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II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6809487 上传时间:2020-07-02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1.5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II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II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II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II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II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II》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II(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宁波大学人文学院 陈君静 0574-87600748 chenjunjing, 吉萨的金字塔与底比斯的神庙 构成古代埃及历史的缩影 从古王国时期法老的统治 到新王国时期僧侣势力的膨胀。, 紫禁城构成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缩影 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以及统治者与民众之间的隔绝状态。,历史:悠悠岁月之如烟往事, 传统民居的四合院 贵贱尊卑的社会现象; 封闭倾向。,“911”飞机与纽约世贸大厦 撞击的画面 矛盾的对抗与文明的冲突。,2012年法国高考哲学考题(就一特定题目撰写论文,4个小时),经济社会科(三选一) 1.是否存在与生俱来的欲望? 2.工作,仅仅就是为了做个有用的人吗? 3.

2、评点贝克莱在论消极服从中关于“公权力”的一段论述。 理科(三选一) 1.没有国家(政府)我们是否会更自由? 2.我们是否有责任追求真理? 3.评点卢梭爱弥尔中关于“教育”的一段论述。 文科(三选一) 1.人们通过工作获得了什么? 2.是否所有信仰均与理性相悖? 3.评点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一段关于“国家”的论述。,德国人重理论,法国人喜思想,美国人爱实用,中国人尊传统,应试教育和标准答案的考试制度,便是明证。这导致传承知识有余,创新能力不足。因此,中国人创新能力的培养,人文情怀的熏陶,任重而道远!,一、 “文化”及其含义,关于“文化” (culture):,对“文化”应该作多层次或分层理解。,从

3、词源学上说,“文化”(culture)的愿意是“教养、陶冶、修养”、“使有教养、耕作、栽培”,主要是指知识、修养和艺术成就。知识、修养和艺术成就往往又与一定的物质形态和社会制度相联系。 中文意:“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西汉.刘向说苑.指武即所谓“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相对而言,中文“文化”之意更强调精神领域。,人文学院,人类的一切成果(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具有符号性、多样性、继承性、民族性、地域性和阶级性等特点,二、中国传统文化,人文学院,(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国”本义指城邑,初专指以洛邑为中心的地区。说文:“夏,中国之人

4、也。”周以来往往与“四方”和“四国”对举,并以居“中国”为正统。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 中国文化、中华民族多源一体的发展格局,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综汇百家优长、兼集八方智慧的显著特点。 明清以来,随着中西文化的交融、碰撞,特别是五四后,“新文化”涌起,“中国传统文化”便成为专指鸦片战争前中国人创造的“旧文化”。,(二)儒、道、佛三足鼎立,儒家:“入世”、“有为” 、“现实”,所谓“入世”,就是表示儒家既不关注外在的自然的探寻,它也不关注向上的,向天国的追踪。在方向上,既不向外,也不向上,它就是进入现实社会。,人文学院

5、,儒家创始人孔子有这两句名言,一是“未知生焉知死?”就是重视生命,不关注死亡以后的状态。二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人自己的事情还没治理好,搞这么多鬼事干吗?所以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这是儒家的“入世”情怀。,儒家强调“有为”,就是强调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与使命,重视为社会和他人贡献。,这种有为的精神,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话可以代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都是人的一个积极有为的一种行为方式。这其中包含着“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重现实,就是关注生命,关注生命层次的提升,而不去玄思、探索一种神秘境界,这是儒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所以我们说,它是一

6、种“入世”、“有为”和“现实”。,人文学院,“道”:“超世,无为,超现实”,“超世”用庄子的话讲又叫忘世、游世。 “超世”的思维与儒家不同,它对现实的制度、社会的运作、人与人的交往采取一个批判态度超越经验、超越常识、超越对立、超越区分,追求人道一体,天人合一的原人境界。,“道”分两个方面道教与道家。道教是一种宗教,而道家则是一种哲学。道教作为宗教,追求的是彼岸;而道家作为哲学则追求超越。,人文学院,所谓超现实,哲学上叫超越常识的经验,即常人这样看,就是不这样看。它的思想是对社会的批判。,“超世”又和“无为”相联系。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即对知识、理性的东西,持超越

7、的态度。 无为而无不为。“因物之性,顺物之情”,即依顺事物的本性,依顺人的人性,依据本性和规律去办事无为。故,道家讲的无为,是自然无为。,当我们读老子庄子就觉的醍醐灌顶,非常的清凉,因为它追求的那一种超越,追求的那是一种内心的浪漫,追求一种空灵,追求一种逍遥和自由。,人文学院,佛家:“出世”、“空无”、“非现实”,古人讲不懂佛家不容易出世。它主张一种“空无”的观点,应该具有“非现实”的特点。但不是完全否定摒弃是非观,至少佛家讲的非现实性,及社会、人生的诸多痛苦和烦恼,目的在于解脱,超越和洗净。,佛教基本理念,四谛:苦、集、灭、道,中国传统文化:“儒”“道”“佛” “儒” 治世。就是强调有为。孔

8、子说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兢兢业业,认为活着就是为了“做点什么”。而老子提出“全真保牲”,保持人的原始状态,生下来怎样就怎样。 “道”治身。终极追求为长生不老。 “佛” 治心。要达到无欲状态。任何事物都只是一个幻象,得与不得都一样。,道教与佛教的区别是:道教相信“长生不老”,佛教相信人是会死的,道教说佛教是“死人宗教”。道教的“长生不老”追求是不现实的,它将道家的思想实在化。道教想追求不死与道家、佛教都有区别。,儒家开的是粮食店。人不能不吃饭。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把中国的粮食店打倒了,所以我们现在精神饥饿。 道家开的是药店。社会、人生有毛病,要用药来解决,人有精神和心灵的问题,道家可以帮你

9、解决。 佛家开的是百货商店。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有钱没钱都可以进去逛逛。,人文学院,儒、道、佛三家功能,哲学上认为社会是永远未完成的社会,人是永远未完成的存在。这就是说,任何一个社会都是不完善的,因此需要用药去治。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中国人的幸福之处在于,在人生面对不同境况和阶段的时候,有不同的思想来跟他交流。 顺境信儒。人得志时,要学儒家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用北宋张横渠的话讲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得志时要培养天载地覆的伟大精神,民胞物与的宇宙情怀,以及社会忧患意识。 逆境崇道.人失意的时候要学习道家。人总有遇到困境的时候。这时,用常识,用世俗之见,是

10、超越不了的,需要用道家的“药”来治。林语堂先生曾说,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的两面。,人文学院,(三)儒家关于“人”的三个问题,首先讲儒家的人的价值人的主体价值。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即人和动物的差别,就这么一点点。孟子还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第二、人与人。儒家认为人与人之间要讲“仁”。说文解字:“亲亲也,从人从二”。论语颜渊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意思是,人与人的关系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就要建立在一种相爱的基础之上。,第三,儒家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儒家相信人的德性、价值的源头是外在的天地自然。即中

11、庸所讲的“天命之谓性”。因此要敬畏德性,敬畏天地自然。做到“上启于天德,下贯于人德”,认为“天人合一”如此才能“止于至善”天人一体的境界,成人成圣的境界。,人文学院,人文学院,(四)儒家关于“修身”和“养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人生三部曲:学习修身服务社会。 张舜徽:“修己,身内之事也;治人,身外之事也。致力于身内者,则尚志、敦品、笃学,立事皆属焉;致身于身外者,则治国、安民、建功、成业皆属焉。”,孟子:“平其心,养其性”。就是要涵养自己性情的意思。,养性,修身,礼、乐、射、御,称为“大艺”,是贵族从政必具之术,贵族子弟在太学阶段要深入学习;书与数称为“小艺”,

12、是民生日用所需之术,是在古代“小学”阶段的必修课,乃是“为生民立命“之术.,何谓人生境界,人生境界,即精神境界,三、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的几个境界,人文学院,哲学中所谓的“境界”不是指向一个特定的领域,得到一个确定无疑的结论,而是通过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使人的心智更为健全,行为更加自然,在生命过程中获得真正的愉悦。真正有层次的人是不矫糅造作的,但我们却能感到特别。这就是一种境界。,境界是指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我们说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如何,实际上指的是一个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的水平如何。,一、人格境界 “人格”拉丁文的意思是指“面具”。西方人比较强调人格的表演性,强调人格的内在结构与外在

13、形象的差异性;而中国人自古至今,较多地从道德层面看待人格现象。礼记缁衣:“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这里所说的“格”也就是指内在道德与外在行为的统一。,人文学院,不同的人生境界,二、心灵境界 心灵境界是人格境界的底蕴,没有心灵的真善美,也就谈不上人格境界的高尚。佛学大辞典:“心之所攀援游履者谓之境”。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心灵所攀登游历所达到的层次叫做“境”,即境界。它是指对于世俗利益的解脱之后,达到的心灵修养境致。,三、胸襟 古人常用“胸次”、“胸怀”,“怀抱“来形容之,认为它是一个人的道德层次与人生修养的显现。今天我们评价一个人的人生境界,往往从这方面着眼。中国传统文

14、化讲究人生的磨练与自我觉悟,当人经历了许多沧桑甚至磨难时,往往对于人情世故有些看穿,胸次超然。,四、人生品味与趣味 如:六朝是一个讲究雅人深致的时代。所谓雅人深致,是指一个人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与门弟血统。在魏晋六朝,雅道是人生的品味,审美的趣味。,人生境界的几个层次,1、自然境界-人的主体意识还未建立 ,即还未认识到自己是人。道家认为:看不见的决定看到见的。人是道的一种表现,动物也是道的一种表现,人即是动物。庄子崇尚自然,天就是自然,人生的境界只有在与天合一才是最高境界;人与道合一就是不与道分离。因此,要回归婴儿,婴儿是赤条条的,心理也是赤条条的。老子认为文化就是预望,文化越多,预望越多。人应少

15、欲无欲。自然境界是原始浑沌状态,不分主客体 。圣人是与道合一。真正的萧洒不是跑到深山老林,而在自然的现实状态。不刻意的追求,才是最高境界,生与死是无区别的。死无可悲。,所谓“自然境界”,就是满足人们那种自然的、生理的那种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需要的境界,它是人生的第一个境界。,人文学院,“功利的境界”,就是趋利避害,对我有好处我就做,对我没好处我就不做。这样人有一定功利选择(人的一个文明化的提升)。1993年,芝加哥世界宗教领袖会议,通过了全球伦理宣言,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普世伦理原则,并认为这是“终极的、绝对的标准”,适用于所有人群。,2、功利境界,是指人的主体意识建立后,行为思想为主体服

16、务。 儒家最着不起“讲利”,认为讲利是小人。实际上,功利境界可以看作是一种进步。墨家,法家主张功利境界,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法家韩非子核心是功利境界。,人文学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金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银律),3、道德境界,即“我的是你的,你的还是你的”。伦理与道德是有区别的,伦理是人伦关系有相对客观化,古代五伦,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大多是以血缘为基础的,而道德则以伦理标准,是纯粹的主观化。主张人是道德化的存在,存在“仁”的为人,无“仁”则非人。 4、存在境界,即主客体在另一层面上达到一种交融更自然,更健康,更理想。这是“道”与“儒”的共同追求。(无我),传说楚王在云梦狩猎,把弓给丢了。随从说要去找回来,楚王却说,不用了,反正楚人失弓,楚人拾得。孔子听说后,评价楚王境界还不够,应当是“人弓人得”。冯友兰先生说,从天地境界看,这弓遗留在宇宙任何地方,你都不要伤感。 因此,学习中国传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