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与《内经》、《本经》等古代医教学教材

上传人:youn****329 文档编号:136797624 上传时间:2020-07-02 格式:PPT 页数:81 大小:3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其与《内经》、《本经》等古代医教学教材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其与《内经》、《本经》等古代医教学教材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其与《内经》、《本经》等古代医教学教材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其与《内经》、《本经》等古代医教学教材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其与《内经》、《本经》等古代医教学教材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其与《内经》、《本经》等古代医教学教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其与《内经》、《本经》等古代医教学教材(8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伤寒杂病论成书的历史背景及其与内经、本经等古代医籍的学术联系,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庆国,一、 伤寒杂病论的成书、学术渊源与成就 二、伤寒论与内经等古典医籍的学术关系,(一)伤寒杂病论的学术地位,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著作,也是在中医药学术发展史上具有辉煌成就与重要价值的一部经典著作。 它继内经、难经等中医经典理论著作之后,系统地揭示了外感热病及某些杂病的诊治规律,发展完善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从而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基础。,伤寒杂病论所创立的融理、法、方、药为一体的理论体系,具有很高的科学水平和实用价值,它既适用于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也适用于杂病的辨证论治,长期以

2、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并对中医药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自晋代以降,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对伤寒论的学习与研究,称其“启万世之法程,诚医门之圣书”。 因此,伤寒杂病论是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的必读典籍之一。,林亿伤寒论序载:“张仲景,汉书无传,见名医录云,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名医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 何顒别传载,张仲景曾“总角造顒”, 何顒谓其“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当为良医”,且“卒如其言”。,曾随同郡张伯祖学医,后经过多年的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最终成为一位很有成就的医学大家,相传:“至京师,为名医,于当时,称上手

3、。” 李濂医史称:“仲景之术精于伯祖,起病之验,虽鬼神莫能知之,真一世之神医也。”,尚有资料称“仲景灵帝时举孝廉,官至少沙太守” 按此说法,从南阳,到京师,再到长沙任所,要游宛洛、历荆襄、观黄河、览大江、经洞庭、涉三湘、从而大大丰富了阅历,同时也对各地疫病的流行情况及医疗状况作了大量的调查。 另有公堂诊病的传说。,弃官加乡后,潜心医学,南阳县志:张机又得阳励公之传,精于治疗。 弟子有:卫汛、杜度,皆以医名。,2成书的时代背景,(1)东汉时南阳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之一 西汉中期以后,南阳的宛市即成为全国的六大都市之一,与长安、洛阳、临淄、邯郸、成都等齐名,盐铁论称,“宛周齐鲁,商偏天下,富冠海内

4、”。 东汉时,南阳已为鱼米之乡,而其工业以冶铁为主,张衡在,南都赋里曾专门就南阳的经济尤其是农业作了介绍。,到了东汉,南阳更因为是光武帝的故乡而号称南都,与洛阳并称为全国两个最大的中心城市。 此时,不仅因为南阳帝乡多近亲,公候将相、近侍权臣,多为南阳豪强,而由要人引荐者担任中下级官员的也很多,促使其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由于刘秀重视教育,全国的教育事来都有大幅度的发展, 班固东都赋:“四海之内,痒序盈门。” 南阳的学校更胜于他郡,因而也为名士之乡。据各种史料记载,东汉南阳的名士有六七十人之多,这是他郡远不能及的。 张仲景生活在南阳这一特殊的地区,对于其文化知识的陶冶和医学知识的长进是不无俾益的

5、。,(2)东汉时期,祖国医学的理论与临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医药文献方面,汉书艺文志记载有医经七家,汉书平帝记并有楼护日诵本草数十万言的记载。 从仲景自序来看,当时素问灵枢难经胎胪药录阴阳大论等医书已在世上广为流传。 从甲乙经序来看,当时专门论述方剂治疗的汤液经业已问世。 这样一来,当时中医基础理论、药物学、方剂学、针灸学的基础医籍已经具备,医学的基础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并日渐充实。,再从当时的医疗水平看,也已具备了一定和水平。据汉书记载,仓公淳于意已有医案的前身医籍问世;后汉书记载,太医令郭玉诊脉技术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准;而华佗传所记载的华佗诊病的事迹,更说明了当时的临床水平的提高已非汉初时所

6、比,这些无疑给仲景的著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疫疠的流行激励了仲景著书济世的决心,曹植在说疫气中形容当时的惨况为“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举族而丧”。 王仲宣七衰诗: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贫妇人,抱子弃草间,未知身死所,何能两相完。,张仲景家族亦未能幸免,正如伤寒论自序中所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住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三)伤寒论的学术渊源,其一,基础理论主要继承于内经难经阴阳大论;

7、 其二,诊法是从内经难经而来,不过其间的脉诊系将内经的三部九候法简化为上中下三部(人迎、趺阳、少阴)诊法,并将其与难经的独取寸口法有机结合而成; 其三,药学理论系全面继承了神农本草经及胎胪药录的成果,并在临床实践中予以发扬光大;,其四,方剂主要来源于上古的汤液经,并在此基础上“博采众方”而成 其五,其诊治疾病的方法则是在综合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并充分继承了包括公乘阳庆、仓公淳于意及其老师张伯祖在内的先贤名家的经验而成。,综上所述,张仲景是在系统总结与继承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和人民群众同疾病作斗争的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才著成了我国第一部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的辨证

8、论治的专书-伤寒杂病论。它既是对前人理论与经验的总结,也是对中医学术理论的再创造。,(四)伤寒论的学术成就,其一,是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基础上,运用内经以来的有关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病因病机以及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创造性地对外感疾病错综复杂的证候表现及演变规律进行分析归纳,创立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一是将理、法、方、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并在内经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了脉证并重的诊断法则与辨证论治的纲领。 二是处处体现了对立统一法则与整体衡动观。在辨证时,一定要系统、全面地观察患者症状、脉象以及其他方面的动态变化,并运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进行辨证的分析,

9、以明疾病之所在,证候之属性,邪正之盛衰,证候之进退,演变之趋向,预后之吉凶。 三是充分体现了三因治宜的灵活性。其论治,必因证立法,因法设方,因方用药,且方剂不仅有其适应证,而且有其禁忌证、煎服法及注意事项,照顾十分周到。,四是记载了许多功效卓著的方剂。严遵法度,用药精当,配伍严谨,加减灵活,攻效卓著,不仅为多种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药,而且首次全面系统地运用了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为后世医家提供了范例,所以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五是记载了许多不同的剂型。书中所载的剂型有汤剂、丸剂、散剂、含咽剂、灌肠剂、肛门栓剂等,为中医药制剂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二,伤寒论

10、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将东汉以前的 “医经家”与 “经方家”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克服了“医经家”侧重于医学理论探讨,忽视临床技能研究以及“经方家”侧重临床实践,忽视医学理论探讨的弊端,为后世医家树立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榜样。,总之,伤寒论总结了东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将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起来,创立了融理法方药为一体的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不仅为外感病及某些杂病的辨证论治提出了切合实际的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同时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治疗的一般规律,从而为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备的医学专著,而后世各个医学流派的形成与发展,无一不从伤寒

11、论中受到了启发,汲取了营养。,二、伤寒论与内经等古典医籍的学术关系,(一)、伤寒杂病论与内经,承内经以阴阳为纲,辨表里虚实寒热 继内经六气学说,建伤寒六经辨证 继承与发展正邪相博的病因观 发扬光大“谨守病机治病求本”的治疗观 灵活运用早期治疗,防治传变的原则,(二)、伤寒杂病论与难经,全面继承独取寸口的理论与方法 “伤寒” 的概念、诊治原则,受难经影响甚深 脏腑补泻,治未病思想,与难经一脉相承,1全面继承独取寸口的理论与方法,独取寸口理论与方法 寸口三部分位的确立 寸口诊法的具体内容,一难:“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 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人

12、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平脉法:“荣卫气血,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百刻,一周循环,当复寸口,虚实见焉。”,五脏别论指出:“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难经二难提出:“从关至尺是尺内,从关至鱼际,是寸内,阴得尺内 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三难曰:“关之前者,阳之动,脉当见九分而

13、浮;关之后者,阴之动,脉当见一寸而沉。”,十八难 :“脉有三部九候,三部者,寸关尺也。” 伤寒论平脉篇中,也明确提出“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论中对寸关尺的运用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载 。,(1)根据三部脉的共同变化作总体的推断,在难经中,通过寸口脉的共同变化来诊察疾病也是脉诊最重要的方法。如九难:“数则为热,迟则为寒”,十四难:“脉洪大者,苦烦满;沉细者,胸中痛;滑者伤热;涩者中雾露;沉细夜加,浮大昼加” 伤寒论更是把通过寸口脉的共同变化来诊断疾病作为脉诊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平脉法:“脉有三部,尺寸及关,变化相乘,阴阳相干,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水蓄,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辨脉法:“寸口脉

14、,浮为在表,迟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平脉法:“寸口诸微亡阳,诸濡亡血,诸弱发热,诸紧为寒。”,(2)根据尺寸脉的对比变化推断阴阳气血的盛衰,二难云:“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内,阳之所治也。”三难云:“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关以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 阳乘之脉也。” 难经之论,不仅奠定了以尺寸脉的强弱对比判断阴阳盛衰的理论依据, 而且以例举的形式说明了具体应用的方法。,伤寒论继承了这一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临证之中。辨脉法云:“阳

15、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 尺主阴,寸主阳,阴阳同等,故为常人无病之脉。反之,若二脉失和,则有阴阳偏盛偏衰之虞。同篇又云:“阴脉不足,阳往乘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曰:何谓阳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浙恶寒也。何谓阴不足?答曰: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阴阳之盛衰,明显见于尺寸之脉,阳虚阴盛则寒,阳盛阴虚则热,其说理丝丝入扣。再如平脉法“寸口脉微,尺脉紧,其人虚损多汗,知阴常在,绝不见阳也”,辨脉法“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等论述,均为以尺寸脉对勘判断阴阳盛衰的例证。,(3).根据寸关尺三部的不同变化推断人体上中下三部的病变,十八难云:“三部者,寸关尺也。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头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隔以下至脐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脐以下至足之有疾也。” 平脉法首条云:“三部不同,病各异 端,太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终必有奸,审察表里,三焦别焉,知其所舍,消息诊看,料度腑脏,独见若神。”,太阳病下篇166条,可吐篇第3、第4条,均是在对症状 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以寸口脉微浮或微滑判知病在上焦胸中而用吐法;太阳病下篇第154条,则是以关上脉浮再结合心下痞满,而知为中焦邪热壅聚。 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