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研究生中特考试大题.doc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36806958 上传时间:2020-07-0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山大学研究生中特考试大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山大学研究生中特考试大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山大学研究生中特考试大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山大学研究生中特考试大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山大学研究生中特考试大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山大学研究生中特考试大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山大学研究生中特考试大题.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中国为什么不选择资本主义?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一、近代中国的国情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随着封建社会内部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的不断入侵,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轨道,使社会性质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的中国。此时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也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也正是这些矛盾的斗争及其尖锐化,造成了中国革命的运动和中国革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条件和原因。二、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

2、行不通(一)帝国主义不允许。毛泽东指出:“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帝国主义列强的目的和这相反,他们是要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二)国际社会力量不容。十月革命以后,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成了这种世界革命的伟大的同盟军,必然得到社会主义国家和世界无产阶级的有力援助。(三)国内封建势力不允许。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和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政权是独裁专制的统治,为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他们必然排斥、镇压一切先进的思想。(四)民族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性和

3、妥协性。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夹缝中生存、发展起来的,他们在经济上依附于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决定了其政治上的软弱性和革命的不彻底性。在近代的中国外有帝国主义的侵略,内有封建势力的残酷统治,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和残暴的,加之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提不出正确的纲领和政策,得不到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不能独立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三、社会主义适合中国(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我国古代,很早就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理想社会观大同思想。“大同”一词最早见于礼记礼运篇。礼运篇托孔子之名系统地描述了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几千年来,大同理想深深积淀于中国人

4、的意识中。许多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用不同的语言反当着“大同”思想。(二)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并没有违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列宁同志所指出的:“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三)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不管是天平天国、洋务运动还是辛亥革命,最终都是以失败告终。而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几十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在1949年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使以社会主义救中国的愿望变为现实。(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改革了旧的体制,建立和完善

5、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新体制,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社会安定,精神文明建设达到新的高度,人民生活得到显著的提高。总之,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是当时复杂的国际国内条件、阶级斗争状况以及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它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中国人民的愿望。2.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答:(1)毛泽东之所以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源于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2)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之

6、所以能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不仅因为它是科学,而且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它同中国人民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发生了联系,实现了结合,是因为它被中国人民所掌握; (3)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各国马克思主义者的任务是结合各国不同时期的具体实际,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加以具体化,同时,马克思主义也只有在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才能开辟自身的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必要性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本身就内在的包含了两方面的内涵,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前

7、者结合构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后者结合构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式。两者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都至关重要。因此,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需要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从内容到形式上进行全面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义和实质与中国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把握好三项要义:第一,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应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断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作风的社会主义文化。第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立足于实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马克思

8、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始终与各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第三,培育开放兼容的世界眼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涉及中西方不同的民族性格、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文化心理等深层次的问题。因此,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需要我们树立一种开放兼容的世界眼光,既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当然,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终究是不同时代的、不同国度的文化,所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中,不可能没有矛盾,不可能是绝对一致的,因此我们需要在其相互结合的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3 如何看待当代西方社会主义者关于

9、社会主义的理论?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左翼学者所倡导的理论思潮,它不但以“替代”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面目而出现,而且特别设计和论证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兼容”的理论模式。这样的新论证和新探索,对低潮中的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且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具有借鉴意义和启示。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曾经出现过各种构想的社会主义模式,但往往都是纯粹的乌托邦设计和理想。因此,构想社会主义模式就往往会出现先验的、主观的、脱离现实的倾向。马克思之所以不愿将社会主义模式化,是因为他认为社会主义不是乌托邦,而是解决现实

10、各种矛盾的现实武器。所以,在社会主义作为现实体制而存在的时代,社会主义者可以而且必须从传统社会主义的成功及失败中汲取经验与教训,从而构想出更加合理的社会主义模式。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设计了多种多样的市场社会主义新模式:就新模式产生地来看,有英国的、有美国的、也有法国等国的;就新模式设计的重点来看,有的是抓住公有制问题来进行设计,有的是着眼于经济效率做文章,有的是突出经济民主、分配平等和社会公平方案,有的认为国家只发挥极为有限的指导作用,有的则认为国家要在经济生活中发挥主导作用,有的把市场社会主义看作是工人合作社制度,有的则认为市场社会主义仍然采用较为传统的经济管理方法;就新模式的设计者来说,有

11、的是传统马克思主义者,如施韦卡特(David Schweikart),有的是左翼学者,如罗默(John Roemer)、米勒(David Miller)等。在社会主义运动遭受挫折和失败、反社会主义的论调又甚嚣尘上的情况下,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者积极探索未来的社会主义蓝图,是有着更加积极意义的。他们无所畏惧地回击各种挑战,大胆地构想和设计未来社会主义的种种蓝图,充分反映出了积极探索和创新的精神,所以,由这种探索而反映出来的“乌托邦”精神,是当前社会主义运动最迫切需要的。低潮之时的社会主义更需要“乌托邦”的构想和精神。我们应当肯定,在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之时,它能够提出和倡导这样的市场社会主义

12、模式理论,对于取代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是有着重大的方法论意义的。我们还应当看到,这种“乌托邦”的模式理论有着现实性的因素和精神。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模式理论绝不是没有价值的“乌托邦”幻想,而是有着一定的理论和现实基础的。从这样的观点和精神来看,我认为,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模式虽远离现实但又贴近现实。说它远离现实,就是说这些模式一方面具有抽象的理论形式,因为,它们往往是在对现存经济制度优长因素综合的基础上而构想出来的;另一方面,由于其理论构想的抽象性,因而,它缺乏现实操作性的基础。总之,这些模式试图寻求一个既超越资本主义,又超越其它社会主义模式,并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制度。从这个意义上来

13、说,市场社会主义的新模式是贴近现实的,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对此,我们应当给予积极的和充分的肯定。毫无疑问,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已经表现出了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的现实性和作为“替代”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新模式的独特性特点。正因如此,它将会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现实进程产生重大的影响。而且重要的是,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是有着重大启迪作用的。4 如何认识民主社会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最早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当时法国议会组织倒台,资产阶级政党联合起来想统治议会,法国议会中的小资产阶级为了对抗资产阶级的联合,联合工人阶级,产生了民

14、主社会主义的称谓。因此所谓民主社会主义(政党),最初是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联合。它的性质是要求民主共和制度,其目的并不是为了消灭资本家和雇佣劳动者两极,而是调和与缓解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它的旗号是以民主主义的方法来改造社会,其改造不超过小资产阶级的范围。后来在德国也出现了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最主要的代表是德国工会主席拉萨尔。当时他提倡,工人阶级解决资产阶级的压迫要举办由国家支持的工人合作社。 民主社会主义则完全抛弃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把社会主义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制度选择中排除出去,把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完全局限在资本主义的框架内;对已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它们主张通过

15、支持新自由主义的“改革”,使之认同资本主义,“同资本主义一体化”。在苏东剧变过程中,社会党国际又是“热烈欢迎东欧发生的变化”,又是“希望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取得成功”,加入到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对苏联和东欧国家发动和平演变攻势的行动当中。在苏联,所谓“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改革,把蛰伏在地下和国际敌对势力培植起来的势力召唤出来、组织起来,摧毁了社会主义制度,推翻了共产党的领导,改变了社会发展的方向,一步一步地把苏联推向解体。 民主社会主义在政治上主张议会民主选举上台执政,通过改良实现政治“民主”,反对暴力革命。经济方面主张放弃消灭私有制的观念,用对经济的民主监督取而代之,用共同的经济民主来补充议会

16、民主。文化上的指导思想是多元化的。社会方面主张注重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民主社会主义试图以超阶级的、抽象的民主、自由的普世伦理价值观念为出发点,寻求资本主义内部矛盾的解决。国内一些人认为民主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把民主社会主义说成是马克思主义的正统的说法是歪曲了马克思主义。 总之,所谓民主社会主义理论和思潮,从其本质说是一种彻头彻尾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学说,它是代表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是为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辩护和服务的,它与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根本对立的。民主社会主义不能救中国,它只能引导中国走向资本主义,而中国只有坚定地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会有发展。我们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弄清楚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坚定不移地走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道路,从而保证中国特色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