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2011-2012学年高二历史暑假作业试题(七).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795585 上传时间:2020-07-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2011-2012学年高二历史暑假作业试题(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辽宁省2011-2012学年高二历史暑假作业试题(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辽宁省2011-2012学年高二历史暑假作业试题(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辽宁省2011-2012学年高二历史暑假作业试题(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辽宁省2011-2012学年高二历史暑假作业试题(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省2011-2012学年高二历史暑假作业试题(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2011-2012学年高二历史暑假作业试题(七).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辽宁省瓦房店高级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暑假作业历史试题(七)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依据西周的政治制度的特点判断,周王与诸侯之间的关系包括( )君臣关系大宗与小宗的关系等级从属关系 兄终弟及的关系A、 、 、 D、2、在近代史学大师王国维看来,周革殷命是一次非常重要的鼎革,“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下列从制度文化的角度历数殷周鼎革的“剧变”的有( )封邦建国 加强中央集权 嫡长子继承制 百家争鸣A. B. C. D.3、有学者在论述 “国体”时,把中国历史划分

2、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三个时代。其中“封建时代”对应的是( )A黄帝时代 B西周 C秦朝 D西汉4、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种“社会政治大转型”主要是指( )A.从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 B.从分封制到郡县制C.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D.从奴隶制到封建制5、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此大臣的主张 ( )A、反对郡县制B、主张郡县制C、反对

3、中央集权 D、主张中央集权6、按唐制,中男(男丁l6岁以上至21岁为中男)不服兵役,成男(男丁22岁以上为成男)才服兵役。某次,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建议,得到太宗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可知,当时魏征供职于( ) A尚书省 B中书省 C兵部 D门下省7、著名学者钱穆先生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钱穆先生的观点是( )A.唐朝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 B.唐朝三省相互牵制C.唐朝皇帝还未形成足够的专制权力 D.唐朝实行集体决策机制8、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

4、,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它主张 (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权不应实行专制统治9、下表所示为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从中可以看出进士科与明经科相比( )初试二试三试明经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口答诸经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进士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作诗、赋、文各一篇作时务策五道(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A更为重视对考生经义记忆和解读能力的考查B弱化考生对儒家经书学习的倾向较为明显C对考生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要求较高D成

5、为当时录取考生数量最多的一种考试科目10、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说明科举制度( )A.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 B.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C.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D.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11、春联是日常生活中对书画艺术的实用。“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朱元璋始令春联用朱砂纸作底,用黑墨写字,并取名为“万年红”(“红”与“朱”义同)。朱元璋此举用意在于( )A.强调“朱”姓的尊贵显赫 B.期盼“朱”姓政权长治久安C.营造红红火火的新年气氛 D.改革节日的风俗习惯12、某位学者

6、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他指的制度应该是下列何者( )A汉代的内外朝制 B唐代的三省制C明代的内阁制 D清代的议政王大臣会议13、下列是在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电视剧甲: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的方案,交给皇帝裁决电视剧乙: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照皇帝的旨意起草文件交给门下省审核,再交给尚书省的工部执行电视剧丙:徐州发生洪灾阁臣据皇帝的旨意写成诏书,直接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按甲、乙、丙顺序排列上述场景发生的朝代应是( )A秦朝、唐朝、明朝 B唐朝、明朝、清朝C秦朝、

7、唐朝、元朝 D唐朝、元朝、明朝14、有位学者指出:“中国政治传统中,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对历代宰相制度的演变,表述不正确的是( )A汉武帝为削弱相权,任用亲信朝臣处理国政B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有利于加强皇权C宋代设置枢密使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财政权D元朝实行一省制,中书省掌管国家一切政务15、网上书店介绍易中天帝国的终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一书的内容时说:“这是一个帝国制度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它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秦创郡县制,汉因之;隋创科举制,唐因之;宋创文官制(文臣将兵制),明因之;明创阁臣制,清因之。”就此,同学们展开了讨论甲同学;秦朝建立的

8、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乙同学;秦朝开创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管理地方的基础丙同学;隋朝开始形成的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丁同学;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标志着内阁的出现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 )A乙丙对,甲丁错 B甲丙对,乙丁错 C甲乙错,丙丁对 D甲乙对,丙丁错16、下列有关历史情景的表述不符合历史真实的是( )A公元前230年的某一天,一官员上朝见到嬴政后高呼大王B公元前220年,太仆张某奉秦始皇之命购买上等良马C公元前216年某月,李某被任命为某郡郡守,负责该郡的民政、军事和监察D公元前206年某月,身在咸阳的方某用小篆给家人写了封平安信。17、下面是关于秦筑长

9、城的诗句,你认为哪个观点比较全面客观( )A“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B“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得尧阶三丈高。”C“秦皇筑长城,乃为万世利。连山绝谷势蜿蜒,雄图自足制中外。”D“当其兴大役,天下皆痍疮。以之召祸乱,不旋踵灭亡。岂知易代后,功及万世长”18、“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贞观政要卷一),上述主要描述了( )A、唐律颁布实施的效果 B、贞观之治的升平景象C、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推行的影响 D、科举制的实施扩大了统治基础19、据说冉雍的父亲是个“贱而恶”的人,但孔子仍收

10、冉雍为其弟子,这体现了孔子( )A培养君子的教育目标 B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C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D言传身教的教育原则20、下列关于孔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相同之处正确的是都是教育家 他们的思想都对东西方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都提倡中庸之道 他们的思想都属唯心主义哲学( )A、 B、 C、 D、21、华盛顿说:“剑是维护自由的最后手段,一旦自由得到确立,就应该将它放在一旁。下列华盛顿的活动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 A首任总统后改善与英国关系,与周边印第安人签订友好条约B领导独立战争期间力主与英国和谈 C欧洲英法开战之际宣布“严守中立”政策 D告别演说告诫不要感情用事同外国进行友谊的结合或

11、敌对的冲突22、独立宣言被马克思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主要是因为它 ( )A最早阐明了天赋人权的政治纲领 B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C是争取民族独立战争的旗帜 D与法国人权宣言目标一致23、1835年,印度总督本丁克决定: “英国政府的伟大目标应该是在印度本地人中间提倡欧洲的文艺和科学,所拨出的一切教育经费最后完全用在英语教育上。”这表明英国当局力图( )A将英语教育融人印度本土教育 B以行政手段促进印度近代化C. 大力推迸印度西化 D促进西方文化与印度文化的融合24、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拿破仑对欧洲历史发展所产生的最重要影响是 ( ) A、强化君主制度,此后俄德意均保留君主制B、重创俄国势

12、力,使它向西扩张受到遏制C、刺激英国经济的发展,为工业革命兴起提供了重要条件D、以武力及法典推广法国大革命的观念25、孙中山说:“中国革命六年之后,俄国才有革命。俄国革命党不仅把世界上最大威权之帝国主义推翻,并且进而解决世界经济政治问题,这种革命,真是彻底成功,皆因其方法良好之故。”上述材料反映了孙中山 ( ) 受到俄国十月革命影响 完成了民主革命思想向社会主义思想的转变 把不同性质的革命混为一谈 对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原因有正确的认识A B C D26(2011年1月龙岩市高三质检31题)美国约翰w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指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中作者对

13、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 )A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B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C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冲突D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27(2011年1月厦门市质检23题)欧共体宣称要“建设欧洲人的欧洲”,对外“用一个声音讲话”。这表明该组织( )A准备统一欧洲的语言 B谋求欧洲的安全、独立和发展C严重损害了各成员国的主权 D各成员国团结一致,亲密无间28(2011年3月莆田市质检19题)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导致两极格局“受到撼动”和“挑战”的因素不包括( )A欧洲共同体形成 B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C中国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D世界多极化格局基本确立29(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