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卷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黑龙江).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801987 上传时间:2020-07-0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卷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黑龙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2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卷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黑龙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2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卷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黑龙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2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卷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黑龙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2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卷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黑龙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卷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黑龙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卷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黑龙江).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届高三二轮专题卷:论述类文本阅读(二)(黑龙江)一、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美丽的传说 中国木偶剧团近日为孩子们献上了珍贵的礼物以古代神话“精卫填海”为蓝本,最新创作的剧目精卫传奇。山海经里,刻画主人公精卫(女娃)的文字只有寥寥数语:“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於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於东海。”编导们睿智地抓住了原故事的三个节点,让大胆而瑰丽的想象充满了戏剧性,用现代人的目光和思索解读出崭新的、富于欣赏性的主人公与情节女娃为什么会“游於东海”?父亲神农(炎帝)在女娃和部落人群的久久盼望中,发现并带回了黄豆、大麦和黍米的种

2、子,它们会被“种下去,长出来;长出来,种下去”,开拓出解决大家温饱的农耕之路。然而,红脸蟹等三个恶作剧的家伙拔掉了定海神针,惹出了大海泛滥,淹没陆地的危机。女娃为了保护粮食种子,“游於东海”,去寻找女娲补天留下的五彩石,堵住海眼,根绝后患。女娃为什么会“溺而不返”变成“精卫”鸟?女娃宁肯把自己变成一只精卫鸟,也要用五彩石堵住海眼,让父亲复生,让大海息波,让贵如生命的粮食种子得以在土壤里“种下去,长出来”精卫为什么要“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於东海”?为了同胞安定的农耕生活,精卫(女娃)必须年年月月,永不停歇地飞返于海山之间,用五彩石制止大海的嚣张编导们睿智地将这个神话传说里中华民族先民们的伟大创造

3、与女娃身上所焕发出来的豪迈心志和不懈奋斗的精神融为一体。而对这一深厚的蕴涵,编导们又举重若轻将其编织在女娃与神农(炎帝)的父女关系的主线之中,让伟大孕于亲情的眷顾,让崇高显于经年的劳作,将儿童戏剧特有的游戏性与历史神话的庄严内涵统一起来。精卫传奇意味深远地将神农所代表的先民们对农耕的发明与作为艺术形象的女娃(精卫)的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体现这一结合的歌词却又是那么轻松,浅近,亲和,甚至可以让小观众开口应和:“种下去/长出来/长出来/种下去/梦想可以相信/你给我梦想/给我希望的天堂”而珍爱和保护农耕产生的情感,体现在剧中便是由性格阳光的女娃(精卫)与金豆儿(黄豆种子)、金芽儿(大麦种子)、金蛋儿

4、(黍米种子)结为好友。甚至在冲突发生时,金豆儿挺身而出,戏弄了红脸蟹们,保护了女娃。在寻找五彩石的关键时刻,又是金豆儿抢在女娃的前面,变成了石头。女娃舍身变成精卫鸟,让父亲神农和金豆儿复生。这样,抽象的内心情感得以生动直观地显现在人物的戏剧关系中。有意思的是剧中的“丑角”设置:红脸蟹们的恶作剧使戏剧情势走向危机,而这些调皮捣蛋的家伙们感动于女娃的精诚,不但认错,还引领女娃走向了五彩石所在的五彩山,促使戏剧情节走向了最后高潮的情境。在儿童戏剧中,这些“丑角”惯常被视为“撒胡椒面”的调味品,而在这里,这些家伙们不仅是调味品,增强了小观众的观赏兴味和认同感,而且烘托了主人公的品格,还是营造戏剧情势发

5、展变化的巧妙助力。( 光明日报 2011年08月)1、关于传说“精卫填海”的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这个故事可能产生在沿海的部落。B、由于那里大海经常吞没人的生命,女娃化鸟、口衔木石以填平大海的斗争反映了远古人民征服自然的愿望。C、小鸟与大海所进行的斗争在这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人们的理智上看来,小鸟的工作多么徒劳无益;但从感情上看来,沧海固然浩大,然而小鸟坚韧不拔的气概却比沧海还要远大。D、小鸟填海终会有成功的一天,虽然悲壮,但永远令人赞美和同情。2、下面不属于精卫传奇中编导添加的想象情节的一项是( )A、女娃为了保护粮食种子,去寻找女娲补天留下的五彩石,而“游於东海”。B、女娃宁肯把自

6、己变成一只精卫鸟,也要用五彩石堵住海眼。C、女娃变鸟让父亲复生,让大海息波,让贵如生命的粮食种子得以在土壤里“种下去,长出来” 。D、从此精卫鸟永不停地飞返于海山之间,口衔木石以填平大海。3、以下对文章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精卫填海”这个神话传说里中华民族先民们的伟大创造与女娃身上所焕发出来的豪迈心志和不懈奋斗的精神融为一体。B、精卫传奇中女娃与炎帝的父女关系是主线,所以它能将儿童戏剧特有的游戏性与历史神话的庄严内涵统一起来。C、精卫传奇体现这一结合的歌词却轻松、浅近、亲和,甚至可以让小观众开口应和,符合儿童戏剧的特点。D、小观众们认为精卫传奇里的“丑角”不仅是调味品,能增强小观众

7、的观赏兴味和认同感,而且烘托了主人公的品格,还是营造戏剧情势发展变化的巧妙助力。1、D “小鸟填海终会有成功的一天”错。 2、D 不是编导添加的想象情节。3、C A、原文说“编导们睿智地将这个神话传说里中华民族先民们的伟大创造与女娃身上所焕发出来的豪迈心志和不懈奋斗的精神融为一体”。B、强加因果。 D、不是“小观众们认为”的。二、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罗隆基的人权思想 罗隆基说:“人权,简单说,是一些做人的权。人权是做人的那些必要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衣,食,住的权利,是身体安全的保障,是个人成我至善之我,享受个人生命上的幸福,因而达到人群完成人群可能的

8、至善,以及最大多数享有最大幸福的目的的必须的条件。”这段话,讲了做人的“那些必要的条件”。首先,是维持自然生命的物质条件,这是最低层次的人权。譬如工作权,通过工作获得报酬,就是满足这个条件的一种人权。这样的条件,主要针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次,是排除别人侵害的条件,它满足了人对于安全的需要。它针对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再次,是个性与人格发展的条件。它针对的是身与心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是人的生物性与精神性之间的关系。它意味着,人不仅是一种生物性的存在,也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人有精神层面上的追求这种追求也是一种人权。最后,是个体向群体作出贡献的条件。它针对的是人与人类的关系或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它表明,

9、人是一种类的存在,人要通过为人类作出贡献的方式,来实现个体与群体之间的融合。这种条件的实质,是个体在群体中获得承认、获得尊重的权利。 罗隆基批评了若干经典作家关于人权的看法。譬如17世纪的霍布斯认为“人权是满足一切欲望的东西”。但罗隆基认为,人有许多欲望,根本就不应该得到满足,“许多自命的大伟人有专制欲,有多妻欲,我们就不能根据人权的理论,说这种欲望,应该满足”。再譬如l9世纪的边沁主张“人权依赖法律根据。”对此罗隆基也不赞同,他说:“智者作法,愚者守法,是中国过去的历史。强者立法、弱者服法,是中国近来的现状。”这种实证意义上的法律,显然也不可能为人权提供根据。 他说:“法律与正义公道是两件东

10、西,这是世界各国普遍的通病。从法律上我最多可以知道我现在有些什幺权利,找不到我应有什么权利。”他还说:“人权是先法律而存在的。只有人民自己制定的法律,人民才有服从的责任,这是人权的原则之一。法律的目的在谋最大多数的最大幸福,只有人民本身知道他们本身的幸福是什幺,才肯为他们本身谋幸福。谋取本身的幸福,这又是人权之一。所以说人民制定法律,就是人权。所以说法律是人权的产物。人权与法律的关系,我的结论是法律保障人权人权产生法律。” (节选自罗隆基的法哲学)1以下不属于罗隆基认为的人权的一项是(3分)( ) A通过工作获得报酬。 B趋利避害,保证自身安全。 C通过精神层面的追求,发展人格。D通过贡献他人

11、,获得承认与尊重。2文中第三自然段划线的“这种实证意义上的法律”是指(3分)( ) A指中国历史上有智慧的人制定出的需要普通人遵守的法律。 B指中国近代强势有权的人创立的让弱势群体服从的法律。 C指历史和现状都不是人民谋取自身幸福而自己制定的法律。 D指作为人权的根据,让人们知道自己拥有什么权力的法律。3以下对原文信息理解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罗隆基认为,个体的人的欲望很多,只有达到完成人群的至善和最大多数人享有最大幸福的目的的条件,才是高层次的人权。 B罗隆基认为,个性发展是人的生物性存在,人格发展是人的精神性存在,只有在精神层面上的追求才是人权。 C罗隆基认为,人权先于法律

12、而存在,法律因为人权而产生,法律是为保障人权服务的。 D罗隆基认为,将法律和正义公道看做两件东西是世界各国的通病。法律规定了人的一些权利,但人权超过了法律的规定。1B2C3B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共9分) 笔墨之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格力量程大利中国古代画论是中国人对艺术的认识论,它植根于中国古典哲学,又在宇宙自然和社会人生的规律中得到印证,是通会之后的大智慧。笔墨早已不是形而下的概念,而是承载着文化精神的述说方式。深刻的精神内涵和由此彰显的人格力量是笔墨的魅力所在。国画不只是在画画,是借笔墨抒写心灵,是画家精神世界的剖白,才情的彰显,学识的记录。在“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

13、籍同功,四时并运”的社会功能外有更宏大的功能。画家,以绘画为职业,应该远离功利,散淡从容,特别是山水画家,离开这个喧嚣的社会越远越好,离社会远些日后对社会的贡献更大。历代画论提出“清心地”,“善读书”,“却早誉”,“亲风雅”,“不可有名利之见”,就是说高尚的人品能影响到笔墨,这是中国画认识论的独特之处,与西方美学观不尽相同,中国画强调“人成艺成”。历代画论均论述过人品与画品的关系,足见这一命题的重要性。人品立定之后还要读书,这是画家的终生课题。“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只是指写诗,书画一道也是如此,读书决定着画格,读书是做学问的同义语。不做学问,画只见才情难有境界,古来大家没有不爱读书的。“

14、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际上是继承传统和体验生活。端正了作画的态度,注意到人格的修养和锤炼,又能做到读书不缀、体察生活,接下来要解决的一个终生课题就是笔墨了。在笔墨技术上,前人的论述很多,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经验。“笔尽笔法、墨求墨气”,“笔墨太简,则失之阔略”,“古人位置紧而笔墨拙,今人位置懈而笔墨结”,“学者未入笔墨之境,焉能画外求妙”。北宋韩拙在山水纯全集里说:“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悉从笔墨而成。”这句话被千年以来的实践所证明。笔是中国画的筋骨,墨是中国画的血肉,论气韵先看笔墨,舍笔墨无以谈气韵。中国古典哲学认为,宇宙自然生生不息,循环往复,人体内也是真气流转,没有间歇。观照笔法,

15、也应是元气充沛。当外部的环境影响到人的心理和生理时,元气会产生不稳定的变化,出现气虚、烦躁等现象,反映在笔墨上便出现“浮气”、“躁气”;也有个人性格和修养的关系,元气不匀,沉不下心来,当然现出“浮气”;而元气不足,则一味讨好社会,急于求得别人赞扬,常现出“匠气”。所以,养气是中国文人画家的功课,能做到气脉不断,笔不困,墨不涩,元气安稳,神闲意定。在这里指出气韵妙诀-心神高远则笔墨自能深厚,心境旷达则画境自然高迈,笔墨已不仅是技巧,也是心胸、禀赋、气度、积累的反映,是才情和知识的记录,更是人格的标志。“通会之际,人成艺成”这是中国古代画论的结论,而通会是非穷毕生精神不能实现的目标。所以,中国画是生命过程的艺术,它的最大意义是与人的生命紧紧相连,从而使生命变得更有意义。(选自新华文摘2008第1期,有删改)1根据文意,下列对中国古代画论有关“笔墨”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笔墨可以抒写心灵。笔墨的魅力所在,是在画作之中体现画家深刻的精神内涵和巨大的人格力量。B笔是中国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