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湾项目人工挖孔桩工程施工设计方案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36805811 上传时间:2020-07-02 格式:DOC 页数:48 大小:1.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赤湾项目人工挖孔桩工程施工设计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赤湾项目人工挖孔桩工程施工设计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赤湾项目人工挖孔桩工程施工设计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赤湾项目人工挖孔桩工程施工设计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赤湾项目人工挖孔桩工程施工设计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赤湾项目人工挖孔桩工程施工设计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赤湾项目人工挖孔桩工程施工设计方案(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GD2201003安全专项施工方案(人工挖孔桩)工程名称: 前海丹华园工程地点:市赤湾四路施工总承包单位:南海岸生态建设集团桩基专业分包单位: 编制单位:南海岸生态建设集团编制人:审核人: 审批负责人:审批日期:年月日目 录第一章 工程概况及编制说明3第一节 工程概况及地质概况3第二章 项目管理目标5第三章 施工组织机构6第一节 项目组织机构和项目管理人员架构6第二节 主要管理人员岗位职责7第三节 项目管理班子配备9第四章 施工组织部署9第一节 施工准备9第二节 施工部署10第五章 劳动力组织10第六章 主要施工机械的配置11第七章 主要材料进场计划11第八章 施工总平面布置与管理12

2、第一节 施工平面布置原则12第二节 施工平面布置12第九章 施工进度计划13第十章 分项施工方案13第一节 测量放线13第二节 临时用电、降、排水施工措施14第三节 人工挖孔灌注桩施工15第四节 孤石处理措施19第五节 截桩头施工19第十一章 基桩检测19第十二章 施工中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20第十三章 保证工程质量的技术组织措施20第一节 质量保证体系20第二节 材料、设备的质量控制措施24第三节 施工质量控制技术措施25第十四章 保证工期的技术组织措施27第一节 施工进度控制措施27第二节 施工进度保证措施28第十五章 安全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措施29第一节 安全管理措施29第二节 工地治安管

3、理32第三节 环境保护与文明施工32第十六章 施工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34第十七章 施工技术资料管理36第一章 工程概况及编制说明第一节 工程概况及地质概况一、工程概况前海丹华项目场地位于市南山区赤湾九路与赤湾四路交汇处的东北角。东面距离基坑5米为赤湾村道路,西面为赤湾九路距离基坑4米,南面为赤湾四路距离基坑10米左右,北面坡顶距离基坑10米相邻多栋56层小楼。基础设计为人工挖孔桩,桩径为1200mm、1400mm;桩长为3.315.8米,总计312条,设计桩的持力层均为中风化混合花岗岩。支护桩32条,桩径1200mm,桩长9.8m。参与本工程主要相关单位如下:建设单位市赤湾投资发展限公司

4、设计单位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勘察单位西北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监理单位市银建安工程项目管理施工单位南海岸生态建设集团二、工程地质、水文特征(一)场地位于南山区赤湾九路与赤湾四路交汇处的东北角,建设用地面积约14513m2,场地建筑物为23层住宅楼,建筑物高度75m,设地下室23层,采用框剪结构。(二)根据前海丹华园项目一期地勘报告场地原始地貌为丘前坡地,后经填土平整,形成现有地面,地面由北向南倾斜,标高10.0119.55mm。据钻探揭露,场地地层主要为第四系新近期填土层(Q4ml)、第四系坡积层(Q4dl)、第四系残积层(Q4el),基底为加里东期混合花岗岩(M3),造价人才网现已开挖至第四系残积

5、层,地层自上而下描述如下:1.第四系新近期填土层(Q4ml)1杂填土:灰黑色、灰褐色、灰黄色,松散,稍湿,以粉粘土、块石、砂等堆填,含少量植物根系。场地ZK3、ZK8ZK12、ZK15、ZK17、ZK18、ZK22、ZK23、ZK25ZK27、ZK29ZK33号共19个钻孔见及。层厚0.502.90米,平均厚度1.65米,层底标高为7.9318.15米。2素填土:灰黄色、黄褐色、灰褐色,松散,稍湿,以粉质粘土为主,含少量块石、砂粒和植物根系。场地ZK1、ZK2、ZK4ZK7、ZK13、ZK16、ZK25、ZK30号共10个钻孔见及。层厚0.504.00米,平均厚度1.59米,层底标高为8.83

6、18.04米。现场标贯试验6次,校正后N值为68击,工程监理平均7击。取原状土样3件,主要物理力学性质见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2.第四系坡积层 (Q4dl)粉质粘土含块石:黄褐色、灰黄色、灰白色,可塑硬塑,含较多块石及砂,块石块径约40250mm,含量约2530%,为细粒混合土。场地ZK1ZK7、ZK9ZK16、ZK18ZK20、ZK23、ZK25ZK27号共22个钻孔见及。层厚1.304.00米,平均厚度2.49米,层顶标高7.9318.15米,层底标高为5.7315.35米。现场标贯试验11次,校正后N值为10.522.2击,平均17.2击。取原状土样7件,主要物理力学性质见物理力学指标统计

7、表。 3.第四系残积层(Q4el) 砂质粘性土:黄色、黄褐色、灰白色,硬塑,含石英砂粒,由混合花岗岩风化残积而成,原岩结构可辨。场地ZK2ZK7、ZK9ZK13、ZK15ZK18、ZK21、ZK24ZK33号共26个钻孔见及。层厚1.8014.00米,平均厚度4.42米,层顶标高5.7315.35米,层底标高为-2.1811.55米。现场标贯试验37次,校正后N值为10.329.6击,平均21.4击。取原状土样12件,主要物理力学性质见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 5. 加里东期混合花岗岩(M3)场地下伏基岩为加里东期混合花岗岩(M3),根据其风化程度可划分为全、强、中、微四种风化带,本次勘察四种风化

8、带全部有揭露。 1全风化混合花岗岩:黄褐色、灰黄色、灰褐色,岩芯呈土状、砂土状,除石英外矿物成分均已分化为土状,原岩结构隐约可见,岩芯手捏易碎,遇水易软化。场地ZK1ZK3、ZK5ZK10、ZK12、ZK13、ZK15ZK25、ZK27ZK30、ZK32、ZK33号共28个钻孔见及。层厚0.805.90米,平均厚度3.03米,层顶标高-2.1812.45米,层底标高为-4.189.87米。现场标贯试验31次,校正后N值为30.449.3击,平均37.0击。取原状土样9件,主要物理力学性质见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2强风化混合花岗岩:黄褐色、灰黄色、灰褐色,岩芯呈土块状,除石英外矿物成分基本分化为土

9、状,原岩结构清晰可见,岩芯遇水易软化,手掰易断,下部夹块状强风化,破碎。该层为极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类。场地所有钻孔均见及。层厚1.4011.70米,平均厚度5.17米,层顶标高-4.1810.15米,层底标高为-8.486.44米。现场标贯试验39次,校正后N值为54.781.8击,平均65.5击。取原状土样4件,主要物理力学性质见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3中风化混合花岗岩:黄褐色、灰褐色、肉红色,变余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云母,节理裂隙发育,隙面铁染,较破碎,敲击声脆,岩芯呈碎块状短柱状。该层为较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类。场地ZK1ZK4、ZK7ZK17、ZK19ZK

10、23、ZK25、ZK26、ZK28ZK33号共28个钻孔有揭露,其中ZK1ZK3、ZK7ZK9、ZK12ZK14、ZK19、ZK22、ZK26、ZK28ZK32号共17个均揭穿该层。揭露层厚0.508.40米,平均厚度2.60米,层顶标高-8.486.44米,层底标高-12.68-4.45米。取岩样7件, 其抗压强度指标见岩石单轴抗压强度试验报告及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4微风化混合花岗岩:青灰色、黄褐色、肉红色,变余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云母,节理裂隙较发育,闭合状,较破碎,敲击声脆,岩芯呈块状短柱状。该层为坚硬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类。场地ZK1ZK3、ZK5ZK9、ZK1

11、2ZK14、ZK18、ZK19、ZK22、ZK24、ZK26ZK32号共22个钻孔有揭露。揭露层厚0.605.30米,平均厚度3.26米,层顶标高-12.684.45米,层底标高-16.981.36米。取岩样7件, 其抗压强度指标见岩石单轴抗压强度试验报告及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上述岩土层结构及其分布特征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和“钻孔柱状图”。第二节 编制说明一、编制依据1、前海丹华园项目人工挖孔桩工程招标文件;2、前海丹华园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西北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3、前海丹华园项目桩基础平面布置图,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4、国家及省各项现行建设工程施工工艺标准、验收规及有关规定:建筑基坑支

12、护技术规程(JGJ12099),中华人民国行业标准;建筑基坑支护工程技术规程(DBJ/T15-20-97),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DBJ15-31-2003),省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JGJ94-94),中华人民国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GB50007-2002),中华人民国国家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JGJ94-2008),中华人民国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JGJ106-2003),中华人民国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基础施工质量验收规(GB50202-2002),中华人民国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GB50204-2002),中华人民国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

13、一标准(GB50300-2001),中华人民国国家标准;钢筋焊接及验收规(JGJ18-2003),中华人民国行业标准;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01),中华人民国行业标准;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中华人民国行业标准;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JGJ46-2005),中华人民国行业标准;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JGJT77-2003),中华人民国行业标准。5、建筑法等国家现行建设管理法规和有关建筑施工技术、质量、安全规程和规定等;6、我公司ISO9000(2000版)质量保证体系的有关文件;7、我公司历年积累的类似工程施工的经验资料。二、编制思路本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的方案和措施,力求具体、实用、先进、针对性强。依托我司长期积累的管理经验,在施工的组织部署、平面布置、进度计划、施工方案、保证措施等施工具体管理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体现我公司管理的特色。同时,充分考虑本工程的重要性,针对该工程的规模、技术难度,我司组织较强管理力量,优质高速地完成本工程,切实履行对业主的承诺。三、编制围本施工方案编制的围主要包括:施工方案、施工进度计划、施工组织机构、机械设备配备表、施工现场布置、桩基检测方案、工程质量安全保证措施、防止扰民和民扰的控制措施等。第二章 项目管理目标在本工程项目的施工中,我司将结合国工程的传统经验和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