动报酬等措施予以预防;也可以约定劳动者因故意或重大过错造成用人单位经济损失的,承担赔偿责任。2、强化劳动合同订立的书面形式劳动合同法规定:已建立劳

15、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满一年不订立的,视为已订立无固定期限。不仅如此,还规定不及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后果是每月支付2倍的工资。可以肯定的说,新法已经明确否认事实劳动关系的存在,在重罚之下事实劳动关系将退出历史舞台。用人单位应当改变观念,将上岗后再签合同转变为先签合同后上岗,规范管理。3、支付令与加班工资在劳动合同的履行中,新法的另一个新举措就是借用了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支付令”形式,就是在用人单位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时,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通过强制力请求用人单位及时支付报酬,但“支付令”并非“执行令”,只要用人单位在收到支付令

16、后15日内提出书面异议,支付令则自动失效,事实上劳动者还得从仲裁程序走起,显然,支付令的效果并不好,除非用人单位对收到的支付令不予理睬,实践中这种可能性极小。而我们需要提醒企业注意的是,关于拖欠或未足额支付报酬问题。何谓“拖欠”,按照通常的理解就是故意拖延欠付工资,但延长多少时间算是拖欠,新法并没有规定。一般实务操作中会以月为计算周期,因为劳动者工资按月支付,如拖延一个月都不支付就可能构成“拖欠”,同时,又以劳动者的投诉或仲裁作为判断依据,因此,我们建议企业要尽量避免工资支付一个月以上的拖延,同时在劳动合同约定让劳动者确认如因财务结算或银行转帐等延缓不属于拖欠。对于“未足额支付”最容易引发争议的就是加班工资的支付及计算方式上。首先,对于是否支付加班工资是以国家规定的8小时定时工作制核定的,每天工作不超过8小时,每周不超过40小时,每月按照国务院20.9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