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教研模式探索与研究---开题与问卷调查.doc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6790830 上传时间:2020-07-0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课异构”教研模式探索与研究---开题与问卷调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同课异构”教研模式探索与研究---开题与问卷调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同课异构”教研模式探索与研究---开题与问卷调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同课异构”教研模式探索与研究---开题与问卷调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同课异构”教研模式探索与研究---开题与问卷调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同课异构”教研模式探索与研究---开题与问卷调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课异构”教研模式探索与研究---开题与问卷调查.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同课异构”教研模式探索与研究-开题与问卷调查培训人:陈佳静一、数学科“同课异构”教研模式提出的背景国家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机遇。它使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学行为发生根本转变,也催生了学校的科、研、训三位一体的校本教研模式。年段教研组,逐渐成为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确保学校数学课程改革实施成功的主阵地。年段教研组,是按单科设置的一个团体。它方便教师集体备课,比较容易地让执教同学科同年段的教师之间的交流,使他们在交流中不断进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可是,有些教师把集体备课当成分工备课,即教研组长把各成员进行分工,你备一个单元、我备一个单元,错误地把

2、集体备课理解为统一课时、统一授课内容、统一教学方法、乃至作业和教案的格式也整体划一等。还有,有些老教师担心,如果把自己的好“经验”说出来,就会“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还有的年轻教师认为自己的想法不成熟、幼稚,说出来怕引起同事们笑话而不敢交流。这些现象导致了教师参与集体备课的热情不高、交流不深。所以学校领导决定利用年段教研组单学科的优势,把集体的团结合作的力量发挥出来。再次,我们对数学课堂教学现状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教师课堂教学方法比较传统,比如教师分析的多、提问的多;学生学得被动,学过程缺乏趣味性,教学效率不高;教学重难点不突出,面面俱到的知识讲解,把宝贵的数学教学

3、时间浪费在例题的讲解上等。其实,只要我们仔细想想,有些知识,例题,学生自学就可以解决了,并且有可能学生自己学的还比老师教的更扎实更牢固;有些老师在教材和学生的把握上,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教师吃不透教材,或是不了解学生,不顾学生的实际,盲目施教,导致了事倍功半;教师对课标要求、教材重难点、学生的兴趣点和认知规律上把握不准。哪些东西学生感兴趣?哪些知识学生已经掌握、哪些知识学生能够自己掌握、那些需要老师点拨和指导才能掌握?教师都心中不清楚,所以经常出现重、难点处轻描淡写,无关紧要处精耕细作的现象,找不准教学的切入点(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或是学生的兴趣点)的更是比比皆是。二、建构“同课异构”教研模式

4、,促进数学教学的高质高效发展学校领导对以上各种现象进行了分析,根据年段教研组的职责: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提出了同年级“同课异构”的教研模式,打开了集体备课的新思路。“同课异构”是指教师在同一年级内选择相同的教学内容,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以不同的结构来设计,最后进行公开教学,展示风格各异的教学设计流程。这种教研模式能最大限度促进教师积极参与,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创新,老师可以从不同的教学风格中,通过对比、交流、反思、总结,不断完善自己,使集体的智慧得以升华,使教师的个性得以张扬,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更快的成长。因此,“同课异构”的教研模式就产生了。其主要的教研模式如下:发挥年段教研组团队的力量,作好备课

5、前研讨活动。我们要求每位老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如研究教材的编排体系、编排意图和编排的指导思想等,然后按新课标要求,学生的思想状况、智力特点、兴趣爱好、及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明确凭借教材要让学生获得哪些知识和技能;培养哪些数学能力和良好惯,掌握哪些学方法,进行哪些思想品德教育等。在此基础上,要求每位老师谈出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感悟,分析教学的重点、难点,交流自己对突破教学重难点的设想和疑问,交换可利用资源。在这一环节中,备课组主要立足于对突破重难点的设想和教材的挖掘上。我们要求教师们都要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知识水平说出个性化的突破方法和构想。把过去单一封闭的个人研究模式转向多维互动的群体研究

6、模式。教师对教材有了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后,根据教研组内讨论的各种意见和建议,进行了筛选,开始结合自己班级学生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经验、知识背景、情感体验,构想出了能呈现自己教学风格的教学预案。这一过程是教师个体独立备课过程。备课组长主要职责是让每位教师在独立备课中端正态度,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个体潜能来设计体现自己教学风格的课。在教师们动起来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灵感、更多的文本解读、更多的教学和学的方法。交流各位老师的预案,展示教师对教材不同的分析理解、不同的策略选择、不同的资源选用,从中选出典型,推选两位教师先进行课堂教学。听课后请执教老师说课,请参与听课的所有的教师从教学目标、教学语言、

7、教学设计、教学理念、学生活动等方面对这两位教师的课进行了点评,多侧面、深层次进行剖析,挖掘闪光点和不足,进行反思、总结、重建。我们设想通过这两节课的教学,能够产生“雪可借梅三分白,梅也增雪一段香”的效果,打开教师的教学思路,找到适合自己教学风格,适合本班学生学情的一条路。从而使课堂教学不断优化。修改完善教学预案。执教老师在听取了教师的建议之后,反思自己的得与失,并把成功与失败的教学片断摘录下来撰写教育后记、教育日志、案例分析、同时结合教师们的评课建议,对自己的教学预案作进一步修改完善,使教学预案更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情,使集体的智慧得以升华,使教师的个性得以张扬。然后将其

8、收藏在学校教学资源共享网上,以便于全体数学组教师日后的借鉴。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效果。以这学期参加县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展示为例,学校期初计划确定由五年级数学组推选一位教师参加课例展示。第一次活动:确定主题、提出要求教研组商定教学分数的意义。教研组长要求年段每个成员都参与集体备课活动,提出每位老师先揣摩教材编排体系、编排意图和编排的指导思想后,谈出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感悟,分析教学的重点、难点,并结合自己班级学生的知识水平说出个性化的突破方法,设计教学过程。第二次活动:各抒己见、展示设计张老师:由于学生在四年级时已经初步的认识了分数,也会读写分数,教学时我不把它完全当作新知识来讲,只是在

9、复的基础上提高,重点使学生掌握不熟悉的内容,如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等。由于我们班学生对四年级的“分数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掌握的不错,我打算运用“导学式”教学方法教学。先自主探究,课前预教材,通过预,学生知道了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复教材中已知的知识,找出未知的新知识与难点。上课时,我先让学生汇报预的收获和困惑,根据学生的汇报中的疑难问题提出要求,提供学具。再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方式,发挥小组的力量,解决这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进行个别辅导,然后由各小组汇报展示自己的成果,并引导学生自己作出总结。最后根据这节课的重难点进行精讲演练巩固新知识。这节课的特点是改变以讲授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把教学的重点从教转

10、到学,课堂上大部分时间由学生从事独立学的实践活动,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钟老师:我对教材进行的分析,认为这节课的重难点除了单位1的认识和分数的意义外,还有分数单位,因为“分数单位”在本节课第一次出现,它是单位“1”的若干分之一。任何一个分数,都含有一个或者几个若干分之一,它与记数单位有些相似。但是分数单位是随着单位“1”被分的份数的变化而变化的,不像自然数的记数单位那样固定,这就造成学生理解起来感到抽象,而分数单位在以后学分数知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学假分数和分数加、减法法则的基础,所以又是本节教学一个重点和难点。我根据本班学生的学情,结合学校的研究课题:小学数学“思路教学”课堂教学模

11、式设计教案的,我先在导入(创设情境、复引新)部分的这一环节创设了分数的怎样产生的情景,让学生知道了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知道了数学和我们生活和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第二环节导学(合作交流、探究意义)部分,设想通过学生回忆说出一个分数,再让学生动手用圆片或是一条线段来表示一个分数后,出示多个物体表示分数,想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抽象概括出分数的意义;第三环节想通过反馈(巩固提高、深化理解)巩固新知识;第四环节质疑(质疑问难、辨析评价)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第五环节总结(回顾反省、加深提炼)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第六环节通过巩固(面向全体、体现差异)达到教学目

12、标要求。设想激励学生主动学,主动反馈,主动总结的办法来提高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这次备课,其他教师也各抒己见,说出了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突破重难点的设想和疑问,交换可利用资源。最后教研组再通过分析、比较从中选择既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又具有不同的教学风格两位老师张老师和钟老师上公开棵,要求这两位老师通过这次备课,进一步修改完善教学预案,其他成员都要参与听课。第三次活动:尝试教学、反思优化两位老师试教后,分别在教研组的活动中,说出了教后的感悟和困惑。教研组成员经过对两节课的听课、观察,坦诚相对,真诚地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张老师要求学生课前复,找出新知识的难点,从课上学生汇报的情况发现,学生没能准确地找出来

13、,大部分的学生只能说些他们不懂的地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建议复前要求张教师编拟复提纲,让学生按复提纲复。在引导学生总结分数的意义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到所分的对象不仅是一个东西,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一个整体,把所分的对象都看作单位“1”,然后要求学生举例,加深对单位“1”的认识。课堂上大部分时间虽然让给学生从事实践活动,但教师的主导地位也不能削弱,比如学生在抽象概括分数的意义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完善对分数意义的理解。钟老师在第三环节反馈阶段呈现的题目单一,不能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要求设计形式多样的练题。在第四环节质疑部分,学生提出了疑问,教师不要急以解答,应该根

14、据学生反馈的信息,组织、引导学生通过个体发言、小组讨论、辩论等多种形式进行辨析评价,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两位老师根据教研组提出的这些建设性意见,并把自己教学过程中成功的片段,或是不足的地方进行分析,对教学设计作了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第四次活动:完善设计、资源共享两位老师在再次试教前,分别对修改后的教学设计进行说课,教研组的全体老师再次进入课堂听课。由于有前三次的研讨的基础,和教师潜心研究教材,对教案不断地优化,在这次课堂验证中,两位执教教师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最后我们将其教学方案收藏在学校教学资源共享网上,以便于日后的借鉴。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效果。两位老师所用

15、教学方法尽管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整堂课都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为基本方法,在教学中加强创新教育,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课后要求全组教师参与评课,执教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结合教师们的评课建议,再次优化了教学过程。4月22日,钟老师执教的分数的意义作为我们学校课题研究的课例,在县课题研究交流会上展示,获得了同行的好评。分析与反思:从这个教研活动的案例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提出同课异构的教研模式,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形式上的变化,而是充分发挥了教师自主、创新精神,把教师作为研究的主导者,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力

16、地促进了新教师的教学水平,无论是上课驾驭能力还是对教材的认识等都有了一种质的飞跃。这种教研活动模式较为有效地解决了“先进理念向教学行为的转移”这一历史难题,三、“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的优点1、为全体教师搭建一个展示个性、展示自我的平台。在整个活动中,教研组的教师互动合作,互相切磋,交流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观念、不同的教学模式、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再通过比较、筛选、反思不断提升和优化自己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2、加强教研组的建设,推进全组发展。课前他们一起备课,一起交换自己对教材的感悟和困惑,一起共享信息资源。展示时,各显自己风采。课后又互相鉴赏,互相学。他们弘扬团队合作、开拓、进取的精神,使同事间的感情更加融洽,关系更加密切。四、“同课异构 ”数学教研模式的问题和思考 1、“同课异构”的教研模式不断优化出来的数学预案,课前课后花费了许多老师的时间和心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