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金榜】2014高考地理总复习 课时提升作业(十一) 自然地理 第三单元 第二讲 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844445 上传时间:2020-07-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纪金榜】2014高考地理总复习 课时提升作业(十一) 自然地理 第三单元 第二讲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世纪金榜】2014高考地理总复习 课时提升作业(十一) 自然地理 第三单元 第二讲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世纪金榜】2014高考地理总复习 课时提升作业(十一) 自然地理 第三单元 第二讲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世纪金榜】2014高考地理总复习 课时提升作业(十一) 自然地理 第三单元 第二讲 新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世纪金榜】2014高考地理总复习 课时提升作业(十一) 自然地理 第三单元 第二讲 新人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世纪金榜】2014高考地理总复习 课时提升作业(十一) 自然地理 第三单元 第二讲 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纪金榜】2014高考地理总复习 课时提升作业(十一) 自然地理 第三单元 第二讲 新人教版.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世纪金榜】2014高考地理总复习 课时提升作业(十一) 自然地理 第三单元 第二讲 新人教版(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读下图,完成1、2题。1.图中各地理要素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大气环流B.太阳辐射C.人类活动D.下垫面状况2.图示各要素及地理环境的演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A.差异性B.复杂性C.整体性D.稳定性(2013济宁模拟)读下图,回答3、4题。3.以下最适合上图的图名是()A.区域差异性示意图B.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示意图C.区域整体性示意图D.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示意图4.图示地区葡萄特别甜的原因是()生长期日照时间长气温日较差大土壤肥沃水源充足A.B

2、.C.D.(2013衢州模拟)下面是云贵高原形成与发育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5.从上图可以看出,云贵高原的形成发育过程中()A.内力作用为主导因素B.外力作用为主导因素C.内外力共同作用,不同时期,内外力都有可能成为主导因素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6.贵州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人均耕地不足,石漠化现象突出,造成石漠化的主要原因有()降水丰富不合理的农业活动土层薄,水土易流失地表干燥度大A.B.C.D.生物量一般是指生物在某一特定时刻单位空间的个体数、重量或其含能量。下图是我国某区域地上生物量、年均温和年降水量随经纬度的线性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7、8题。7.该区域地上生物量的空间分

3、布特征是()A.从东北向西南递减B.从西南向东北递减C.从东南向西北递减D.从西北向东南递减8.关于该区域气候要素与生物量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A.地上生物量随年均温的升高而减少B.地上生物量随年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多C.若该区域变暖,则光合作用增强,地上生物量增多D.若该区域变暖,则水分蒸发和蒸腾加剧,地上生物量减少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水、气、生相互作用图,完成9、10题。9.图中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D.地下水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增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10.该示意图体现了()A.

4、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11.下图中是某大陆从地质历史时期至今,沿45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图中箭头指地形演变趋向)。导致时期到时期大陆东岸自然带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经度位置B.海陆位置C.地壳运动D.大气环流二、非选择题(共56分)12.(能力挑战题)大约在4 000万年前,青藏高原从海底开始隆起。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缓慢抬升。今天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已高达4 500多米,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其要素如图所示。阅读并分析以下联系框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28分)(1)按相关关系将下列序号填在框图相应的位置上。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

5、气稀薄(2)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在青藏高原地区,“牵一发”指的是什么?(3)据图简述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13.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不同的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着差异。国务院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8分)(1)将下列地理要素代表的字母填在图乙相应的空白框内,完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相互关系示意图。(a.地形b.气候c.水文d.洋流e.太阳辐射)(2)运用上述原理分析图甲中800 mm年等降水量线东段向北凸出的主要原因。(3)黄河三角洲泥沙的最主要来

6、源区是;根据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该来源区的自然环境条件与黄河三角洲发展较快的关系。答案解析1、2【解析】1选A,2选C。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图中各地理要素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由季风气候(季风环流)降水多导致的。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形成了一个整体的地理环境。3、4【解析】3选C,4选C。第3题,图中反映的是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地理位置、气候、地貌、水源、生物及民居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其中既有自然地理要素,又有人文要素,体现了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4题,当地气候干旱,阴雨天气少,夏季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加之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积累,所以当地葡

7、萄特别甜。5、6【解析】5选C,6选A。第5题,结合四幅示意图分析可知,云贵高原形成初期,内力的隆起作用起主导作用;后期,流水的侵蚀作用对形成目前云贵高原崎岖的地形起主导作用,C项正确。第6题,贵州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流水侵蚀作用强,石灰岩地区土层薄,地势起伏大,水土易流失,再加上人类不合理的农业活动对植被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现象突出。【方法技巧】地质剖面图的判读读懂四幅图是关键,图表示的是沉积作用,图表示的是地壳隆起成为高原,图表示的是喀斯特地貌开始发育,图表示形成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在这一系列的作用过程中内外力共同起作用,只是不同的时期某种作用占主导。7、8【解析】7选A,

8、8选C。第7题,结合两幅图可判断该区域地上生物量从东北向西南递减。第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区域地上生物量随年均温增加而减少,随年降水量增加而增多。9、10【解析】9选B,10选B。第9题,土壤湿度影响地面蒸发,地面蒸发又影响空气湿度;土壤湿度增大,土壤热容量增大,气温变幅减小;土壤湿度增大,地面植被覆盖增加,蒸腾作用加强,大气降水增加。第10题,由于灌溉、水分条件的变化引起了一系列地理环境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11.【解析】选C。由图中可知,该地由于地壳运动,导致地势起伏程度增大,大陆东岸形成背风坡,受盛行西风带影响减小,导致大陆东西两岸自然带发生变化。12.【解析】第(1)题

9、,由于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多冰川、冻土;由于地势高,空气稀薄(),尘埃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保温作用弱。第(2)题,联系框图可知,“牵一发”指的是青藏高原不断隆起,使地势不断升高。第(3)题,结合板块运动知识归纳,海拔升高,气候寒冷,对植被、水文、土壤、生物、地貌等都有影响。答案:(1)自上而下分别是:(2)地壳隆起,海拔不断升高。(3)随着印度洋板块北移,青藏高原地壳不断隆起,海拔不断升高(地势高),气候逐渐寒冷、干燥,终年气温低,多冻土,土壤贫瘠,多冰川;植被为高寒草甸草原;以食草、抵御寒冷能力强的动物为主,如牦牛。13.【解析】第(1)题,太阳辐射、洋流和地形影响某地热量和

10、水分的分布;热量和水分是气候的两大要素;气候影响水文特征。第(2)题,这里是山地丘陵,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第(3)题,黄河的泥沙主要来自中游的黄土高原,这里的地形、气候、土质等条件会导致水土流失,泥沙经流水的搬运,在河口处沉积形成河口三角洲。答案:(1)上面虚框内:ade(位置可互换)下面虚框内(由上到下):bc(2)图中800 mm年等降水量线东段为山地丘陵,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3)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地形破碎,沟谷发育,坡度大,容易发生侵蚀;黄土高原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水对地表的侵蚀强度大,形成的径流搬运能力强,携带大量泥沙在三角洲地区沉积。- 7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