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中语文 3-2-1 专题08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版).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795210 上传时间:2020-07-0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9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高中语文 3-2-1 专题08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2高中语文 3-2-1 专题08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2高中语文 3-2-1 专题08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2高中语文 3-2-1 专题08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2高中语文 3-2-1 专题08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高中语文 3-2-1 专题08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高中语文 3-2-1 专题08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版).doc(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2-1精品系列语文2012版 专题08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高考试题对此考点的考查一般不单独命题,而是将其融于其他考点进行综合检测,这样就往往给考生造成一种假象:高考命题不注重对修辞的考查。而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正因为这种特殊的命题方式充分体现了高考命题重能力、重运用、重主观、重综合的大趋势,近几年高考全国卷及地方卷都不约而同地加大了对修辞类试题的考查力度。2013备考中广大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夯实基础1熟悉九种修辞格的特点,明辨易混辞格。虽说单独考查修辞格的可能性不大,但熟悉各种修辞手法的特征及易混辞格的区别,是运用修辞手法的前提。比较而言,修辞格中的比喻和比拟、借喻和

2、借代、对比和映衬等手法容易混淆,平时要有目的地进行针对性的训练。2熟悉九种修辞方法的作用,理解和明确其表达效果。比如有的使表达更鲜明生动形象,有的使表达更充实丰富等。掌握修辞手法的主要目的是鉴赏文学作品和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思想情感。熟悉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有助于鉴赏和表达。对辨识题,我们要善于抓住各种修辞方法的特征加以辨析,特别是几种不易辨别的修辞,同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来分析。对鉴赏、阅读中的理解题,要考虑不同文体的特点,并且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结合内容进行具体阐释;而对表达作用的理解,则既要考虑各种修辞的一般作用,也要考虑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特殊作用。对运用题,往往是综合题,需要我们考虑各

3、方面的命题要求,既有修辞上的,也有可能是句式上的,还有可能是内容上的。评价性的题目,目前不很常见,但也应做好相应的准备,要掌握各种修辞在具体运用中的要求,也就是要掌握评价的标准。而在“半壁江山”的作文中,也要自觉地、有意识地恰当、灵活、综合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只有平时在阅读和写作中有意识地多积累、多使用修辞,才能逐渐培养敏锐发掘修辞的语感和提高灵活运用修辞的能力。三、强化训练加强训练,以训练带知识。要经常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训练,在训练中总结答题规律,并寻找科学的复习方法。具体操作过程中,要做到全面与重点相结合。复习时耍注意修辞范围的广阔性与内容的全面性(如修辞在语言、词语、句法、篇章等方面的运

4、用),同时突出重点,以考试大纲明示的九种为主,旁及其他。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指能用(考试大纲中明确提出的上述九种修辞方法自然生动地表达,重在考查运用。不考名词术语。重点考查判断修辞方法使用的优劣、正确理解修辞方法在语段(或篇章)中的作用和运用修辞方法进行表达的能力等等。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我们可以分解出以下五个能力考查点:能够对语言运用中的常见的修辞方法(考纲所述九种)进行辨识;能够对语境中运用修辞方法所表达的内容和表达作用进行理解;能够对语言运用修辞方法的恰当与否、优劣进行鉴别评价;能够根据语意和语境要求运用修辞方法表达;能够对作品中修辞方法运用的修辞效果进行鉴赏。【考点PK】

5、要点一:比喻【要点解说】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应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方的事物)、喻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成立。被比喻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叫“喻词”。比喻的种类:明喻:就是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的比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这初秋之夜如一袭藕花色的纱衫,飘起淡淡的哀愁。(何其芳秋海棠) 暗喻:又叫

6、隐喻,只出现本体和喻体,中间不用比喻词语,典型的形式是:甲是乙。常用“是”“成了”“变成”“成为”、“等于”等联结。例如:美感的记忆,是人生最可珍的产业,认识美的本能是上帝给我们进天堂的一把秘钥。(徐志摩曼殊斐儿)借喻:只出现用来代替本体的喻体(直接叙述喻体),而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我这辈子只是在生活的道上盲目的前冲,一时踹入一个泥潭,一时踏折一枝草花,只是这无目的的奔驰(徐志摩再剖)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描述。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

7、刚出浴的美人。(朱自清荷塘月色)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像”“仿佛”等词,但不是比喻句:同类比较:她的性格很像母亲。表示猜度: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想象:她仿佛听见了她的心脏跳得非常厉害。表示列举: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要点二:比拟【要点解说】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把抽象的概念当做人或物,或者把人当做物、把此物当做彼物来描写。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比拟的种类:拟人: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让无生命的事物好像有生命一样能活动,让有生命的动物好像人一样有思维和情感。例如:下面溪水大概是干

8、涸了,看着有无数用为筑桥剩下的大而笨的白色石块,懒懒散散睡了一溪沟。(沈从文遥夜)拟物:把人当物来描写,或把此物(甲物)当彼物(乙物)来描写。例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鲁迅故乡)比拟和比喻的异同比拟和比喻的相似之处在于均涉及甲、乙两事物相比,甲、乙两事物有可“比”性。其不同点在于: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摸写本体,重点在“拟”(即“比作、当作”),干脆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甲乙两事物不分主从,浑然一体;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 即“比方”), 即以乙事物(喻体)来说明甲事物(本体),甲乙两事物有主有从。比拟中,本体

9、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比喻的喻体往往以名词性词语的形式出现,表示一种实体;比拟中起比拟作用的部分则是描述性的,其表现形式为动词性词语或形容性词语。要点三:借代【要点解说】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的本来名称,而是借用和与人或事物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人或事物。被代替的事物叫“本体”,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借体”。借代的种类特征代本体。例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材料代本体。例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标志代本体。例如: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人名代著作。例如:我

10、们要多读点鲁迅。绰号代本人。例如:“芦柴棒”,去烧火!专名代泛称。例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运用借代应注意的问题借体和本体关系密切,借体必须能突出地代表本体,鲜明的代表性,让人一听就明白所指称的事物。有时需要在上下文中对借体有所交代,使读者明白本体是什么。“我家兄妹很多,已有两个五角星,两枚大学校徽。”由于“五角星”既可指解放军,也可指铁路工人:“校徽”可代学生,也可代教师甚至校长;因此,不符合“鲜明的代表性”,会造成歧义。借体往往带有褒贬色彩,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用人物特征做借体时,要注意褒贬色彩。

11、代表正面人物时,宜用褒义的称号,反之则用人皆厌恶的事物来代反面人物。如“诸葛亮”等作借体,常用来指代正面人物,而“三只手”等作借体,常用来指代反面人物。借代不当常表现为本体和借体之间关系不明确。借代和借喻的异同借代和借喻有相似处,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但是也有不同之处:借代的本质是“代”,是以事物的某种特征来代指本体,并没有可比对象;而借喻的本质是“喻”,虽然它的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但隐含着可比的对象(即本体)。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力本体,其代用的词大多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能起描写作用;而借喻的作用是“比喻”,一般可以对未出现的本体起描写作用。借代是“代

12、而不喻”,没有可比物,不能改为比喻;借喻是“喻中有代”,一般可以补进“本体”和“喻词”,改为明喻或暗喻。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面出现了“像”的比喻句,后文直接使用喻体,这就成了借代了。要点四:夸张【要点解说】为了追求某种表达效果,故意言过其实,对原有事物加以超越事实的描述。要求使用时合乎情理,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漫天浮夸,要给人以真实感。夸张的种类扩大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例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缩小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处说。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七律长征)超前夸张。在两件事之间,

13、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例如: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因为夸张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等辞格来表现,所以,二者的区别主要看有没有夸张的成分。如果有夸张的成分,尽管使用了比喻或者比拟的修辞格,也应当归于夸张。要点五:对偶【要点解说】将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意义相关或相反、结构相同或相似、用词互相对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放在一起,这种辞格叫对偶。严格的对偶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互相对应的词性一致、平仄协调、实虚相对。现代诗文中对偶运用相当宽松,只要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声韵大体协调就可以了。例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按结构,可

14、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句子对偶。例如: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王勃滕王阁序)运用夸张应注意的问题对偶与排比在结构和作用上有明显的区别:第一,对偶项只能是两个,排比句却至少有三个;第二,对偶在字句上的要求比排比严格;第三,对偶的目的是使上下联互相映衬或补充,排比的目的是要加强语气。现代人写的对偶有时上下联对得并不很工整,上下句字数相等(个别时候还会差一个字),结构只是基本相同,字面还可以重复,在词性、平仄上也不讲究,如“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组成对偶的上下句之间

15、的联系可以概括为三种:如果上下句意思相近,是从两个角度说明同一个内容,前后互补,就是“正对”。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如果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互相映衬,以更好地揭示事物本质,就是“反对”。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如果上下句之间包含因果、承接、条件之类的关系,就是“串对”。例如:“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对偶与对比的不同点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干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来说是对比,就形式来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方法的兼类现象。要点六:排比【要点解说】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排比的种类从结构上,排比分四类: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他们不会高声朗笑,不会拼死搏击,不会孤身野旅,不会背水一战。(余秋雨上海人)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