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6795353 上传时间:2020-07-02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7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复习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复习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复习资料.doc(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考试形式】书面闭卷考(学生需要自带2B铅笔,填涂答题卡)【考试时间】90分钟【考试题型】1、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2、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3、填空题(每题2分,共16分)4、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5、计算题(每题10分,共10分)【考试题库】一、选择题(考15题,一共30分)1. 以下产品不属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是( D )。A. 工业机器人B. 打印机C. 空调D. 电子计算机2. STD总线属于什么接口类型?( A )A. 智能接口B. 无源接口C. 有源接口D. 零接口3. RS232C属于什么接口类型?( C )A. 机械接口B. 物理接口C.

2、信息接口D. 环境接口4. 以下哪项不属于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方向。( B )A. 高精度B. 机械化C. 模块化D. 网络化5. 机电一体化产品所设计的固有频率一般较高,其原因之一是( D )。A. 固有频率越高振动越大 B. 固有频率越高刚度越小C. 固有频率越高质量越大 D. 防止在调控范围内发生共振6. 以下属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是( C )。A. 手机 B. 电磁炉 C. 高级轿车 D. 投影仪7. 机电一体化系统有时采用半闭环控制,可能原因是( B )。A. 提高控制精度 B. 检测末端行为的传感器不成熟C. 节省能源 D. 减轻重量8. 能够使工业机器人传动链短的主要原因是( D )。

3、A. 工业机器人体积小,不需长传动链B. 运行速度慢,减速比小C. 各自由度协调运动靠机械传动实现D. 伺服驱动变速、每个自由度单独驱动与多自由度软件控制协调9. 关于机电一体化说法不确切的表达是( D )。A. 机电一体化方法 B. 机电一体化工程C. 微机电一体化 D. 机械电气化10. 关于机电一体化说法不确切的表达是( A )。A. 检测控制一体化 B. 机电液一体化C. 机电仪一体化 D. 光机电一体化11.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以( C )部分为主体,强调各种技术的协同和集成的综合性技术A. 自动化 B. 微电子C. 机械 D. 软件12. 以下哪项不属于概念设计的特征。( A )A.

4、 可靠性 B. 创新性C. 多解性 D. 约束性13. 在机电一体化概念设计过程中,形态学矩阵的作用是( C )。A. 最优方案确定 B. 方案评价C. 方案综合 D. 任务创新14. 在机电一体化概念设计过程中,黑箱分析方法的作用是( B )。A. 方案求解简单 B. 利于方案创新C. 方案具体化 D. 方案形象化15. 关于机电一体化系统可靠性,以下论述错误的是( C )。A. 软件能够提高系统可靠性 B. 传动链越短可靠性越高C. 对功率接口采用增额设计提高可靠性 D. 采用并联元件系统提高可靠性16. 机电一体化现代设计方法不包括( A )。A. 串行设计 B. 快速响应设计C. 绿色

5、设计 D. 优化设计17. 谐波齿轮具有速比大、传动精度和效率高等优点,它是由以下哪种传动演变而来的。( C ) A直齿锥齿轮传动 B齿轮齿条传动 C行星齿轮传动 D蜗轮蜗杆传动18. 使滚珠丝杠具有最大刚度的支承方式是( A )A双推双推 B双推简支C单推单推 D双推自由19. 在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中,齿轮系常用于伺服系统传动机构中,作用是( A )A减速,增矩 B增速,增矩C增速,减矩 D减速,减矩20. 多级齿轮传动中,各级传动比“前大后小”的分配原则适用于按( D )设计的传动链。 A. 最小等效转动惯量原则 B输出轴的转角误差最小原则 C. 重量最轻原则(小功率装置) D重量虽轻原则

6、(大功率装置)21. 下列哪种传动机构具有自锁功能 ( C )A. 齿轮传动 B. 同步带传动 C.蜗轮蜗杆传动 D. 丝杠传动22. 滚珠丝杠传动轴向间隙的调整,下列哪一种方法精度高,结构复杂。( B ) A. 变位螺距调整式 B. 齿差调隙式 C.螺纹调隙式 D. 垫片调隙式23. 为了提高滚珠丝杠副的旋转精度,滚珠丝杠副在使用之前应该进行( B )A调整径向间隙预紧预加载荷表面清洗24. 在滚珠丝杠副中,公式是验算满载时滚珠丝杠副的 ( A )A刚度强度塑性变形疲劳点蚀25. 在同步齿型带传动中,节线的长度在工作过程中 ( A )A不变变长变短几乎不变26. 滚珠丝杠副基本导程指丝杠相对

7、于螺母旋转2弧度时,螺母上基准点的( B )A径向位移 轴向位移螺旋线长度 坐标值27. 在两级齿轮传动中,若传动比的分配方案是,则其遵循的原则是( D )A. 加速度响应最快 等效转动惯量最小C. 输出轴转角误差最小 重量最轻28. 当刚轮固定,柔轮输出,波形发生器输入时,谐波齿轮可实现(B )传动。A减速异向 B增速异向C减速同向 D增速同向29. 圆柱齿轮传动中常用的调整齿侧间隙的方法不包括( C ) A.偏心套(轴)调整法 B.轴向垫片调整法C.轴向压簧错齿调整 D.双片薄齿轮错齿调整法 30. 导轨副用于引导运动部件按给定的方向运动。若导轨副机构简单、阻尼系数大、刚度大,但易产生低速

8、爬引现象,则导轨副是 ( B ) A滚动导轨副 B滑动导轨副 C液体静压导轨副 D气浮导轨副31. 滚珠丝杠副按螺纹滚道截面形状分类,不包括 ( D )A. 单圆弧 B. 双圆弧 C.矩形 D.梯形32. 下列传感器类型属于能量转换型的为( A )。A. 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 B. 霍尔式传感器 C. 电阻式传感器 D. 热敏电阻33. 下列传感器类型属于物性型传感器的为( D )。A. 电感式传感器 B. 电容式传感器 C. 光栅式位移传感器 D. 半导体传感器34. 线性度是表示实际特性曲线( B )的程度。A. 接近真值 B. 偏离理想特性曲线C. 正反行程不重合D. 测量值离散35. 下

9、列哪项指标反映了传感器的动态特性( B )。A. 漂移 B. 相频特性 C. 分辨率 D. 重复性 36. 传感器的分辨率越高,表示传感器( D )。A. 迟滞越小 B. 重复性越小C. 线性度越好 D. 能感知的输入变化量越小37. 一阶系统的动态表征参数是( D )。A. 线性度 B. 稳定时间 C. 阻尼比 D. 时间常数38. 临界阻尼所对应的阻尼比为( C )。A. =0 B. 0 1 39. 一阶传感器系统的时间常数越小,( B )。A. 频率响应特性越差 B. 频率响应特性越好 C. 灵敏度越大 D. 灵敏度越小40. 二阶传感器系统的输入为一正弦信号时,其输出信号的( C )。

10、A. 频率变化,幅值和相位不变化 B. 频率不变化,幅值和相位不变化C. 频率不变化 , 幅值和相位变化 D. 频率相位不变化,幅值变化41. 二阶传感器系统的时域动态性能指标中,当传感器输出y(t)达到稳态值的50%时所需的时间为( C )。A. 上升时间 B. 稳定时间 C. 延迟时间 D. 峰值时间42. 二阶传感器系统的频率特性中,关于幅频特性曲线和相频特性曲线描述不正确的为( A )。A.当0时,在/0 =1处A()趋近无穷大,系统无谐振现象。B. =0.707时,A()平直段最长。C. 当 时,A ()l,幅频特性平直,输出与输入为线性关系;()很小,()与为线性关系。D. 一般地

11、,/01时,A() 0,传感器无响应43. 下面所列传感器中,( B )与其它三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不同。A. 旋转变压器 B. 光栅式传感器 C. 磁栅式位移传感器 D. 感应同步器44. 天然石英作为敏感元件常应用于( B )。A. 霍尔传感器 B. 压电传感器 C. 热电偶传感器 D.电涡流式传感器45. 下述关于霍尔传感器不正确的是( C )。A. 霍尔传感器是物性型传感器B. 霍尔传感器为能量控制型传感器C. 受其工作原理的影响其结构上不易微型化和集成电路化D. 把磁感应强度这个磁学量转换为电压这个电学量46. 直线感应同步器的定尺上印刷有1个感应绕组,滑尺上印刷有正弦和余弦两个绕组且

12、两个绕组错开( C )节距。A. 1 B. 1/3 C. 1/4 D. 1/547. 直线感应同步器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其中( B )为绝对式,对位置具有记忆功能。A. 标准型 B. 三重型 C. 窄型 D. 带型48. 下列关于光栅传感器叙述错误的是( D )。A. 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 B. 可进行无接触测量C. 为数学式传感器 D. 能适应油污、灰尘等恶劣环境49. 实际使用中,选择传感器时应考虑其具体性能指标,其中对灵敏度的选择不正确的论述为( C )。A. 灵敏度反映了传感器在静态标准条件下,传感器被测量的单位变化引起的输出变化量。B. 传感器的量程范围与灵敏度密切相关。C. 对于多维矢量的测量,传感器的交叉灵敏度愈大愈好。D. 在传感器的线性范围内,传感器的灵敏度越高可以感知的变化量就越小,但与被测量无关的外界噪声也容易混入被系统放大。50. 以下抑制电磁干扰的措施,除了( D ),其余都是从切断传播途径入手。A. 屏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