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第五单元 《赤壁赋》人教版知识精讲.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840649 上传时间:2020-07-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第五单元 《赤壁赋》人教版知识精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二语文第五单元 《赤壁赋》人教版知识精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二语文第五单元 《赤壁赋》人教版知识精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二语文第五单元 《赤壁赋》人教版知识精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二语文第五单元 《赤壁赋》人教版知识精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第五单元 《赤壁赋》人教版知识精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第五单元 《赤壁赋》人教版知识精讲.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用心 爱心 专心 高二语文高二语文第五单元第五单元 赤壁赋赤壁赋人教版人教版 【同步教育信息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第五单元赤壁赋 二. 学习目标: 1. 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2. 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 3. 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三. 学习方法: 1. 反复诵读以至背诵 2. 比较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后赤壁赋 四. 关于“赋”: “赋”的名称最早见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到汉代形成特定的体制。“赋”着 力于铺陈事物,较多地掺用散文化的句式。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 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

2、式参差,押韵也比较 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象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 赋都是文赋的佳作。赋是一种有韵的文体,讲求声律、押韵、对比等形式,有辞赋、骈 赋和律赋等。 五. 苏轼: 轼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 苏”。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宋神宗熙宁年间。 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 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 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

3、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诗词文赋、书法、绘画样样精通。同时具有儒家和佛老思想。 入世:积极进取,怀才不遇;出世:逃避现实,寄情山水。 六. 写作背景: 元丰三年(1079 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 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 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 近四年。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乐观的 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 解其愁,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 七. 题解: 宋代的

4、黄州,就是今天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 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鼾矶;又因为山崖陡消如一 而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宋神宗元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 了。“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新笋,江城的一切风物, 用心 爱心 专心 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这时,他曾站在江边的赤壁上,眺望如画江山, 唱出“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 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 八. 基础知识: (一)本文押韵换韵的字: 1. 间、 天、然、仙 2.

5、桨、光、方,慕、诉、缕、妇 3. 稀、飞、诗,昌、苍、郎,东、空、雄,鹿、属、粟,穷、终、风 4. 往、长,瞬、尽,主、取,月、色、竭、适 5. 酌、藉、白 (二)句式: 1. 宾语前置:而今安在哉? 2. 状语后置: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3. 定语后置:凌万顷之茫然。 4. 使动:舞幽壑之潜蛟。 5. 意动:侣鱼虾而友麋鹿。 6. 被动: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九. 重、难点: 1. 内容结构 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 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生活态度问题的论辩 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

6、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 深邃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这就是它成为名篇的 原因之一。 全文共五段。 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 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 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 谐的基调。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 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萧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 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

7、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 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 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 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 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 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 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 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用心 爱心

8、 专心 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 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 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2. 思考 (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是如何转化的? 苏轼力图排遣政治打击而带来的苦闷,从而听任自然,乐观旷达,作者力图从消极中 超脱出来,其实是含蓄地向他的政敌暗示,我虽然遭贬,但我却超然世外,飘然欲仙,寄 情山水,尽得其乐,不寂寞不烦恼,反而积极向上。 感情变化过程:乐悲乐 先写月夜泛舟,饮酒赋诗,沉浸在美好景色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 人物的

9、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化无常,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 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2)本文体现了苏轼的哪些艺术才情? “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 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有诗歌的深致 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如“万斛泉源”, 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整齐对偶不同,它的抒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戌之秋,七月 既望,苏子与客逍舟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致;心下直到篇 末,虽都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

10、往就是全文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 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 【模拟试题模拟试题】 一. 选择题: 1. 下列画线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酾(举杯)酒临江 B .倚(靠着船)歌而和(同声相应)之杯盘狼藉(凌乱) C. 舞(使跳舞)幽壑之潜蛟 蜉蝣(朝生暮死的小虫,喻人生短暂) D. 正襟危坐(坐立不安) 望美人(所思慕的人,喻美好理想)兮天一方 2. 画线词语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A. 一苇(指小船) 所如(往) 美人(漂亮的人) 倚(循、依)歌 B. 幽壑(深谷) 不绝如缕(细丝) 一瞬(眨眼功夫) 冯虚御(驾)风 C. 共适(

11、有享有的意思) 肴核(菜肴) 狼藉(凌乱) 少焉(不多一会儿) D. 泛(漂浮)舟 溯(逆流而上)流光 盈虚(缺)者 空明(天空明亮) 3. 与“侣鱼虾而友麋鹿”画线词语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 A. 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 B.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C. 峦壑竞秀,最可觞客 D.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4. 下面文化常识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用心 爱心 专心 A.“壬戌中秋”,句中“壬戌”是古代纪年法的壬戌年,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B.“七月既望”中的“既”,是“过了”的意思:“望”是每月十五日, “既望”指已经过了望日, 即到了十六日。 C.“徘徊于斗牛之间”

12、中的“斗牛”是“斗宿”和“牛宿”两个星宿名。 D.“灌水之阳有溪焉”中的“阳”是指河水的北岸。 5. 下面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杜牧的阿房宫赋开了文赋的先河,本文则是文赋的典范之作,骈散结合,句式 参差,押韵也比较随便。 B. 赋是一种文体,赋体即骚体,属于诗歌范围, 诗经是赋的远源, 楚辞是赋的 近源,主要特点在于铺陈事物,从内容安排上看,又十分接近散文。 C. 赋的形式有几次大的演变。汉赋叫古赋;六朝赋叫徘赋;到了唐宋时代的科举考试 中,采用的一种试体赋叫律赋;而文赋则是中唐以后,受古文运动的影响而产生的。 D. 在形式上,文赋不像汉赋那样一味重视铺排和藻饰,而是用写散文的方法写赋

13、,通 篇贯穿散文的气势,重视清新流畅。 二.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 14 题 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b n斜坡,山坡) 。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 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 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甲)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乙)曾日月之几何, 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丙)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杂乱的丛草) ,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

14、 巢,俯冯夷(水神)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划”有“裂”的意思,这里形容长啸 的声音)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云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 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丁)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 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赤壁之游乐乎?” 问其姓名,俛 (f,同“俯”)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 也耶?”道士顾笑,予亦警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从原文抽出的句子,这个句子应放在( )处

15、A. 甲处 B. 乙处 C. 丙处 D. 丁处 2.“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的意思是( ) A. 现在正是傍晚时分,拿出网来就可以去捕鱼,鱼儿嘴大鳞细,样子像松江的鲈鱼, 但从哪儿弄到酒呢? B. 现在正是傍晚,抛出网去捕到了鱼,鱼儿嘴大鳞细,样子像松江产的鲈鱼,看看从 哪儿弄到酒吧。 C. 方才傍晚的时候,拿鱼网打到了鱼,鱼儿嘴大鳞细,样子像松江的鲈鱼,但从哪儿 弄到酒呢? D. 方才傍晚时分,已经用鱼网打到了鱼,鱼儿嘴大鳞细,就像松江的鲈鱼,回头看看 从哪儿弄到酒吧。 用心 爱心 专心 3.“归而谋诸妇”在文中的正确的意思是( ) A. 回去的路上,

16、(我)跟道旁打鱼的妇女商量这件事。 B.(我)回家去跟妻子商量这件事。 C.(我)回去后跟妇女们商量这件事。 D. 回去的路上, (我)跟路边的几个妇女商量这件事。 4.“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A.(我)反而登上船,把它开到水流中央,听任它停在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休息。 B.(我)反而登上船,任船儿在水流中漂游,船停在哪里,就在哪里休息。 C.(我)返回来,登上船,听任它停在哪里,就在哪里休息。 D.(我)返回去,登上船,任凭船儿在水中飘荡,它停在什么地方, (我)就在什么地 方休息。 【试题答案试题答案】 一. 1. C 2. B 3. D 4. B 5. B 二. 1. B 2. C 3.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