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848033 上传时间:2020-07-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历史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历史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中历史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中历史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第一单元第 4 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情境导入历史上,中国的对外贸易时开时禁。清康熙盛世,撤除明朝以来的禁海令,实行开海通商政策。1685年,伴随着日益频繁的国际商业交往,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方外贸专业团体广州十三行应运而生。它是清政府设立在广州口岸的特许经营进出口贸易的洋货行,是具有半官半商性质的外贸垄断组织。1757年,自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与外夷互通有无”的乾隆皇帝,面对蜂拥而至的外国商船,在他南巡回京之后,断然在全国实行防范洋人、隔绝中外的闭关锁国政策,宣布撤消原设的沿海各关,仅留广东的粤海关一口对外通商。作为粤海关属下的中外交易场所,广州十三行成为清帝国惟一合法的外贸特

2、区,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全部聚集于此,直至鸦片战争为止,这个洋货行独 广州十三行揽中国外贸长达85年。得天独厚的政策环境,造就了南国历史上令世人瞩目的经济文化的辉煌时代。从此,这个洋货行的命运便与清王朝的兴衰紧密相连。教材自学导引与解读一、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 所有。2夏、商、西周:一切土地属于 。国王把土地 ,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 ,同时要向国王交纳 ;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作。土地规整,如同井字,被称为“井田”,这种土地国有制度被称为“ ”。3春秋时期: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 ,土地 进一步发展,井田制开始遭到破坏。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 ,都要按亩收税。其他

3、诸侯国也纷纷进行税制改革,这 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解读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税制改革虽然没有明确否认井田制规定的土地“公有制”原则,但在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默认了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填空答案】氏族公社;国家;层层分封;转让与买卖;贡赋;井田制;私田;转让关系;公田、私田;实际。4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 ,以 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5秦汉到明清基本制度:封建土地 制。社会问题: 严重,阶级两极分化。政府措施:抑制土地兼并,以维护 。北魏到唐朝前期,实行 ;明朝政府丈量 ,按照 的多寡收取赋税。【填空答案】井田制;法律形式;私有;土地兼并;小农经济;均田制;全

4、国土地;人丁和田亩。二、“重农抑商”1背景:商周时期,国家采取 政策,支持商业的发展。后来社会上出现日益严重的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 的问题。2推行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时,首倡“ ”。农业生产粮食布帛是本业,工商业是末业。西汉:汉初,富商大贾囤积居奇,操纵物价。汉武帝时期,规定货币官铸、 专卖等,向工商业者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明清时期:封建政府固守 政策。继续实行 制度,垄断 等重要商品的经营,对民营商业征收重税,破坏了 的正当经营,以致影响到 的发展。解读商鞅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页的思想影响了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直到晚清时期,统治者还固守本末观念。重农抑

5、商政策在战国秦汉时期对发展农业,稳定社会曾发挥过积极作用。【填空答案】鼓励;封建政权统治;重农抑商;盐铁酒;加重征税;重农抑商;专卖;盐、茶;工商业;资本主义萌芽。三、海禁与闭关锁国1表现明朝:明太祖下令实行海禁。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 ,对外贸易只能在 下进行。清初:政府厉行海禁,不许人民片板下海,实行“闭关锁国”政策。2影响:妨碍 的开拓,抑制 ,阻碍了 的滋长,使中国与世界 ,逐渐落后于 。【填空答案】互市;官方主持;海外市场;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萌芽;隔绝世界潮流。本节知识结构 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夏商周时期:井田制土地制度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私田开垦,井田制破

6、坏;通过税制改革和变法,从法律上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抑制土地兼并土地兼并激化阶级矛盾,危机封建统治措施:北魏至唐朝实行均田制;明政府丈量土地,按人丁和田亩收税古代的经济政策评价:鼓励垦荒,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由来已久:商鞅变法倡导重农抑商,历代封建统治者继承发展 政策 西汉:实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等措施抑制富商大贾“重农抑商” 明清:统治者强调以农业为本,工商为末;实行专卖、重税、歧视政策 影响:阻碍工商业发展,巩固了小农经济,巩固封建制度、维护国家统一,确保赋税收入,但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明朝:明初实行“海禁”政策“海禁”与“闭关锁国” 清朝:清初厉行海禁,内迁移民,实行闭关锁国政

7、策;乾隆皇帝规定只开放广州,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影响: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和资本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使中国与世界隔绝,落后于世界潮流重点难点知识解析:1.如何认识“重农抑商”政策含义:是中国历史上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即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以农为“本”,商业被称为“末”业。从商鞅变法时首次正式提出,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推行,此后历代封建王朝大都执行这项政策。表现:对商业进行严格的管理,以限制商业的规模和影响;庞大的官营手工业的存在,限制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空间;实行专卖制度,对盐、铁等一些与人民生活密切联系的手工业部门和

8、商业种类实行官营制度,独占专利;对民营商业和手工业征收重税;通过对工商业从业者的一些歧视性规定,来抑制人们从事工商业的意愿。影响:评价“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一是要客观地一分为二地分析,二是要注意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主要影响上的差异。积极意义:农业是古代经济的基础,是人民赖以生存,人口得以增加,社会得以稳定的基础,是一切文化政治活动的基础,是国家统一并且不断发展强大的物质基础。因此,历代统治者奉行以农为本的重农政策,不仅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而且客观上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对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繁荣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这种积极意义在封建社会的前期阶段尤为突出。消极影响:封建社会后期,

9、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消极作用成为主要方面。它将农业和工商业完全对立起来,强化了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严重阻碍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阻碍科技的进步,使中国逐渐丧失领先世界的地位,并日益落后于世界潮流。 2明清的海禁及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的影响“闭关锁国政策”指严格限制对外交往的政策。它的内容主要包括:对来华的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和场所、活动范围、中外交往等做出限制,设立公行制度,独揽一切进出口贸易的权利,限制对外贸易。“闭关锁国政策”是落后的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封建统治者在简单再生产的磨盘上转圈,在自给自足的庄园里昏睡,既不了解世界大势的发展,也不依

10、赖商品的进出口,自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连林则徐这样有远见的大臣在鸦片战争前都认为:“我中原数万里版舆,百产丰盈,并不籍资夷货”,如果封关绝市,那就“各国生计,从此休矣。”“闭关锁国政策”是清朝统治集团民族狭隘性的表现。早在17世纪,清政府为对付郑成功的抗清活动,曾厉行“海禁”。台湾收复后,“海禁”解除。18世纪中叶后,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扰,清政府又宣布实行闭关政策。清朝统治者不仅对汉族人民非常疑忌,就是对充当臣仆的汉族地主官僚也深具戒心。它企图通过“海禁”、“闭关”,将国内汉人与外界完全隔绝,以防他们内外联结,形成反清力量。“闭关政策”的影响和评价:清政府试

11、图通过“闭关政策”,对内加固自身的统治,对外进行民族“自卫”。这种政策作为一种消极防御的手段,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外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愈加狂暴,曾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但它更大的影响是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展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它使中国长期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严重阻碍国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日益落后于西方;它“作茧自缚”,不利于中华民族同世界各民族的正常交往,不利于中国人民了解世界、走向世界、学习世界各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而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被动挨打。3.明清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有利条件:发达的农业。明朝中后期,农作物产量

12、提高,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发达的手工业生产。明中期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规模大,水平高,培养了一批熟练工人。发达的商业。30多座大中城市的兴建,农产品、手工业产品广泛投入市场,对外贸易的繁荣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充足的货币条件。大量货币流通,到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科技优势。四大发明的传播,科技巨著的问世。不利条件: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在农村根深蒂固,成为商品生产难以突破的障碍。自然经济的顽固性、封闭性。造成国内市场狭窄。土地买卖制度和高额地租吸引着已经聚集起来的商业资本、高利贷资本投向土地,加强了封建经济。缺乏资本积累,手工业难以

13、扩大再生产,封建制度的束缚。“重农抑商”政策压抑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重重关卡,征收重税,抑制工商业的发展。对外转向闭关自守,未能形成海外商品市场。传统观念习俗的影响,生产手段落后、分散保守,自然科学和技术没有转化为生产力。3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的含义:这种土地的国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土地公有制,它是国王代表整个奴隶主阶级占有全国所有土地,然后分配给大小奴隶主使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奴隶和庶民则完全被排除在外。因此,奴隶制国家以及周王,代表的是少数人利益,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实质上也就是一种土地私有制了。 4井田制瓦解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推动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因

14、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发生变化。从西周中期开始的土地关系的松动,周王和诸侯无法再控制土地。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5土地兼并:地主官僚和贵族通过各种手段兼并农民土地,甚至国有土地,封建国家、农民控制土地数量急剧减少,造成社会两极分化。土地兼并的实质是大地主与封建国家争夺财源。其影响有: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影响国家财政收入。6封建土地所有制类型:一般认为封建社会有三种土地所有制:国有土地:如均田制,即是封建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使用。地主土地私有制: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