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设计复习必备】2014届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7课 访李政道博士应用体验之旅配套训练 粤教版必修5.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836637 上传时间:2020-07-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维设计复习必备】2014届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7课 访李政道博士应用体验之旅配套训练 粤教版必修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三维设计复习必备】2014届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7课 访李政道博士应用体验之旅配套训练 粤教版必修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三维设计复习必备】2014届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7课 访李政道博士应用体验之旅配套训练 粤教版必修5.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三维设计复习必备】2014届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7课 访李政道博士应用体验之旅配套训练 粤教版必修5.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三维设计复习必备】2014届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7课 访李政道博士应用体验之旅配套训练 粤教版必修5.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维设计复习必备】2014届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7课 访李政道博士应用体验之旅配套训练 粤教版必修5.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维设计复习必备】2014届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7课 访李政道博士应用体验之旅配套训练 粤教版必修5.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维设计,复习必备】2014届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7课 访李政道博士应用体验之旅配套训练 粤教版必修5(时间:40分钟分值:42分)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混沌(dn)洗漱(s)食不果腹(gu) 察言观色(ch)B模样(m) 庇佑(p)无耻谰言(ln) 返璞归真(p)C纰缪(mi) 对称(chn)桀骜不驯(ji) 涣然冰释(hun)D华裔(y) 模拟(n)戮力同心(chu) 力挽狂澜(ln)解析:A项,“漱”应读sh; B项,“庇”应读b;D项, “戮”应读l。答案:C2下列各组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是()A蜜切斑斓题诗神同广大B洗簌顷

2、斜动荡精确C辉煌国籍宇秤刺绣D幅员博士蕴藏码头解析:A项,“蜜”应为“密”;“同”应为“通”。B项,“簌”应为“漱”;“顷”应为“倾”。C项,“秤”应为“称”。D项,没有错别字。答案:C3下列加点熟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孙悟空觉得自己神通广大,结果它落在如来佛的手里,它看到五根柱子,但是怎么跳也跳不出去。B“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他与各个股东被突如其来的市场变化弄得措手不及时,一个更大的打击来临了。C在要不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大是大非面前,大家能够见仁见智,达成共识,说明我们这个集体是非常团结的。D唐代的文化出现了很多新的东西,文人的思想也有所发展、开阔,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解析:C项,见

3、仁见智:指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见解也不同。和“达成共识”矛盾。答案:C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这正好像我们做科学的人掌握在自然界的手里一样,我们觉得自己对科学的了解广而且深,可相对来说,与科学的真理还相差很远。B以往这个时候是由文学奖得主代表所有得奖者来回答问题的,而且,那天学生们指名要我来回答。C经过中外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一些长期有争议的问题,有了不同程度的进展。D在北京中关村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四楼一间大会议室里,墙上色彩斑斓的一幅画引起记者的注意。解析:B项,“而且”不当,应改为“但是”;C项,“问题”与“进展”搭配不当;D项,语序不当,“色彩斑斓的一幅画”应为“一幅色彩斑斓

4、的画”。答案:A5下面一段话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我认为每一个人在每一个时候都不可能全面,要求一个人非常全面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我们先不讲“大师”,因为大师这个名称是别人封的,没有精确的标准。但是,在国内不一样,一进校就分专业,我对此持保留意见。比如,一个年轻人是做自然科学的,十七八岁进大学,如果在美国的话,头两年是不分科的,什么课都可以选,后两年才分专业。真正创新的都是年轻人,可是,你要求一个20岁的年轻人百科全懂,这个要求是不合理的,也做不到。A BC D解析:应紧接在的后面,首先排除C、D两项,中的“但是,在国内不一样”紧承。答案:B二、阅读鉴赏(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

5、题。感动的中国更有力量专访“感动中国”节目总策划梁建增记者曹建文(以下简称记者):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今年已是第九年举办,“感动中国”初创时是一种什么背景?怎么想到用“感动”两字作为品牌内涵?梁建增(以下简称梁):“感动中国”属于人物类年终盘点节目。2003年,“东方时空”创办了十周年,大概是2002年秋天的时候,我们想尝试求新求变,就想到了年度人物评选这种方式,希望从年度人物入手,梳理过去一年哪些人和事对公众有影响。从最早的讨论开始,各种有激情的想法开始碰撞。讨论到最后,大家有了一个简单的共识,“梳理过去一年所发生的事,发掘新闻事件中的主角,感性地刻画历史瞬间,放大历史细节”,

6、这应该是“感动中国”最早的“核”。有了“核”,然后再打磨“细节”、“瞬间”、“故事”、“感性”这些关键词,最本源的东西“情感”就浮出来了。“感动”两个字随后就蹦出来了。“感动中国2002”是我们制作的第一期节目,那些当选的人我都还记得。有郑培民、张荣锁、王选、张瑞敏、刘姝威、张前东、赵新民、姚明、黄昆、濮存昕。我们当时只求一个内在的东西,那就是感动。这种设计在2002年,还是非常独特的。记者:“感动中国”被人们称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感动”两个字就是体现精神倾向的。那么,怎样才算是“感动”?怎样才算是“感动中国”?梁:“感动”这样一个词,可以说是非常感性的。它会因人而异,不同的人有不同

7、的理解。如果你问一个人:除了悲伤,还有什么东西能让你流泪?他的回答可能非常出乎你的意料。如果每个人都把这个理由写出来,可能是非常奇妙的。而且“感动”也是随时代变化而变化的。过去感动的事,你现在可能只是会心一笑。年轻时候无动于衷的,年纪大的时候,会突然被触动。我们提倡的感动,不是文学家、美学家所说的那种细微的、个体的感动,而应该是一种会产生广泛影响的、属于一个巨大社会群体的心理体会,能够向社会传播,也能够让受众接受认可的一种情绪和价值判断。具体说,它应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民族精神的爱国主义,有坚持不懈的改革创新精神,有为人民服务的利他传统。在我们年度人物里,比如钱学森、钱伟长,他们都是具

8、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的。我们向科学家致敬,因为他们的成就,更因为他们所代表的改革创新精神。更多的来自基层的平凡人,比如今年的郭明义、刘丽、王万青,都是非常典型的利他主义。记者:作为媒体人,常年与冷静客观的新闻打交道,“感动中国”这样一个情感丰富的节目,是不是也给您本人带来了特别的感受?梁:做这样的节目,需要客观冷静的眼光,也非常需要热情,这种热情不是工作热情,而是作为一个人,他内心所拥有的善良、责任和激情。说实话,这是我非常偏爱的一个节目。节目的制作过程非常艰辛,但也非常愉快。我们的主持人敬一丹、白岩松每次在节目开场的时候都有简单的表白,非常有特点。比如,今年他们说:还是这个季节,还是这个时间

9、,还是对温暖的渴望,还是您期待的目光。在这个急剧变化的时代里,总要有一些不变的东西,让我们向前走的时候,会更踏实。这些都是发自他们内心的话,观众期待这个节目,主持人期待这个节目,我们整个团队都非常期待这个节目。我们期待的是什么呢?是一种温暖,一种来自人内心的力量。“感动中国”人物的作为,正是这种温暖和力量的源泉。因为节目的特质,它产生一种特别的吸引人的力量。每年一到深秋,大家开始主动联络,相互收集自己听说的、感受到的感动,只等时间一到,就放下手头的工作,投入到“感动中国”中来。(有删改6这篇访谈涉及几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4分)答:_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和思想内容的理解把握能力。这篇

10、访谈由三部分组成,回答本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记者的提问,这是概括的方向。其次,要注意结合访谈对象的回答。这样的答案才是准确、全面的。答案:“感动中国”的初创背景;“感动”两字的内涵;“感动中国”制作者的感受。(答出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7怎样理解第部分画线句子的含意?(5分)答:_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理解能力。理解该句,要准确理解“一些不变的东西”“踏实”等关键词的内涵,“一些不变的东西”指精神及精神上的追求,而“踏实”一词,结合访谈整体来看,应指“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带给公众的力量、鼓励等。答案:这句话强调了“感动中国”人物带来的广泛的社会意义和力量。时代急剧变化,

11、人们对高尚精神的追求是不变的。这种追求来自人内心对温暖和力量的渴求。正是这些感动让一个人在人生行进中拥有善良、责任,受到热情的鼓励。8访谈第部分说“做这样的节目,需要客观冷静的眼光,也非常需要热情,这种热情不是工作热情,而是作为一个人,他内心所拥有的善良、责任和激情”,请联系“感动中国”节目制作的问题,谈谈你的看法。(6分)答:_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题。结合文本有针对性地回答仍是这类题目解答的关键,由“感动中国”节目制作的背景来看,访谈中提到的有感动之“核”、感动内涵等。从制作者角度看,特别提到了被采访者梁建增的感受。考生从这两个角度回答即可。答案:客观冷静才能看到并制作出“感动中国”的“细节”、“瞬间”、“故事”,突出其“感性”的特点。(3分)内心所拥有的善良、责任和激情已远远超出工作的热情,这促使制作者更富热情地去挖掘人物感动社会的一面。同时“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又激励感染着制作者。(3分)三、表达交流(12分)9李政道博士在访谈中说:“一个年轻人是做自然科学的,十七八岁进大学, 如果在美国的话, 头两年是不分科的, 什么课都可以选, 后两年才分专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近日就我国高中是否取消文理分科问题公开征求意见。请在下面两个观点中选定你支持的一个, 并陈述你的理由。(6分)(1)反对文理分科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