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娟——小儿推拿的古代文献研究.pdf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6809298 上传时间:2020-07-02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305.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于娟——小儿推拿的古代文献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于娟——小儿推拿的古代文献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于娟——小儿推拿的古代文献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于娟——小儿推拿的古代文献研究.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于娟——小儿推拿的古代文献研究.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于娟——小儿推拿的古代文献研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于娟——小儿推拿的古代文献研究.pdf(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小儿推拿的古代文献研究小儿推拿的古代文献研究 一、概述一、概述 小儿推拿疗法,古名“按摩”,源远而流长,在远古时代,它就是我国劳动人民和 疾病作斗争的一种武器,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传统推拿疗法的一 个重要分支,是专以手法对小儿疾病进行治疗的方法,主要是凭借医者双手,用不同于 成人的手法在小儿体表一定部位或特定穴位上施加一定的手法,通过手法刺激小儿机体 自身的调节作用,达到扶正祛邪,调整脏腑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防病治病的目的。 小儿推拿疗法操作简单、无副作用、无痛苦、适应症广、疗效确切,患儿易于接受。因 此,中医临床应用相当普遍。小儿推拿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

2、理论、手法 和穴位,专著不断出现。流传于世的为数不多的推拿著作,几乎都是明清时期的小儿推 拿专著。小儿推拿的适应症广泛,可涉及小儿内、外、五官、神经等科的有关病症,如 腹泻、呕吐、厌食、消化不良、便秘、咳嗽、哮喘、感冒、发热、小儿痹症、近视、鼻 炎、斜颈等等。 二、推拿简史二、推拿简史 由于小儿推拿是推拿疗法的一个分支,因此,它的发展实际上是顺应着推拿疗法的 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一)秦汉以前(一)秦汉以前 推拿疗法古称“按摩”、“按跷”、“折枝” 等,它的发展最早可追溯到有文字记 载的殷代。当时甲骨文中记载的推拿内容,要比针灸、药物和酒类治病的记载,更为详 细而确切。按摩是殷商时期人门主

3、要的治病和保健手段。可以说,殷商时期是手法治疗 的第一个黄金时代。春秋战国时期,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上古之时,医有俞跗, 治病不以汤液醴酒,蹻石桥引,案杌毒熨”。 孟子梁惠王篇赵注“为长者折枝” 即按摩手节之意。 周礼注疏载:“扁鹊治赵太子暴疾尸厥之病,使子明饮汤,子仪 脉神,子游按摩”。 韩诗外传也载:“扁鹊砭针砺石,子游按摩”,另外, 庄子 、 老子 、 荀子 、 墨子等也有关于按摩的记载。 (二)秦汉(二)秦汉时期时期 在秦、汉、三国时期,名医华佗发展了导引按摩的方法,创造了“五禽戏”。 华佗 别传记载:“有人苦头眩,头不得举,佗使濡布拭身体以膏摩立愈”。医圣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说:

4、“若人能养慎即导引吐纳针灸按摩”, 说文 解释:“按者两手相切摩也”。成书于先秦两汉时期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 医学巨著,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基础理论,较完整地阐述了中医推拿的理论体系, 为按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文献学角度标志着按摩学术理论体系初步形成。这一时 期还出现了我国第一部按摩专著皇帝岐伯按摩十卷 (已佚) ,反映了这一时期按摩已 广泛应用于医疗及保健。 (三)魏晋时期(三)魏晋时期 这一时期,宗教和养生方面经常把导引按摩作为健身寿世的主要方法之一。葛洪所 2 著的肘后备急方中有用手指掐虎口治嗓子痛、推拿治疗突然昏厥病人使之苏醒的记 载。另外,鉴于旧的按、摩、推、拿手法过简,不

5、敷应用,增加了搓、抖、缠、捻等方 法。 (四)隋唐时期(四)隋唐时期 隋唐年代是按摩疗法兴旺发展的时代, 据隋 百官志 记载: “太医院有主药二人 按摩博士二人”。隋太医巢元方在诸病源候总论里,其它治法不录,唯每卷之末, 详记导引按摩的方法。这一时期,不仅设有按摩博士的职位,唐代按摩术更为发展,并 成为独立的一科,设于“太医署”内,为四科之一,足见当时对按摩术的重视。 唐六 典中,记载按摩可除“八疾”,即风、寒、暑、湿、饥、饱、劳、逸。按摩的同时配 合自我导引,强调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期达到却病延年的目的。孙思邈在他 的千金要方中对膏摩法治疗小儿疾病做了较系统的论述。另外,还记载了“老

6、子按 摩法”和“天竺国按摩法”。按摩疗法从唐代开始和国外有交流,这一时期的文献,还 记录了大量的保健按摩的方法,丰富了保健学的内容。 (五)宋金元时期(五)宋金元时期 按摩术发展到宋金元时期,以远不及隋唐时期兴盛,太医局中未设专科,但该医术 仍然被广泛应用,有关的论述并不少见。 圣济总录卷四“治法门”中,对按摩做了 具体论述,如谓:“可按可摩,适所用也。世之论按摩,不知析而治之,乃合导引 而解之。夫不知析而治之,固已疏矣,又合以导引,益见其不思也。大抵按摩法,每以 开达抑遏为义,开达则雍蔽者以之发散,抑遏则慓悍者有所归宿”。分析了按摩手法的 作用,对按摩治疗疾病的认识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金元

7、四大家”之一的张从正,在 其所著的儒门事亲中,把按摩法纳入汗、吐、下三法中汗法一类,认为按摩具有解 表疏散外邪的作用,这时对按摩作用的认识已由温通闭塞发展到按摩具有解表发汗的作 用。这一时期还非常重视自我按摩,如寿亲养老新书记述了“擦涌泉穴法”、“擦 肾俞穴法”、“摩腹法”等自我按摩法,在太平圣惠方 , 圣济总录中尚载有很多 膏摩方。 (六)明清时期(六)明清时期 明代按摩术重新得到了重视,在“太医院”中列十三科之一,再度独立设科。明代 也是小儿推拿发展历史中的兴旺发达时期,形成了小儿推拿的独特体系,出现了不少小 儿推拿著作,如现存最早的小儿推拿著作四明陈氏所编的小儿按摩经于 1601 年问

8、世,并被收集在杨继洲所编的针炙大成之内,陈氏提出了小儿病多在肝脾两脏的观 点,认为“夫小儿之疾,并无七情所干,不再肝经,则在脾经;不在脾经,则在肝经, 其疾多在肝、脾两脏,此要诀也”。认为按摩治疗小儿疾病是“以手代针之神术也,亦 分补泻”,对后世小儿按摩学术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后明太医龚云林撰写了 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并单行成册,该书崇钱乙思想,不仅论述了小儿推拿理 论及具体操作,并载有儿科方脉,是一部儿科推拿专著,曹炳章先生曾把此书誉为“推 拿最善之本”,正是该书使按摩又有推拿之称。正是该书使按摩又有推拿之称。同时期周于蕃的小儿推拿秘诀 ,把 前人的手法成就结合作者的经验编写而成

9、,广为后世引用。 3 清代推拿虽未独立设科,但推拿学的发展仍然比较兴盛,小儿推拿临床应用更为广 泛,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小儿推拿专著。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熊应雄所著的小儿推拿广 义 ,骆如龙所著的幼科推拿秘书 ,张振鋆的厘正按摩要术 ,钱攘村所著的小 儿推拿直录 ,周松龄的小儿推拿辑要 ,陈复正编撰的幼幼集成 ,夏禹铸的幼 科铁镜 ,其它著作如推拿易知 、 推拿决微 、 增图考释推拿法等大多是以明清 时期的小儿推拿著作为蓝本编写而成,流传较广。 总之,明清时期的小儿推拿著作,不仅在整个推拿疗法文献中占据主要地位,在当 时的儿科著作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小儿推拿的兴盛时期。 (七)近代及现代发展概况

10、(七)近代及现代发展概况 解放前,国民党政府提出了“国医在科学上无根据”,一律不许执业的荒谬论断, 中医学遭受到严重的摧残,推拿更是频于湮没。但是,由于推拿确实是行之有效,可以 说是效、验、廉聚于一身的治疗方法,因此,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民间还是有一定程 度的发展,如:在一指禅推拿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了滚法推拿流派;在练功和武术 的基础上, 逐渐发展形成了平推法推拿或称内功推拿流派。 这一时期的推拿文献非常少, 现在能检索到的只有不足十篇文章,多数是论述按摩术的来源,著作也寥寥无几。 解放后,在党的中医政策指引下,中医推拿也得到了发展,1956 年在上海开设推拿 训练班,1958 年成立推拿

11、专科门诊部,同年又开设了推拿专科学校。这段时间,有少数 学者对推拿的历史和文献进行了发掘和整理,其代表人物是江静波,对宋代以后的按摩 资料及明代有关小儿的推拿文献进行了整理。 文革期间, 许多省市的推拿科门诊被撤销, 并关闭了当时全国唯一的推拿学校。 由于客观上的需要, 1974 年上海中医学院在全国第 一个成立了针、推、伤专业。 1985 年 10 月,中国传统医学手法研究会在北京成立。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医 推拿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而小儿推拿的发展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越来越得 到了广大老百姓的认可。 自八十年代开始, 国内各大中医院校相继开设了针灸、 推拿系。 自九十年代, 出版

12、了大量推拿著作及论文。 经检索近 50 余年来出版的推拿按摩著作 600 余部,其中小儿推拿按摩专著 40 余部。经清华同方中文期刊数据库及维普中文期刊数 据库检索系统检索 19942004 近 10 年来有关小儿推拿按摩方面的文章,其中,小儿推 拿方面的文章共 700 余篇,小儿按摩方面的文章近 200 篇,合计约 900 余篇。 三、小儿推拿古代文献三、小儿推拿古代文献研究研究 (一)甲骨文有关文献研究殷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当时甲骨文中 记载手法的代称和基本的手法名为“拊”。甲骨卜辞中还有应用按摩治疗腹疾和骨痛的 记载。另外,甲骨卜辞中,有关于按摩者的记述,如“甲申卜:争

13、贞:尹氏(氐)付(拊) 子”,这里的“尹”字本为官名,亦可做医人解, 说文谓:“尹,治也”,本意是 为人治病,后引申为治理,复转为治理者。这句话的意思是:甲申日,名叫“争”的贞 人卜问:是否让尹给子按摩?彭坚认为甲骨文中有几段文字,记录了三个专职按摩师的 名字,并认为汉代史籍中反复出现的一位古代名医俞拊,很有可能就是卜辞中记载的武 4 丁时期的宫廷按摩医生拊。 (二)简帛中的有关文献记载 1973 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大批帛书和竹木简, 其中包括大批医药帛书,如五十二病方 、 导引图 、 养生方 、 杂病方 、 天下至 道谈等,记载了不少按摩、导引、吐纳等内容,说明我国早在公元前 3

14、世纪按摩法就 颇为盛行和普及, 并且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五十二病方 中涉及的按摩手法, 有安 (按) 、 靡(摩) 、摹、蚤挈、中指蚤、括(刮) 、捏、操、揗(循) 、捚等十余种,使用的按摩 器具有木椎、铁椎、钱匕、羽毛等。其中,以钱匕抚摩法治疗小儿瘛(惊风) ,这可以 说是按摩治疗小儿疾病的最早记载。 五十二病方反映了我国西汉以前按摩的发展情 况。这一时期人们对于实践中的有效案例已经注意开始总结记录,但尚未形成一定的理 论,这方面的工作直至黄帝内经时才开始进行。这一时期可以说是推拿疗法的萌芽 时期。 (三) 黄帝内经奠定了推拿学的基础(三) 黄帝内经奠定了推拿学的基础黄帝内经中共有 29 篇,

15、40 余条涉及到推 拿。 1.按摩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共有三处出现,如素问血气形志篇论曰:“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 仁,治之以按摩醴药”。 灵枢九针曰:“形数惊恐,筋脉不通,病生于不仁,治 之以按摩醴药。是谓形”。 素问调经论云:“按摩勿释,移气于不足,神气 乃复得”。 2.说明按摩的发源地 素问异法方宜论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生万物也众,其民杂食而不 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说明了推拿疗法的发源地。 3.说明推拿治病的机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血虚 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素问举痛论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

16、之下,血不 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 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 等,说明推拿治病的机理。4.记述了推拿的手法、适应症、禁忌症。对推拿手法的介绍, 素问离合真邪论篇云:“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努之, 抓而下之,通而取之”。 素问病论篇云:“所谓得而细者,其中手如针也, 摩之切之”等等。介绍适应症的有, 灵枢刺节真邪篇云:“大热遍身,狂而妄见、 妄闻、妄言,视足阳明及大络取之,虚者补之,血而实者泻之,因其偃卧,居其头前, 以两手四指挟按颈动脉,久持之,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而复至如前,热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