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异单亲家庭学前儿童的心理问题与教育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36806545 上传时间:2020-07-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0.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离异单亲家庭学前儿童的心理问题与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离异单亲家庭学前儿童的心理问题与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离异单亲家庭学前儿童的心理问题与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离异单亲家庭学前儿童的心理问题与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离异单亲家庭学前儿童的心理问题与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离异单亲家庭学前儿童的心理问题与教育(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离异单亲家庭学前儿童的心理问题与教育教育科学院 学前教育 160406017 陈雪凝指导老师 陈秀丽【摘 要】现代社会离婚率不断爬升,随之而来的是许许多多的单亲家庭的出现,而幼儿是许多离异单亲家庭的牺牲品。本文综述了离异单亲家庭的不良影响因素,离异单亲家庭学前儿童的心理问题,并从家庭、幼儿以及社会三个方面提出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措施。【关键词】离异单亲家庭;学前儿童;影响因素;心理问题;教育措施一、单亲家庭及离异单亲家庭的概念现代社会离婚率不断爬升,根据中国凤凰网中学术中国的数据(2017年)表明:2002年开始,中国离婚率逐年递增。在2002年的时候,中国的离婚率0.9%到2010年的2

2、%。一共十年的时间内,增加了1.1%。根据数据显示,2015年粗离婚率为2.8,是2002年的3倍多。2016年上半年依法办理离婚手续的家庭共有168.3万,比上年增长11。最新数据由中商产业研究院2017-2022年中国人口与经济调研和预测报告提供:2017上半年全国依法办理结婚登记558万对,比去年减少7.5;但是依法办理离婚登记手续的有185.6万对,比去年上升10.3,离异单亲家庭急剧增加。单亲家庭是指有一方可能因为变故或者其他原因死亡或者是离异等原因,放弃对幼儿的抚养义务,幼儿只能跟随着父母的其中一员生活的家庭。【1】离异单亲家庭的不断出现,对于离婚夫妻双方或一方而言,是自由的开始,

3、但是对幼儿来说是很不公平的一件事情,因为这剥夺了她们拥有完整家庭的权利。在离异单亲家庭中,一些父母由于各种压力没有时间去教育自己的孩子,他们常常忽视孩子;有些父母只满足了幼儿生理上的需求,却忽略了幼儿精神上的需求。【1】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家庭成员分离,幼儿因为这种种环境的变化,容易出现暴力倾向,或者性格内向,孤僻,敏感,人际交往困难等不良的心理问题。与完整家庭相比,离异单亲家庭因为父母性别角色缺失、父母的不良情绪、不良教育方式、亲子关系异常、社会舆论处境不良等因素影响着子女的身心健康。2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正在处于萌芽发展阶段,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以及内部因素产生许多不良影响。在幼儿园实习期间,我

4、发现离异家庭的幼儿父母往往对孩子特别溺爱或者过分控制,不懂得如何与幼儿沟通,有些家长常常认为在幼儿园就是老师的事情,与家长无关,缺乏与学校沟通,没有去深入了解幼儿在学校的生活,导致有些家长如果听到幼儿在学校犯错误,家长马上就进行批评,并没有去了解幼儿为什么犯错误,有没有什么原因。例如:嘉嘉是一个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平时在家里的时候母亲忙着工作,常常忽视他。嘉嘉在吃东西的时候,常常会与妈妈一起分享,因此妈妈会经常因为这个表扬嘉嘉,于是嘉嘉就认为只要这样,就可以得到妈妈的表扬。他为了得到妈妈的表扬,在幼儿园将自己的点心吃完后,偷偷拿了小朋友的点心,想拿回去给妈妈吃。被老师发现后,告状妈妈,妈妈二话

5、不说就骂了嘉嘉。因此嘉嘉觉得很委屈。这个例子中,妈妈就是还没有问清楚原因,只是认为嘉嘉有了偷窃行为,觉得嘉嘉不懂事,给自己添麻烦,所以马上进行了批评。离异家庭父母的这些不良行为都可能会引发孩子的不良情绪,加重孩子在面临问题情境时的应对的困难,从而让孩子变得只能无理取闹,甚至为所欲为。二、离异单亲家庭的不良影响因素古有“孟母三迁”,孟母为了给孟子良好的环境而不断的搬迁,这说明了环境的重要性。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发展幼儿的身心健康。离异单亲家庭的父母自身出现了一些不良情绪和行为,在如何教育幼儿以及如何处理与幼儿的关系等方面都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都可能会严重损害儿童的情绪和情感状态,甚至导致他们身心

6、的不健康发展,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一)父母的不良情绪一个家庭本应该是两个人承担责任,现在却需要一个人来承担重担,难免会有些有力不从心、精疲力尽之感,久而久之负面情绪不断,因而容易崩溃。父母往往是幼儿学习的首要对象,是幼儿的榜样。离异单亲家庭的父母往往通过面部、动作、言语等行为来表达他们的负面消极情绪,使家庭氛围看起来紧张,侧面给幼儿增加了许多心理压力。如果监护者不及时调整,负面氛围将会持续蔓延,给幼儿的心理蒙上阴影,导致幼儿情绪紧张,出现许多消极异常的情绪。【2】绝大部分经历离异的成人也会经常出现一些不适应情况,表现出很消极的状态。而在这种状态下他们往往很难会注意到幼儿的情绪,更是忽略幼儿的需

7、求。根据2016年向碧华等人的离异家庭监护父母情绪智力与儿童情绪行为适应的关系:儿童希望感的中介作用中对儿童希望感量表的数据显示:离异家庭父母情绪智力对儿童困难总分为 - 0.29,中介效应为-0.05,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15.70%;监护父母情绪智力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直接效应为0.28。因此该研究结果说明,离异家庭父母情绪智力与儿童亲社会行为呈显著正相关,与儿童的适应困难呈显著负相关,并通过影响儿童的希望感,而影响到儿童的适应困难。父母离异会显著影响幼儿的适应性。如果离异父母无法做好情绪管理,经常表现出生气、暴躁、苦闷等消极情绪,也会影响幼儿的情绪发展和生活适应。【3】如大部分离异家庭

8、父母在离异前脾气暴躁,常常为一点小事争吵、 甚至动手打架,家庭氛围紧张。而离异后父母又陷入了痛苦、愤怒。一旦他们的情绪失控时,往往通过打骂幼儿来寻得发泄口。幼儿常常因为一些小事情,有的甚至没有理由的被打骂。因而幼儿渐渐开始内向,胆小,不爱说话,自卑敏感,不愿意与老师、同伴交流,敏感多疑。(二)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父母错误的教养方式容易造成幼儿心理问题。如前苏联、捷克等国家的一些心理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后,指出:“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直接重要的关系,错误的教养方式容易引起许多的问题。不仅仅是社会以及教育的问题,还可能引发一些生理问题。幼儿的个性还处于发展阶段,如果因为家庭教养方式的不

9、正确容易在个性品质(如易激动、情绪不稳定、内倾性格等)上导致病态的个性和神经官能症,而这正是引起许多其它神经心理障碍的基本原因。【4】离异家庭父母在生活、心理、经济等多重压力的影响下,自身教养方式往往有失偏颇。这种教养方式的不良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孩子要求很高,控制欲强。往往离异家庭的家长总认为自己的婚姻生活一塌糊涂,所以总是将自己所有的愿望与希望寄托于自己的孩子身上,从幼儿身上来找自己存在的价值。对幼儿提出超出幼儿能力范围的要求,总是希望自己的幼儿可以成为“神童”,将来能够成龙成凤,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许多离异家庭的家长与幼儿互相依靠,对幼儿的期待值往往比完整家庭的幼儿期

10、待值高出许多,全身心的辅导幼儿,把自己的梦想,自己的想法全部强加在幼儿身上,从来没有了解幼儿的内心想法,只会不断的将压力往幼儿身上背。2.过度溺爱 离异单亲家庭的父母作为幼儿的监护者,有时候往往认为是因为自己才导致幼儿缺少了父爱或者母爱,因此总希望在别的地方上不断的来补偿自己的幼儿。没有任何原则的补偿。在心理学上称这种教养类型行为的父母称为放纵型父母,父母总是无条件服从自己的孩子,满足幼儿的一切需求。例如,无条件满足幼儿的一切需求,幼儿可以肆无忌惮的玩手机,看电脑。父母几乎不对幼儿提要求,如:不纠正他们的不良生活习惯,让幼儿过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对幼儿错误的行为从来不给予改正,并且往

11、往忽视幼儿的不良行为,从不批评幼儿。【5】3.出现责骂等不良教育行为。离异家庭父(母)亲长期感到孤立无助,无人分担。幼儿一旦有些行为超出了自己的控制能力,他们往往开始急躁或者打骂幼儿 。在这种紧张的精神压迫下的教育容易剥夺了儿童的尊严,幼儿开始自我否定,常常觉得自己是一无是处的,从而出现自卑、自责等问题。【6】4.忽视幼儿离异后的单亲父母还没有从打击走出来,因此对幼儿也缺少了关爱照顾。更有一些一开始并没有亲自去照顾幼儿的,一下子也不知道要如何照顾幼儿,干脆选择逃避,因此亲子间的互动很少。他们不愿意面对幼儿,缺少对其关注,并且容易出现不耐烦,忽视的态度。如果幼儿希望得到物质方面的要求,家长可能在

12、经济允许的范围内满足幼儿要求;但是对于幼儿希望家长陪同游戏,睡觉等方面,需要时间和精力上的要求,家长往往不愿意陪同甚至敷衍了事。【5】(三)亲子关系异常亲子关系影响着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亲子关系是指在儿童与父母亲之间进行的、并伴随着亲密的交往与互动。英国精神病学家鲍尔比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就指出:心理健康的关键是和谐而稳定的亲子关系。【6】离异单亲家庭中亲子关系的异常主要表现在几方面:首先,家庭的破裂意味着幼儿要失去一名长期以来一直生活在一起的重要一员。对于幼儿来说,他们不明白这种家庭的变故是父母之间的问题,他们只会认为是自己的原因才导致被抛弃。更有许多离异家庭父母不愿意前配偶接触孩子,并且容

13、易给幼儿灌输是爸爸(妈妈)不要你了,他不喜欢你了等错误观念,对孩子隐瞒事实真相,造成孩子缺乏自信,产生自卑心理。其次,家庭的破裂容易导致离异家庭父母沉浸在伤心难过或者愤怒之中,或者因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以致忽视与孩子的交流,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冷淡;而作为孩子,当他们看到父(母)情绪不好时,幼儿往往会想,自己是不是做错什么,所以自己的妈妈或者爸爸不喜欢自己了,所以开始变得乖僻,安静,想要通过表现好来挽回自己的爸爸或者妈妈。他们害怕与父母交流,从而大大的降低了亲子之间的互动次数,因而亲子之间也逐渐疏远。更加极端的是,有的离异家庭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当做“绊脚石”“包袱”等,他们并不想要

14、抚养孩子,认为这是一种累赘。【7】(四)社会舆论处境不良离异单亲家庭的幼儿,在社会环境中,总是被其他人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比如:总有一些家长对离异家庭的幼儿都有多多少少的“另眼相看”。甚至有些幼儿园老师也有着一些“情不自禁”的区别对待。更有一些家长当着许多人的面,慈悲地说:“你们要好好照顾她,不要欺负她,他已经很可怜了。”就是这些看似友善实则同情的语气,让离异单亲家庭的幼儿显得更加自卑或者叛逆,他们可以敏感的察觉到自己与别人的不同。“哎,父母离婚,你看可怜的都是这些孩子,他们何其无罪。”幼儿总是得到周围人们的同情、怜悯,仿佛只要是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从此就没有办法很快乐健康的生活下去,只有同情和

15、帮助才能让幼儿的心理好受一些。三、离异单亲家庭学前儿童的心理问题(一)外显行为 1、脾气暴躁与攻击性行为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经常性地指向他人或物体或语言的攻击表现。攻击性行为是消极的问题行为,它往往会对他人或集体造成危害,而且这种行为出发者本人会得到外界的否定态度,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2】单亲家庭的幼儿往往因为父母关系的破裂而深受影响,幼儿往往会有攻击性行为。尤其是当一件事情没有按照他所想的那样进行,幼儿往往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开始发脾气,感到暴躁。当这种行为没有很好的引导,幼儿就会采用暴力的方法来解决事情。当他们控制不住自己的暴躁脾气,就开始而已的攻击其他小朋友甚至是老师,严重的时候还

16、会无缘无故来攻击他人。例如:小班的豆豆在玩区域活动的时候,不懂得如何按照图片拼出完整的拼图,因此他总是很愤怒,开始喜欢将玩具全部扔在地板上并且也不让其他幼儿玩拼图,如果谁试图去阻止他。他就会开始不停攻击他人。2、过激行为反应单亲家庭的幼儿在幼儿园是往往喜欢运用比较极端的行为来获得其他同伴或者老师的关注,如:破坏小朋友搭建好的积木,上课调皮引起老师注意离异单亲家庭的幼儿在幼儿园的时候往往喜欢通过大吵大闹来获得小朋友及老师的关注 ,这种行为让他在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父母离异后令幼儿很没有安全感 ,所以对外界环境信息过度敏感,有时小朋友或者老师许多无意的动作,都会产生过激的行为。这对幼儿来说是一种特别的保护自己的方式。这有通过这样的“强势行为”才可以保护自己不受到伤害。幼儿园上下学时,如果看到别的小朋友是爸爸妈妈一起接送或者轮流接受父母共同接送或者轮流接送,自己却只能一直漫长等待妈妈(爸爸接送)甚至是爷爷、奶奶的接送没有,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