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宁德市2011届高三语文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试题 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795444 上传时间:2020-07-0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宁德市2011届高三语文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试题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福建省宁德市2011届高三语文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试题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福建省宁德市2011届高三语文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试题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福建省宁德市2011届高三语文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试题 新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福建省宁德市2011届高三语文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试题 新人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宁德市2011届高三语文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试题 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宁德市2011届高三语文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试题 新人教版.doc(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年宁德市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语文试题本试卷分五大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3答题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在答题卡上填写所选题目的序号。5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

2、1)师者, 。(韩愈师说)(2) ,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阿房宫赋)(4)问君能有几多愁, 。(李煜虞美人)(5) ,靡有朝矣。(诗经氓)(6)是日也,天朗气清。 。(王羲之兰亭集序)(二)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4题。偃虹堤记(宋) 欧阳修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也。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

3、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而杀其上得厚三分之二,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问其始作之谋,曰:“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

4、废。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尝显用之。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选自欧阳文忠公集略有删改)注释:杀:减少。本句意为:到最上边是底部厚度的三分之二。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予发书按图 发:打开

5、 B.问其作而名者 名:命名、取名C.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 易:轻视 D.而功未及就 就:完成、到达3.全都体现藤侯“虑熟谋审”(深思熟虑)的一项是(3分)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尝显用之A B. C. D.4.翻译下列句子。(9分 每小题3分)(1)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译:(2)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译:(3)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译:(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的一首古诗,回答问题。卜算子风雨送人来游次公风雨送人来,风雨留人住。草草杯盘话别离,风雨催人去。 泪眼不曾晴,眉黛愁还聚。明日相思莫上楼,楼上多风雨。这是一首写男女相聚又相别的词。词中四次写到风雨,请问:(1)主人公对“风雨送人来,风雨留人住”中的“风雨”与“楼上多风雨”中的“风雨”的情感有什么不同?(2分)答: (2)词中四次写到“风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答: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6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A陆逊火烧七百里连营,大获全胜。赵云救出刘备,逃往白帝城。陆逊引兵追击,误从死门进入了诸葛

7、亮布下的石阵(名“八阵图”)幸得诸葛亮岳父黄承彦引领,才从生门而出,得以逃脱。(三国演义)B子夜最后一章里,吴荪甫、赵伯韬当面交锋,赵伯韬以借款给危机中的益中公司作为“和解”的借口,实际上是在进一步完成他的吞并的计划。吴荪甫只好屈服,抛下妻子离开上海。(子夜)C高老太爷临死前让觉慧叫回觉民,答应和冯家的亲事不提了。觉民与琴争取婚姻自由的斗争取得了胜利。(家)D甘果瓦误入乞丐小偷们聚居的圣迹区。按照圣迹区的法律,他只有两种选择,要么跟绞索配对,要么跟乞丐王国中的女人结婚。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爱斯梅拉达接受了甘果瓦的求婚,宣布愿意做他的妻子,婚期五年,但两人实际上只是名义上的夫妻。(巴黎圣母院)E玛

8、丝洛娃在聂赫留朵夫第三次到监狱来探望她的时候,已经戒了酒,还答应在医院里做杂务工,但拒绝接受他的求婚。(复活)7简答题。(任选一题,每题100字左右)(5分)(1)红楼梦描写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纠葛,请简述他们的人生结局。(2)梳妆匣是欧也妮 葛朗台中的重要道具,请简述围绕梳妆匣前前后后发生的事情,以及梳妆匣的最后去处。第()题(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8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6分)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 ,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论语子路)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孟子曰

9、:“君子不亮,恶乎执?”(孟子告子下)注释:輗(n):车辕和车辕前横木相接的木销子。軏(yu):义同“輗” 。硁硁(kng):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音。这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亮:通“谅”,诚信。(1)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上选文反映了孔子和孟子在对待是否诚信问题上的看法是一致的。B在论语中,“信”有两层含义:一是受人信任,二是对人有信用。“民无信不立”,说明治理国家要得到百姓的信任。C“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由此可以推断出“小人者,言必信,行必果”的结论。D以上选文可以看出孔孟在对待诚信问题上看似矛盾,其实不然。(2

10、)不少人都把“言必信,行必果”当作座右铭,根据上面四个选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答:三、现代文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中国传统节日的演变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其中大部分的形成都跟历制有关。春节、立春、元宵节、中和节(二月二日)、上巳节(三月三日)、清明节、天贶节(六月六日)、夏至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都与时气节奏大有关系;几个表面上与时气无关的,比如端午节、腊八节(十二月初八)、祭灶节(十二月二十三日)、除夕节,细查古制,也有时令的讲究。民间信仰认为五月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有五毒,即蛇、蜈蚣、蝎子、蜥蜴、癞蛤蟆。此月多灾多难,甚至生孩子都会夭折,因此

11、必须采取各种方法预防,避五毒乃是过“端午”之初衷。腊八、祭灶以及除夕节,均是春节的“伴节”,自然也是与时气相关的。而其余四节-正月初七的“人胜节”、四月初八日的“浴佛节”(释迦牟尼生日)、七月十五的“中元节”(鬼节)和十月十五日的“下元节”(水官大帝诞辰),则来源于传说、神话和宗教。在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里面,人应该与自然节奏和天地韵律和谐一致,追求“与宇宙合一”(金岳霖语)。既然“节”是天地时气的交合之处,是“天”、“地”的节奏,自然也应该是“人”的节奏,是连通自然节奏与人生命运的“节点”。这使节日对于古人又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升华。历法主要是农业文明的产物,由历法而起源的节日,无论性质还是形式,

12、主要也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这一点似无太多疑义,无需引经据典再来论述。而当中国农业文明发展到一定时期之后,传统节日则又从性质到形式,开始为儒家伦理学说支撑的家族制度而服务。有关家族制度(或曰宗法制度),冯友兰先生的论述很是精要,他在中国哲学简史中称,“家族制度过去是中国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五种社会关系: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其中有三种是家族关系。其余两种,虽然不是家族关系,也可以按照家族来理解。”“儒家学说大部分是论证这种社会制度合理,或者是这种制度的理论说明。经济条件打下了它的基础,儒家学说说明了它的伦理意义。由于这种社会制度是一定的经济条件的产物,而这些条件又是其地理环境的产物,所以对

13、于中华民族来说,这种制度及其理论说明,都是很自然的。因此,儒家学说自然而然成为正统哲学,这种局面一直保持到现代欧美的工业化侵入,改变了中国生活的经济基础为止。”此后,中国传统节庆文化出现断裂, 孙中山政府取消了农历纪年而改为国际通行的公历纪年。同时,民国政府还想把中国的传统节日改为公历日期庆祝,尽管当时的民众并不买账,依旧按照农历庆祝传统节日,但是公历纪年却由此确立下来。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法定节日分别是:新年(1月1日)、春节、国际劳动妇女节(3月8日)、国际劳动节(5月1日)、五四青年节(5月4日)、国际儿童节(6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8月1日)、国庆节(10月1日)。现在我国法

14、定节日(特指统一放假的)分别是:新年、春节、清明节、国际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其中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属于传统文化节日。可以说,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近百年来表现出的变化,超过了以往几千年变化的总和。这一变化的实质,是中国民众世界观转变的具体表现。9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的形成莫不跟历制、传说、神话以及宗教有关。B古人认为“节”是天地时气的交合之处,也应该是“人”连通自然节奏与人生命运的“节点”。C. 历法主要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无论性质还是形式,主要也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D冯友兰先生的观点是,中国传统的五种社会关系: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从某种角度上都属于家族关系。E尽管当时的民众并不买账,民国政府还是把中国的传统节日改为公历日期庆祝。10请简要概括在孙中山政府之前,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内涵的演变过程。 (3分)答:11为什么说“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近百年来表现出的变化,超过了以往几千年变化的总和”?(4分)答:四、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本大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文本的小题。(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雅盗 余新锋满目芦花,天高地阔。乘舟在清粼粼的古河道中,士子李涉油然而生诗情。这是中华历史上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