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课考卷

上传人:Ide****t钰 文档编号:136814380 上传时间:2020-07-0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9.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文化课考卷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华文化课考卷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华文化课考卷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华文化课考卷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华文化课考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文化课考卷(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川大学庚子春季学期中华文化(哲学)课期末考试卷课任教师 丁元军姓名:张昊钰学号:2019141460083学院:吴玉章学院一、简答(该大题不计分,但将作为评分参考,不作答或回答错误较多者,酌情从总得分中扣分,最多扣除20分):(一)孔子作六经;(二)四科十哲;(三)道统;(四)十六字心诀;(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六)天理当然;(七)宋五子;(八)四书;(九)道器;(十)阴阳;(十一)五行;(十二)四端;(十三)几希;(十四)肖;(十五)践形;(十六)心之官则思;(十七)心者性之郛郭;(十八)艺能;(十九)良知良能;(二十)求放心。一、 孔子作六经:删诗、叙书、订礼、正月、赞易、作春秋。朱

2、子:“六经皆经圣人手。”二、 四科十哲:德行:颜渊(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予,子贡。政事:冉求、子路。文学:子夏、子游。三、 道统:道统,儒家的最高明的道理,是儒家传道系统的一种说法。道统之说最早滥觞于孟子,其言曰“由尧舜至于汤,由汤至于文王,由文王至于孔子,各五百有余岁,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隐然以继承孔子自任。四、十六字心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出自尚书大禹谟。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汉武帝接纳董子的建议所做出的一种重大的文化政治策略 2.结束了三百年的子学阶段 3.可视为中国文化的一次文艺

3、复兴六、天理当然:出自宋代儒者程子的学生谢上蔡:天理,当然而已。天理即是当然,是应该、应当,天理是绝对断然的表达式。天理是儒家宋明理学设置的一个哲学范畴。在理学中,天理是最高范畴,是先验永恒的存在。北宋理学家程颐:“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天理是善恶的主宰,不因个人意志而转移。当然(解释天理,祈使句,一种绝对命令而已矣。)七、宋五子: 周敦颐(周濂溪)、邵雍(邵康节)、张载(张横渠)、程颢(程明道)、程颐(程伊川)。八、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九、道器:“道”是无形象的,含有规律和准则的意义;“器”是有形象的,指具体事物或名物制度。道器关系实即抽象道理与具体事物的关系,或相当于精神与物质的

4、关系。最早见于易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十、阴阳:1.一气之两面。一切有形有质的东西是气。2.阳是动的、变化、创新的;阴主静。3.阴阳的关系:相反相对,相生相成。4.在春秋时代的易传以及老子的道德经中,就以“阴阳”来论述、发挥其思想主张。西汉儒生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更承继阴阳家结合阴阳以及五行的论说,将阴阳五行视为政教制度的设立依据和根源。十一、五行:现在说木火土金水的五行者,一般上溯至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十二、四端:四善端是孟子提出性

5、善论理论思想的一部分。具体来讲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分别为“仁”、“义”、“礼”、“智”的源头;孟子称这四个源头为“四端”。十三、几希: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几,微小。希,通“稀”,稀少。十四、肖:肖像,相像的意思。本义:五体末端。头,双臂,双脚。引申义:物体末端。派生义:相似,相像。孟子:丹朱(尧之子)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说文解字:肖,骨肉相似也不似其先,故日不肖也。十五、践形:“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出自孟子尽心上。 形(形象)色(神色),天性也。孟子说:“人的形休、容貌,是天赋予的。唯有圣人知道这种天

6、性后才可以踩踏出形迹。”十六、心之官则思:“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上。古人以为心是思维器官,所以把思想的器官、感情等都说做心,现指脑筋;官:官能,作用。脑筋的功能就是思维。寓意:要你勤思考,多学习。十七、心者性之郛郭:郛郭,意思是外城。身体是心理的现象学(身体是心理的表征)。十八、艺能:技艺性的能力,后天的能力,人能。十九、良知良能: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良知良能是指:一个人在年幼时“本来就知道、本来就会做”的事,天能。二十、求放心:战国孟子用语。指通过找回丧失的“本心”,恢复善性,培养善德。“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7、。”二、用给“丁老师”写一封信的方式,回顾这一学期你对于疫情、对于疫情中大家一起学习中华文化、对于课中所讲授中华文化全部或某一部分内容的理解与感受。注意书信格式的规范完整性。(40分)丁先生道席:我是四川大学一名工科男。笨嘴笨舌,缺乏文化常识是一直伴随着我的标签。选课时,室友劝我勿选哲学。但我以为他们过于功利,他课固易得高分,但追求捷径,躲在舒适圈内实非大学之道。于是在多次咨询后,我来到了您的课堂。在第一堂课的讲解中,张南皮的话我记忆犹新,“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础,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才,各适其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仅此一

8、句,便解答了我在进入大学后的种种困惑。后面的课时也都干货满满。导论、小史、言辩、体用、气质、性理、充养,每一个模块对于我来说都充满新意。国学、哲学与儒学;个人性、公共性与普遍性;情境、意境与理境,很多概念我是第一次接触,欢喜之余也心存畏惧,恐之后的内容过于深奥。但每一次课上对话框里的对话,总能解答我的一些困惑,不安的心被对话框里看似“无情”的字句抚慰了。老师您希望大家“乘兴而来,尽兴而去”,但我觉得自己还远远没达到“尽兴”的要求。或许,这门中华文化已经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要勇敢去追才对。在疫情中的中华文化,颇有老师所言“弦歌之音不绝”的意味。虽然新冠疫情不足以称作民族危亡之时,但也严重阻

9、碍了正常的教育工作。这种身在全国各地,心却齐聚一堂的体验,确实是前所未有的。不知不觉,半年时间若白驹过隙,也来不及细细品味。相较于对老师容貌的了解,堂上的同学我却知之甚少,甚至连一面之缘也不曾拥有。有的仅仅是几个比较熟悉的名字,但这又确实是“同学”,一同读书学习的人,当然配得上同学的称谓。既有积极分享知识的学姐学长,又有提供各种资料的整理达人。相隔千里冰冷的键盘,却一字字敲出的暖心的热泉。至于说老师讲授的内容,我是不能妄作评价的。不是说我不具有思维能力或者批判精神,而是我以现在的智识,能够从老师的讲授、学长学姐的争辩中有所得,已经是件值得喜贺的事了。感悟很多,尤其是对于之前不了解儒家的羞愧。这

10、之中既有对自己浅鄙的“羞”,又有对儒学现今的“愧”。时代变迁,很多东西虽说没有丢失,但也确实被大众埋没和鄙弃了,和我一样的许多学生,确实有愧于华夏儿女的身份。有几个点对我的触动还是很大的。第一个点就是老师讲授六经与论语时这样说:“六经是中国人的旧约,论语是中国人的新约”。这样的比喻确实生动至极且便于理解,可其中包含着太多的滋味。可能文化典籍不应分出孰优孰劣,但我仍希望这样的比喻在今后的中国越少越好。儒家典籍不应拿来和他学类比,而应当在某种层面上指导他学。再者就是亡国与亡天下之辩,有醍醐灌顶的意味。这种思考的角度,确实是我闻所未闻的。我之前真的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对

11、子学时代的种种讲授。“横”和“纵”的对比,让演进的脉络十分清晰。另外就是老师对于文化多元化的见解,确实是出人意料,但又能使人信服的。谨此奉闻,勿烦惠答。敬申寸悃,勿劳赐复。顺颂教祺张昊钰 敬叩庚子年五月初三三、小论文(三题选一。请自拟标题,要求论述清晰,观点明确,有基本的资料引证。不低于五百字。60分):(一)为什么会发生“人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将谁使正之”这样一种问题?对这个问题,庄子认为,由于“人固受其黮暗”,所以“我与若不能相知”、“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而扬子云认为,“万物纷错则悬诸天,群言淆乱则折诸圣”正是这一问题的最终解决之道。请评论此两家之观点,并阐述你对此问题的理解与主张

12、。(二)顾亭林区分亡国与亡天下,以为“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以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因而主张:“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孟子则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请比较两方面异同。为什么说,对于保天下,匹夫匹妇“与有责焉”?(三)自孟子创为“践形”说,儒者屡屡畅发此义,以为人生根本义务之所在。如张子曰“其践形,惟肖者也”,宋潜溪诗曰“须知学践形,庶不惭载覆”等等。请谈谈“践形”说的意义,人何以必须由“人模人样”,真正实现为“像模像样”之“肖”?“天下观”更易,“与有责”永存“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此语溯源

13、于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的“正始”条,其本意是指整个社会出现道德沉沦,即使普通民众都应当奋起救赎。顾炎武区分了两种情形:亡国和亡天下。他认为前者不过是改朝换代,后者则是如孟子所说,仁义之途被堵塞,社会沦落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的境况。孟子则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二人在天下和国的关系上显然不是简单的继承,我们结合二人的观点与史实进行分析。顾亭林和亚圣的天下观存在共通之处。更确切地说,顾亭林是孟子思想的阐述者。顾亭林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尊崇孟子的思想并直接援引孟子的言论。究其原因,主要为四个方面。首先是天下情怀。孟子认为任何个体既然居天下之广居,就应该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14、。其次是民本思想。孟子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次是主人意识。孟子肯定每一个人都有成为圣贤的可能,他认同“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观点,甚至直言“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最后是以正心为本。宋代杨时曾指出孟子一书的主旨是要“正人心”。孟子认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他还以史为鉴,指出桀纣之所以失天下是因为失其民,而之所以失其民在于失其心。同时,二人的天下观确实存在着差异,我认为这与他们所处的不同社会环境相关。孟子强调,要平治天下,就必须国家有道,政治清明,即天下的基础是国家。孟子时期,对“亡天下”的体会和理解没有顾亭林时期那么真切。所以,孟子把国视为天下的基础是符

15、合当时的社会构成事实的。但在顾亭林的语义中,保天下与保国显然是割裂的,二者并不存在明显的依存关系。甚至,保国的重要性被淡化,而对保天下的阐释则多了更多的维度。这与明末清初的特殊社会环境有关,顾亭林说这句话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呢?那时候正值1644年甲申国难,清兵入关。这句话很有历史的思辨性,当塞北的胡风,横扫神州大地的时候,当民族与国家面临生死存亡之际,我们该如何应对呢?我们世代生活的这块土地上的道统断绝了,我们民族信奉的价值观被颠覆了。这是事关每一个普通个体的切身利益。那我们就要为之抗争了。在分析异同之后,我们来谈谈为何顾亭林和孟子都要将“天下”的稳定最终归为“人”的责任。我认为究其根本,“与有责焉”的思想基础是“民为邦本”。顾亭林对孟子的民本思想进行了极大发挥,“天下为主,君为客”。既然人是天下的主人,那么当“率兽食人,人将相食”时,人就必然站出来,维系天下的稳定,保障天下的延续。在“天下”与“人”的关系中,二人是完全统一的,他们的思想相互佐证。天下的最终基础是人,那么,保天下的主体也必然是人。虽然时代环境不同,我们仍认同自己是儒家社会,仍认同民本思想,比如可持续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这样来解释,对于保天下,匹夫匹妇“与有责焉”就很合理了。并且我认为,除非文明覆灭,这样的观点并不会因为时代变迁而落伍。综上所述,顾亭林的观点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对孟子民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