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湖南省宁乡市实验中学励志部高一语文模拟试题

上传人:长**** 文档编号:136840668 上传时间:2020-07-02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623.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湖南省宁乡市实验中学励志部高一语文模拟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0届湖南省宁乡市实验中学励志部高一语文模拟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0届湖南省宁乡市实验中学励志部高一语文模拟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0届湖南省宁乡市实验中学励志部高一语文模拟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0届湖南省宁乡市实验中学励志部高一语文模拟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届湖南省宁乡市实验中学励志部高一语文模拟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届湖南省宁乡市实验中学励志部高一语文模拟试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宁乡市实验中学励志部高一选科分流考试模拟试卷语文(一) 第 1 页 共 8 页 2020 年湖南省宁乡市实验中学励志部高一选科分流考试模拟试卷 语语文文(一)(一) 本试卷共 22 题,共 150 分,共 10 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 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

2、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生生美学”具有无穷生命力 曾繁仁 “生生美学”这一概念来自周易 ,所谓“生生之谓易” “天地之大德曰生” 。 “生生”意即“生命的 创生” ,是我国古代哲思与艺术的核心所在。长期以来,许多哲学界与美学界的前辈学者就“生生”作了自 己的探索。我国著名哲学家方东美明确将中国哲学精神概括为“生生”即“生命的创生” ,而一切艺术均来 源于体贴生命的伟大。这种阐释形成“生生美学”的雏形。 “生生美学”是一种相异于西方古典认识论美学 的中华民族自己的美学形态,独具特色与魅力。而且,体现这种

3、“生生美学”的中国传统艺术如国画、书 法、戏曲、琴艺与民间艺术至今仍具有无穷生命力,它们就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因此这种“生生美学” 也是鲜活的。 “生生美学”是一种古典形态的“天人相和”的生态之美。过去,我们认为“天人相和”是前现代的产物, 所以没有勇气说这就是中国的生态美学,只说是生态审美智慧。但事实告诉我们,中国长期的农业社会以 及由此产生的“天人合一”文化形态,决定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观在中国具有原生性特点。这种 原生性的生态文化,曾经极大地影响了现代西方学者生态观的形成。 “天人相和”的生态之美不仅仅是一般 的生态智慧,而是具有原生性并活在当代的生态理论。 “天人相和”所构成的人

4、与自然亲和的“中和之美” , 与古希腊强调科学的、比例对称的“和谐之美”是不同的。所谓“天人相和”具有明显的“生命创生”的 内涵,天地相交、风调雨顺、万物生长就是一种美的形态。 “生生美学”是一种“阴阳相生”的生命之美。 “生生美学”是一种东方的生命之美。这种生命之美包含万 物化生、宇宙变化等极为丰富的内涵,而且体现出“天地与我为一,万物与我并存”的理念,是一种古典 的生态整体论与生态平等论。特别可贵的是, 周易揭示了包括艺术创造在内的万事万物生长演化的规律, 即“一阴一阳之谓道” 。这不仅是万物生长之道,而且是艺术创造之道。中国艺术是一种虚实相生的生命艺 术,形成特有的艺术生命体。阴阳之道还

5、概括了艺术创造特有的规律,即凭借阴阳虚实的对比产生一种艺 宁乡市实验中学励志部高一选科分流考试模拟试卷语文(一) 第 2 页 共 8 页 术生命力。例如,国画就是通过白与黑、浓与淡的对比形成一种艺术生命力。 “生生美学”还是一种“日新其德”的含蓄之美。 “生生美学”作为一种含蓄的美,体现中国传统艺术的无 限风光,是一种“言外之意” “象外之象”与“味外之旨” 。诗歌之“意境” 、绘画之“气韵” 、山水园林之 “写意” 、书法之“神韵”等,说的都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含蓄之美,可以说是意味无穷。 “生生美学”化育于十几亿中国人的生活,蕴含在在让我们流连忘返的无数民间艺术之中,寄托着我们绵 绵的乡愁与无

6、尽的情思,需要我们好好体悟、好好研究。 (选自 2017 年 10 月 20 日人民日报 ,有删改) 1.下列关于“生生美学”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生生美学”中的“生生”一词出自周易 ,而“生命的创生”这一具体理解,是由著名哲学家方东美 最先提出的。 B “一切艺术均来源于体现生命的伟大” ,这一观点系统地阐释了“生生美学”的本质思想,直指我国古代 艺术的核心。 C中国传统艺术如国画、书法、戏曲、琴艺与民间艺术等,都体现了“生生美学”精神,一直具有无穷的 生命力。 D “生生美学”强调人与自然相和的“中和之美” ,形式上虽与古希腊的“和谐之美”有所不同,但在本质 上却并无差别。 2

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通过对“天人相和”的认知过程、特点及内涵的分析,说明了“天人相和”的生态观影响了 古希腊“和谐之美”生态观的形成。 B文章第三段论证了“生生美学”呈现出“阴阳相生”的生命之美,既揭示了世间万物生长的规律,也揭 示了艺术创造的规律。 C文章第四段列举例子,论证了“生生美学”具有意味无穷的含蓄之美,这在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中有所 体现。 D文章对“生生美学”的起源、发展和特点进行了梳理,以此证明其作为原生性的中国美学,始终鲜活地 存在于现实生活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生生美学”作为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美学形态,彰显生

8、命之美,崇尚人与自然的相亲相和,反对单纯 表现自然之美。 B在“生生美学”理论的构建过程中,我们曾经一度缺乏必要的自信,只能以“审美智慧”来定义,而不 敢称其为中国的美学理论。 C “瑞雪兆丰年”是中国年画中常见的题材,表现的是寒凝大地、雪孕万物的美的形态,蕴含着“天人合 一”的理念。 D齐白石画虾,寥寥数笔;活泼灵动,对水不着一墨,代之以大片空白,却使整幅画神韵充盈,凭借阴阳 虚实对比而使作品获得艺术生命力。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稻香世家”的读书哲学 冯先生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出身,后来他自己称之为“稻香世家”。因为家贫,总是要借

9、债交学费, 经常面临辍学危机。为了抵御贫穷,即使年龄小,他也知道拼命劳动。 1937 年,冯先生小学毕业,学校因为日本入侵,停办了。此后四年的辍学时间,他一边劳动,一边自 由阅读,读书成了他生活最重要的内容。一本三国演义读了好多遍,因为没有别的书可读,于是故事 读完读诗词,诗词读完读点评。少年劳动者,被书中的字句所吸引,思想进入另外一个世界。身边的现实 宁乡市实验中学励志部高一选科分流考试模拟试卷语文(一) 第 3 页 共 8 页 世界是苦难的叠加,满是劳累、辛苦和亡国奴的滋味,身上担子沉重,但书中的世界是美好的、诗意的, 令人心生向往。读书成了慰藉,成了享受,读书在生活之上搭起精神瞭望台。

10、就这样,冯先生在劳动之余拼命读书,割草、挖泥、种地、放羊,他竟然都带着书,有空就读。特别 是夜晚,那是冯先生完整的阅读时间。水浒传西厢记古文观止史记菁华录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古诗源陶庵梦忆等等都是在这个时期阅读的。这个时期,冯先生还开始了绘画, 照着芥子园画谱描就是他最初的功课。 冯先生 17 岁的时候,才有机会读初中,初中毕业的时候,冯先生已经开始在无锡的报纸上发表作品, 有诗词有散文,这对当时那个“文艺青年”无疑是巨大鼓舞。1945 年抗战胜利后,冯先生还有过一年的苏 州美专的学习经历,后来因为美专搬回苏州而再次失学。这个时期的冯先生,已经能够依靠教书生存,苦 学正在给他的人生带来改变。

11、读书作文,让冯先生迈向新的人生高度。 冯先生真正进入做学问的状态,是步入无锡国专之后。导师的学术引领,也是发生在这个时期。他至 今记得国专的很多课程,比如朱东润先生开设的史记和杜甫课,声情并茂的朗诵之外,就是各家 观点的详细征引,自己的结论一定是在比较各种资料之后才能得出。王蘧常先生讲庄子,一个学期没 有完成逍遥游一篇,但感觉却是惊人的,因为学生们真正体会到学问的深刻和博大。还有童书业讲秦 汉史,所有的史料几乎都能背出来,让人看到了学问的境界,真是山外青山。没有证据,就没有结论, 不穷尽资料,就没有发言权这个学术真理,就是在无锡国专的时期深入冯先生的心底。也就是在这个 时期,对于中国文化,他有

12、了全面深刻的认识。很多年以后,在为刘桂秋无锡国专编年事辑作序时, 冯先生总结国专对自己的影响,深情地写道:“生我者父母,长我者母校也。” 冯先生至今听不得任何人的抽泣之声,因为早年他常常在母亲的抽泣中醒来。明天的粮食又没有着落, 母亲躲在厨房里,独自一人难过。年幼的冯先生,心中不免一阵阵彻骨的疼痛。冯先生记得很多恩人的名 字,在家里无米下锅的时候,他们送来了宝贵的南瓜。冯先生一直喜欢南瓜,旅行所到之处,如果遇到南 瓜,他常常流连不已。在他的书桌上,常年摆放着南瓜,读书间歇,抬头就能看到。他的书斋号为“瓜饭 楼”,是刘海粟为他撰写的,为的就是纪念“以瓜当饭”的岁月。 冯先生从苦难岁月走来,他不愿

13、意忘记那些苦难,甚至有点“感恩”的念头。其实,让冯先生获得个 人解放的是苦学,因此冯先生一直提倡自学,对于那些出身寒门的学子,总是充满同情理解并全力支持。 苦难不是动力,克服苦难的精神才是动力,人生难免遇风雨,怕的是缺乏抗击风雨的精神。 (选自 2017 年 1 月 22 日人民日报) 相关链接: 我又穿越米兰、罗布泊、三陇沙入玉门关,查实了玄奘自于阗回归长安的最后路段。我还经历了前后 二十年的时间,查证了项羽不死于乌江的历史真相。我的学术道路,是重视文献记载,重视地面遗迹的调 查,重视地下发掘的新资料。三者互相印证,才作定论。 冯其庸九十又三于瓜饭楼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14、A. 冯先生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年龄还小的时候,就知道拼命劳动,花费了不少苦力,读书要靠借 宁乡市实验中学励志部高一选科分流考试模拟试卷语文(一) 第 4 页 共 8 页 债交学费,还面临辍学危机。 B. 冯先生年轻时,还一度对文学创作产生了兴趣,初中毕业的时候他创作的诗词、散文等作品已经在无锡 的报纸上发表了。 C. 抗战胜利后,冯先生到苏州求学又再次失学,然而这时它的苦读与写作对人生的积极作用开始显现,生 活境遇得到改善,人生境界得到提升。 D. 冯先生进入无锡国专后,才开始做学问,导师的引领最关键,正是朱东润、王蘧常、童书业等国学大师 把冯先生引入了学术的殿堂。 5.下列对材料有关

15、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1937 年,冯先生小学毕业,学校因为日本入侵,停办了。此后四年,他她虽然也没有中断自由阅读,但 是劳动是他的主要任务。 B. 冯先生酷爱读书,读书使他置身于一个美好的精神世界。劳动之余,他还是拼命读书,割草、挖泥、种 地、放羊,他竟然都带着书,一有空就读书。 C. 初中时期,冯先生阅读了许多书籍。如水浒传 西厢记 古文观止 史记菁华录等,这位胖之 后的写作与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D. 冯先生的学术研究,重视地面遗迹的调查,如玄奘回归长安后的路段、项羽不死于乌江等重大事件,他 都是根据实地调查结果做定论。 6. 结尾处“冯先生从苦难岁月走来,他不愿意忘

16、记那些苦难,甚至有点感恩的念头”怎样理解?请结 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告别 安黎 世间万物,尤其是凡为生命,无时无刻不处于告别的过程中:一夜过后,意味着与昨天的告别;跨过 春节的门槛,意味着与昨岁的告别;背起行囊远行,意味着与家乡的告别;穿上一件新衣,意味着与旧衣 的告别没有仪式,甚至没有预兆,告别总是在人的不经意间不期而至。 相较于其他时段,九月份告别的气氛似乎更为浓郁一些。成熟的果子要告别树木、收割的庄稼要告别 土地、轮回的气候要告别炎热,而一茬茬的学子,也各怀心事,或向小学告别,或向中学告别,或向大学 告别。告别的客体不同,主观情绪也会有所差异:有人欢喜,有人惆怅;有人欢呼雀跃,有人落落寡欢; 有人眉开眼笑,有人愁眉苦脸;有人的心像彩色的气球凌空飞翔,有人的心像掉入冰窖的铅球愈发地沉潜。 站在临界点上的告别,并不能简单化地以好坏而论。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