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污染之化学元素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36811840 上传时间:2020-07-0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气环境污染之化学元素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大气环境污染之化学元素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大气环境污染之化学元素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大气环境污染之化学元素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气环境污染之化学元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气环境污染之化学元素(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毕 业 设 计 (论 文) 题目名称:大气环境污染之化学元素 姓 名: 所在分院: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年 月【内容摘要】: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类不断的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质。但由于大气、水、土壤等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的作用。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会自然降低,这种现象叫做环境自净。如果排放的物质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质量就会发生不良变化,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这就发生了环境污染。【关键词】:环境污染、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光化学污染【ABSTRACT】due to the

2、 people to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highly developed industry, prevent adverse, not expected the three crisis led to a global shortage of resources, environment pollution and ecological destruction to environment. Human constant emission pollution substances. But because the atmosphere, water, soil,

3、and the diffusion, dilute oxidation and reduction, biological degradation function. Pollutant concentration and toxicity will naturally decreases, the phenomenon is called environment since net. If emissions than the environment of material,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self-purification would happen,

4、adverse change is harmful to human health and survival, thats what happened the pollution of environment. 【key words】: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cid rain, greenhouse effect, ozone hole, photochemical pollution .目录引言4一、大气环境污染概念5二、大气环境污染的原因: 51、生活污染源: 52、工业污染源: 53、交通污染源 5三、酸雨 5四、温室效应 6五、臭氧层空洞的形成及其控制对策7

5、六、光化学烟雾及其控制对策 8(一)、光化学烟雾深化认知8(二)、光化学烟雾危害控制81 、改革燃料92、改进汽车设备结构93、研究无公害汽车和发展高效交通系统9结语 10参考文献10谢词11 引言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这 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

6、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 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全球影响的方面有大气环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等。 就大气的环境问题而言,主要有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光化学烟雾等。一、 大气环境污染概念 大气环境污染时值由于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向大气中排

7、放的各种污染物质超过了环境所能允许的极限,使大气质量恶化对人体、动物、物品产生不良影响或受到破坏时的大气状况。大气污染是指由污染源、大气圈和受影响者三部分组成的统一整体,被称为大气污染系统。研究大气污染就是一这个系统为对象,以查明污染物来源并研究其控制方法;了解污染物在大气中的物理化学行为;研究污染物对人体、动植物、物品等的影响及立法管理等为目的。 二、大气环境污染的原因 气体污染物在大气中平均停留时间少至几分钟,多至几十年、百余年。大气污染物一般分为两类:一级(原生)污染物,即由污染源直接排入大气的;二级(次生)污染物,是由一级污染物在大气中进行热或光化学反应后的产物。后者往往危害性更大。大

8、气污染主要来源于人类生活及生产活动,大气的人为污染源主要有三种。 1、生活污染源 人们由于烧饭、取暖、沐浴等生活上的需要,如炉灶、锅炉等燃烧化石燃料,而向大气排放的煤烟和SO2等,具有量大、分布广、排放高度低等特点,其危害性不容忽视。 2、 工业污染源 包括火力发电厂、钢铁厂、水泥厂和化工厂等耗能较多企业燃料燃烧排放的污染物,各生产过程中的排气(如炼焦厂向大气排放H2S、酚、苯、烃类等有毒物质;各类化工厂向大气排放具有刺激性、腐蚀性、异味性或恶臭的有机和无机气体;化纤厂排放的H2S、NH3、CS2、甲醇、丙酮等)以及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各种矿物和金属粉尘。3、 交通运输污染源 由飞机、船舶、汽车等

9、交通工具(移动源)排放的尾气。在一些发达国家,汽车排放气己构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 三、酸雨 造成雨水酸化之污染物很多,其污染来源大致可分为两类: 其一为自然物质,其二为人为物质。前者如:火山爆发喷出大量之硫化物及悬浮固体物,自然水域表面释放之硫化氢,动植物分解产生有机酸,土壤微生物及海藻释放之硫化氢、二甲基硫及氮化物等,都会使雨水之pH值降至5.0左右;后者则为工业化后,燃料之大量使用,燃烧过程中产生一氧化碳、 氯化氢 、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及有机酸及悬浮固体物,排放至大气环境中,经光化学反应生成硫酸、硝酸等酸性物质使得雨水之pH值降低,形成酸雨。 由于酸雨为二次污染物且具有跨区污染的特性

10、,以致影响层面相当广,故局部空气污染的改善,空气品质标准的达成,对于酸雨的防制助益不大,必须削减SO2、NOx的总量方能遏止酸雨的危害。 四、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是由于大气里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等)含量增大而形成的。 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而且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中,含量基本上保持恒定。这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始终处于边增长、边消耗 的动态平衡状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80来自人和动、植物的呼吸,20来自燃料的燃烧。散布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75被海洋、湖泊、河流等地面的水及空中降水吸收溶解于水中。还有5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物质贮藏起来。这就是多年来二氧化碳占空气成分0.03%(体

11、积分数)始终保持不变的原因。 但是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加,工业迅猛发展,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远远超过了过去的水平。而另一方面,由于对森林乱砍乱伐,大量农田建成城市和工厂,破坏了植被,减少了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的条件。再加上地表水域逐渐缩小,降水量大大降低,减少了吸收溶解二氧化碳的条件,破坏了二氧化碳生成与转化的动态平衡,就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长,就使地球气温发生了改变。 二氧化碳可以防止地表热量辐射到太空中,具有调节地球气温的功能。如果没有二氧化碳,地球的年平均气温会比目前降低20 。但是,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就会使

12、地球仿佛捂在一口锅里,温度逐渐升高,就形成温室效应。 现今最受人青睐的是瑞士两位气候专家对温室效应成因作出新的解释,认为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汽车和工厂所排放的二氧化碳,而是大气层中增多的水蒸气。它是于2001年发表的。瑞典中部大学的KG拉松和斯韦克爱德华松说,根据他们提出的一种计算未来气温的新模式,地球确实像其他研究人员所认为的那样,正在进入一个逐渐变暖的时期,但这主要是因为地球轴心在向太阳倾斜,而使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在今后的一万年里有所缩短。他们说,随着气温的升高,地球大气层中的水蒸气逐渐增多。因此,造成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更主要的是增多的水蒸气,而并不是汽车和工厂所排放的二氧化碳。

13、 还有,英国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发表的报告指出,他们在大气层中发现一种学名为五氟化硫三氟化碳(化学分子式为SF5CF3)的稀有气体。虽然这种气体目前的浓度仍相当低,但是它稳定热的能力远超过其他任何已知的温室气体,而且正在快速积累,长此以往,将会使温室效应形势更趋恶化。 五、臭氧层空洞形成及其控制对策 大气中的臭氧含量仅一亿分之一,但在离地面20至30公里的平流层中,存在着臭氧层,其中臭氧的含量占这一高度空气总量的十万分之一。臭氧层的臭氧含量虽然极其微少,却具有非常强烈的吸收紫外线的功能,可以吸收太阳光紫外线中对生物有害的部分(UVB)。由于臭氧层有效地挡住了来自太阳紫外线的侵袭,才使得人

14、类和地球上各种生命能够存在、繁衍和发展。 1985年,英国科学家观测到南极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并证实其同氟利昂(CFCs)分解产生的氯原子有直接关系。这一消息震惊了全世界。到“1994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面积已达2400万平方公里,北半球上空的臭氧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薄,欧洲和北美上空的臭氧层平均减少了1015,西伯利亚上空甚至减少了35。科学家警告说,地球上臭氧层被破坏的程度远比一般人想象的要严重得多。 氟利昂等消耗臭氧物质是臭氧层破坏的元凶,氟利昂是本世纪20年代合成的,其化学性质稳定,不具有可燃性和毒性,被当作制冷剂、发泡剂和清洗剂,广泛用于家用电器、泡沫塑料、日用化学品、汽车、消防器材等领域。80年代后期,氟利昂的生产达到了高峰,产量达到了144万吨。在对氟利昂实行控制之前,全世界向大气中排放的氟利昂已达到了2000万吨。由于它们在大气中的平均寿命达数百年,所以排放的大部分仍留在大气层中,其中大部分仍然停留在对流层,一小部分升入平流层。在对流层相当稳定的氟利昂,在上升进入平流层后,在一定的气象条件下,会在强烈紫外线的作用下被分解,分解释放出的氯原子同臭氧会发生连锁反应,不断破坏臭氧分子。科学家估计一个氯原子可以破坏数万个臭氧分子。 在现代经济中,氟利昂等物质应用非常广泛,要全面淘汰,必须首先找到氟利昂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