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论文 谈《中庸》中的修身和慎独精神.doc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6805532 上传时间:2020-07-0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庸论文 谈《中庸》中的修身和慎独精神.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庸论文 谈《中庸》中的修身和慎独精神.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庸论文 谈《中庸》中的修身和慎独精神.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庸论文 谈《中庸》中的修身和慎独精神.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庸论文 谈《中庸》中的修身和慎独精神.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谈中庸中的修身和慎独精神(一)我对于中庸的认识中庸相传是孔子的孙子、曾子的弟子子思所作,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谓“子思作中庸”,郑玄目录云:“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中庸的很多思想可以在论语大学等中找到影子,例如中庸第二十章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对于仁,从孔子的教义中可以感受到其重要性贯穿始终;而大学中始终倡导的“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总纲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具体方法也在中庸中进行了不同角度的阐述;中庸中第十三章“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概括起来就是孔子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中庸可以说是先儒思想家学派的传承者。在阅

2、读中庸的三十三章文字时,我对于先儒最经典的教义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可谓“温故而知新”。而这也引发了我深层次的思考,中庸的思想的独特之处在哪里?为什么这本由子思对于孔子所倡导的人的基本道德素质的理论和方法的进一步的阐发著作可以居群经之首,位四书之列?长久以来,我对于中庸的理解仅仅局限在中国人的传统的、保守的、妥协的行事方法,直到我真正拿起中庸原文及译著并细细阅读、思考之前,我一直以为中庸就是中国人处世方法的一种,无过且无不及,不偏而不倚,恰到好处。中庸比较通用的解释来自子程的一段话:“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代表正确的、真实的、公正的、恰好的,庸意味着共同

3、的、一般的、平常的、普遍的,合起来就是正确之真实,公正之恰当,即关于正确的普遍常识 辜鸿铭,英译中庸序。现在国学研究的责任要破除人们心中的偏见,中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之深理应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研习。通读中庸全篇后,中庸思想中最让我感兴趣的就是关于修身和慎独的讲解,因此我想就这个问题展开我的学习。(二)修身翻开中庸,第一章是全书的纲领,“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邓球柏,大学中庸通说-中庸第一章”揭示了中庸之道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即性、道、教,言简意赅的说明了中庸的主旨思想就是针对人的自然天性进行自我教育以达完美的人格,起到教育的作用。按照人的自然气质

4、表现,但也强调人格中的不良成分应进行修正,因此人的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教育和修身方式慎独就需要严格贯彻,才能实现把自己培养成至善、至诚、至仁、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修身最早在大学中得到重视,甚至可以称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核心和政治教育的中心任务,修身是净化、美化、优化自己的仪表和行为。大学中说“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通过使自己的心灵平和,达到没有愤怒、好恶、忧患的中和状态即修身。诸葛亮有句激励后世的名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也对于修身的方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我所关注的重点是中庸中秉慎独精神而修身的方法。(三)慎独中庸第一章曰“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5、。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君子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要警惕谨慎,在无人听到的地方要格外戒惧,因为不正当的欲望容易在在隐晦之处表现出来,不好的意念容易在细微之处显露出来,所以君子要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小心翼翼地固守本性,无怨无悔地遵循道德,矢志不移地追求理想,此即慎独 刘荫柏,君子慎独,大地杂志(2007-8-1第15期)。想在众人面前表现中规中矩、一丝不苟很容易,因为内心的虚荣和多少有些的荣辱感、责任感使我们在众人面前尽量的表现出正义、勇敢、智慧的一面,可是当独处于空无一人的地方,还有多少人可以严守自己内心的道德律?康德曾经说过,世上最珍贵的就是头顶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律,因为两

6、者都珍贵不可得吧!慎独是具有中国传统国粹特色的哲学精神,能够达到此种情操和修养的人少之又少,这是一种基于内心严格自律精神的道德信念,没有外界强迫和监督的情况下的道德规范行为。慎独是一种对于原则的无条件的坚持,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小人不明此理,无所顾忌无所不为,在有人没有人时的表现如天壤之别,在自己一个人的时候邪念恒生,精神上被诱惑松懈;而君子随时能守住中道,无过无不及,即使在没有人在的情况下依然可以表现自我。君子以兰自比,“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行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 淮南子说山训”。兰花在幽谷中仍然撒播芬芳,君子在独处时仍坚守正道、行侠正义,时时刻刻如履薄冰

7、,如临深渊。(四)慎独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庸之后关于慎独的文章,我最喜欢的是晚清名臣曾国藩的君子慎独论。他说“尝谓独也者,君子与小人共焉者也。小人以其为独而生一念之妄,积妄生肆,而欺人之事成。君子懔其为独而生一念之诚,积诚为慎,而自慊之功密 曾国藩,君子慎独论”。君子和小人都会遇到独处的情境:小人认为自己是独自一人,所以产生非分的想法甚至肆意妄为;君子担忧自己是单独一人时,会生出真诚的想法从而下工夫提升自己不满意的道德修为。人生在世很多时间没有别人的陪伴,而要取得进步,就要善于利用自己独处的时间提高自己的思想和技艺,每日三省己身,思考自己还有哪些做得不够的地方,而小人却没能利用起这段宝贵

8、的自省时间,反而处心积虑的为恶作乱,与君子的差距积少成多。曾国藩在他的遗嘱中第一条说到的就是“慎独”。他说:“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师为公,中庸深解”。慎独、主敬、求仁、习劳,是曾国藩的四条“日课”,慎独以心泰,主敬则身强。古今许多大家及大臣都具有较高的人格,他们通过对慎独精神的培养修身养性,成为高尚的人。屈原“沐后弹冠,浴后更衣”;孔子做到“吾日三省吾身”;柳下惠“坐怀不乱”,坚定自我;杨震在面对受贿时喊出的“天知、神知、子知、我知

9、,何谓无知?”永远都是悬荡在历史天空的呐喊,震颤着后世因为一时贪念而走上了贪污受贿不归路的世人;刘少奇同志曾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也着重强调了“慎独”在党的建设和当代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能起重要的精神支持,提出“共产党要严于律己”。君子慎独,方可成就自己。不仅是中国的大家们注重慎独精神的养成,就连国外的大思想家们也不约而同的践行了慎独的精神。近代美国超验主义文学家爱默生 爱默生,爱默生随笔选-论自立,论心灵法则在他的著作中积极推行自力更生、自知之明和崇尚自然的超验主义思想,他坚持自我,遵从自我的意识,反对一切追逐虚名薄利的行径,为了让自己的心灵彻底回归孩童般天真无邪,他离群索居,完全保留自己的独立精神

10、不受他人意志而转移。爱默生认为真实存在的人就是宇宙的中心,他在哪里整个自然就在哪里,从这个角度我认为所谓慎独其实也是辩证的,当思想境界到达一定高度,行事做人如入无人之境,周围无有匹敌之辈,任何事情都是独立承担与完成,慎独的精神已经不再是一种罕见美德,而是生之属性,不需要再与众生迷茫徘徊,他们已经与上帝同在,在何时何地都是慎独的体现。慎独对于我们现代人最大的借鉴意义,在于遏制我们的贪欲,督促我们行事遵循自然之理,一刻也不间断,无愧于心,做到心胸安泰。慎独时内心要时时自省,否则就是死板的独处,在最隐蔽的言行和最细微的事情上,在无人监督、无人知道的情况下,严格按照道德原则办事,坚定不移的实践内心的道

11、德律,这个世界上的贪污、犯罪、背叛、欺骗、虚伪、盗窃、嫉妒、黑心药、毒奶粉、假鸡蛋、毒可乐等等现象会大大减少。从另一个方面看今日的“慎独”精神,我们现在很多人不仅不能在独处的时候表现自己,甚至害怕独处。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依赖于此,几乎没有一刻可以离得开借助网络搭建的社交平台。人们变得恐惧独处,但同时又相互恐惧,于是在一个相对小的圈子中建立了自己固定的活动范围,一群人抱团寻求温暖,借以躲避生活和命运的鏖战,精神家园却渐渐退让,不再具有锐利的眼光和执着的志向,不再敢于做一名领头人,缺乏勇敢与坚强,意志薄弱,缺乏自立精神,故独处的执着与坚强不复存在。(五)慎独精神对我的影响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儒家推崇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直是我心目中最认可的实现自我、报效祖国的途径,儒家先贤时刻践行慎独,做到了诚意正心,在修身上面下工夫,成为了品德高尚的人、一个值得别人尊重的人,当然也赢得了自己的尊重、我认为这是做人最大的成功。通过慎独精神的养成实现的身修是敢于面对自己赤裸的灵魂的表现,坦荡荡乃真君子,假戚戚是真小人。 (六)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