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绘画教学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36786613 上传时间:2020-07-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6.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绘画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浅谈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绘画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浅谈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绘画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浅谈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绘画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绘画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绘画教学(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摘 要研究表明,直观性、符号性和情感性是幼儿思维的最大特点。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在绘画教学活动中,要针对幼儿思维的具体特点引导幼儿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去观察世界,从心灵深处去感受世界,让幼儿学会用孩子的语言描绘去世界。针对幼儿来说,绘画也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在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幼儿能够借助绘画增长自己的见识,拓展自己的思维与想象,锻炼自己的观察力。绘画活动对于幼儿审美情趣的培养和幼儿成熟个性的养成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幼儿教师在幼儿绘画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也就要求幼儿教师必须重视幼儿的绘画活动,鼓励幼儿的创作。绘画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在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幼儿能够借助绘画增

2、长自己的见识,拓展自己的思维与想象,锻炼自己的观察力。绘画活动对于幼儿审美情趣的培养和幼儿成熟个性的养成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幼儿教师的行为表现在绘画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教育情境中,由于教师对幼儿绘画缺乏科学的、理性的认识,在绘画教学过程中其行为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对幼儿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关键词:幼儿 绘画教学 因素 问题 对策目录摘 要III前言1一、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绘画教学开展的意义1(一)有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发展1(二)促进幼儿人格的健全发展1(三)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2二、幼儿园绘画教学活动中影响教师行为的因素2(一)教师因素21、教师的绘画素养22、教师的观念

3、3(二)幼儿因素31、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32、幼儿的已有经验4三、幼儿园绘画教学活动中教师行为存在的问题分析4(一)教师示范行为存在的问题41、示范的目的局限化42、教师教学方法单一4(二)教师指导行为存在的问题51、过分重视技能的训练52、指导的有效性不高5(三)教师评价行为存在的问题61、评价方式单一,忽视个体差异62、注重结果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63、评价语言空洞,缺乏激励性7四、幼儿园绘画教学活动中教师行为存在问题的对策7(一)教师方面71、明确示范目的82、教师教学方法多样化83、适度使用示范功能84、教师评价标准多元化95、营造轻松愉快的绘画氛围9(二)幼儿园方面101、加强幼儿

4、教师在职培训102、家园合作11参考文献11致谢12- 3 -前言如今教育改革逐步发展,幼儿教育的改革更是快速发展,一些新的幼儿绘画教育的思想和理论逐渐被广大教师所熟知并被引入到幼儿教育实践中,教师对儿童绘画教育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教育的、质的飞跃,在教育方式上也有了更为恰当的方式。然而目前,在绘画教育实践中,教师的行为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希望幼儿教师在自我反思与实践的过程中,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勉励自己,更好地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一、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绘画教学开展的意义 (一)有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幼儿园绘画作品内容越丰富,更能帮助幼儿了解大自然、认识社会,帮助幼儿了解到更多地东西;内容的多

5、样化更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也可以引起幼儿与实际生活的共鸣;在绘画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各式各样的形象有助于幼儿的认知发展能力的培养。在幼儿的绘画教学活动中,绘画应该是没有过多的标准、没有过多的限制,幼儿可以在这一“天堂”里自由地发挥、去创造。如在意愿画绘画时,幼儿可以勇于也敢于表现。绘画教学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了舒适、新奇的物质与精神环境,激发了幼儿的创作欲望,锻炼了幼儿的想象与思维能力。(二)促进幼儿人格的健全发展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情感因素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绘画活动中,幼儿围绕自己独特的情感展开想象与创造,同时他们也沉浸在绘画活动所带来的愉悦中。幼儿借助绘画来表现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以获得精

6、神上的满足儿。正是幼儿的这种特点,使得绘画活动成为幼儿进行情感沟通和获得心理满足的重要方式。(三)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绘画教学活动中,教师循循善诱,积极引导,让幼儿在绘画中自己发现问题,不断反思并总结;在处理幼儿作品时,教师也对自己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自我反思,这能够检测教师是否合理的、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更能帮助教师发现绘画活动过程中的缺陷,从自我评价的结果中,教师不断调整,逐渐改进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幼儿教师由对活动认识不够再到合理调整自己行为的这一阶段是教师自我调整的过程,在之后组织绘画教学活动时,教师会根据之前的经验不断总结,争取在下一次的绘画活动组织实施中,有更大的进

7、步,这整个阶段都有助于幼儿教师提升研究能力与理论素养。二、幼儿园绘画教学活动中影响教师行为的因素(一)教师因素1、教师的绘画素养大多数幼儿教师在绘画方面,没有进行正规的绘画教学,所以导致他们缺少相关的绘画知识,对绘画的认识不够充分,没有真正体会到幼儿绘画的本质,而是凭借主观意识判断幼儿的绘画行为,没有充分感受到幼儿绘画对于他们自身的独特价值。在幼儿教师的观念里认为,幼儿绘画与成人的绘画虽有不同,但就其根源上来说,二者无实质性的差别,他们认为幼儿绘画相较于成人而言是一种不成熟、幼稚的绘画形式,他们将幼儿绘画大众化,普通化,甚至等同于其它教学活动。幼儿教师以学科教学为视角认为,如果幼儿掌握绘画技能

8、技巧越熟练、绘画模仿越逼真,那么教师的绘画活动的组织就越成功,那么此次活动目标就实现了。幼儿教师对幼儿绘画教育的特殊功能理解的并不彻底,觉得对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观察力的培养是应该排在最后的,而这些恰恰是幼儿在绘画初期最重要的方面。幼儿教师缺乏专业的绘画素养,对绘画的概念、原则、技能技巧等基本方面掌握的不够,也无法切实地感受幼儿作品。2、教师的观念(1)教学观念在新的时代,幼儿绘画教学更多的是关注幼儿的发展,充分考虑幼儿的情绪及情感的享受,倡导幼儿能够积极参与绘画活动并能够获得美的享受,产生愉悦感,促进儿童健康、完善的人格发展。(2)角色观念在传统教学观念里认为,教师才是绘画活动的“主宰者

9、”,幼儿只是被动的参与。教师指导以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为主,促进幼儿身心共同发展。绘画教学活动通常是以教师为掌控者,活动过程中每一步骤的控制实施,绘画的主题、时间的演示和讲解,幼儿开始绘画的时间,评价的时间和结束时间将完全按照教师的要求,而对于幼儿主体地位却很少考虑,这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教师角色观念的淡薄。(二)幼儿因素1、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师指导幼儿时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幼儿绘画发展的特点。幼儿的绘画发展一般经历了涂鸦期、象征期和图式期三个阶段。本次研究主要针对处于象征期和图式期的幼儿。幼儿的发展阶段不同,教师在具体的指导方式上要针对幼儿的特点具体指导。处于象征期的幼儿在表现中容易受他人

10、影响。如:原先要画气球,看见别人画小花,也就将气球变成小花或重新画小花,绘画内容发生变化。因此教师在指导过程中首先应该鼓励幼儿大胆地按自己的意愿作画,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培养幼儿独立作画的能力;其次应给幼儿提供开放的生活与视觉体验,并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加深印象。处于图式期的幼儿,在造型、色彩、空间构图等方面都有了进一步提高,教师在指导时要考虑这一阶段幼儿的特点,在选择材料、内容上难度要适宜,注重发展幼儿抽象逻辑思维。2、幼儿的已有经验目前,我国幼儿园内和幼儿园外有多种培训班或兴趣辅导班,有的家长把孩子带到培训中心接受“课外”绘画培训,这在如今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这种差异进行指导,如

11、果幼儿之前受过绘画相关的教育辅导,教师要针对他们的辅导设置教学难度,而对于那些没有受过绘画辅导的幼儿,教师的指导要针对绘画的基本概念、基本要素来展开。三、幼儿园绘画教学活动中教师行为存在的问题分析绘画教学活动有利于发展幼儿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然而在实际的绘画教育情景中,教师的行为表现却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教师示范行为存在的问题1、示范的目的局限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的示范的目的太片面,无法充分地满足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在满足幼儿的审美体验方面也略有不足。这些不足可能会有一些缺陷:因为教师在示范过程中忽视了对于幼儿想象力的激发,也可能导致幼儿一个个沦为绘画的模板,不仅不能发散幼儿的思维

12、,丰富绘画的知识,反而使其作品形成一种单一的、固定的模式,缺乏创新性。而且由于示范忽视幼儿的创新、美感的培养,致使幼儿、家长收集的有一定的价值的图像视频等其他物品没有充分发挥其艺术价值,只是在活动的过程中露了一面,走个形式,便被丢弃和遗忘,没有固化在幼儿头脑中,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2、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在绘画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仍然延用用“邯郸学步”式的模仿教学,以临摹为主要的教学手段。这种方法有着诸多缺陷,教师评价作品的标准是与示范的范例的契合度、相似度,在颜色搭配、绘画方法、步骤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范,幼儿只能被动机械地复制,没有充足的空间自由发挥。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育出来的都是一些技能

13、型、仿制型的“成人”。他们缺乏创造性,这样也就遮掩了幼儿的想像力、创造力,使其丧失了兴趣、丧失了童趣,更达不到美术教育“以美育人,育完美的人”的目的。(二)教师指导行为存在的问题1、过分重视技能的训练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人们认为在艺术教学活动中,为幼儿传授必需的技能技巧是重中之重。受其影响,在绘画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将焦点集中在对幼儿绘画技能的传授,并给幼儿制定一套有固定框架模式的绘画方法,忽视了对幼儿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致使部分缺乏自信的幼儿由于害怕画错,不得不依赖教师,导致幼儿在色彩搭配和构图方面几乎和老师一模一样的不良后果。因此,教师在绘画教学时,目的不单单局限于让幼儿知道更多的

14、绘画知识,掌握更多的绘画的技巧,更重要的是让幼儿享受绘画的过程,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2、指导的有效性不高在实际的绘画教育情境中,教师通常按照活动目标来开发完整的绘画教学活动,由于时间的原因,教师一贯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对幼儿的绘画行为作出判断并指导幼儿尽快完成绘画却忽视了重要的观察时间。教师的主观感受往往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不能充分理解幼儿作品的真实意图,这也间接导致幼儿的内心实际需要与幼儿教师指导之间的差距。对技能的掌握是教师指导的关键点,绘画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关注的是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如果发现幼儿绘画没有达到规定的标准,幼儿教师便采用指导,试图将幼儿拉回到正常“轨道”。这样的指导不能有效地

15、促进幼儿绘画的发展,反而抑制了幼儿的绘画热情,绘画教育根本目的在于让孩子在掌握相关的技能技巧的基础上,自我发现,自我探索,在尝试中发挥自己的独特性和创造性。(三)教师评价行为存在的问题1、评价方式单一,忽视个体差异在幼儿绘画作品的评价中,教师的评价方式采用”一句式”的语言评价,使用的语言要么积极要么消极,缺乏鼓励性。事实上“过多的夸赞尤其是教师无意间、脱口而出的表扬,长时间会使幼儿蒙在鼓里或者形成骄躁的恶习,这样反而会使幼儿养成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如果是消极的言语,逐渐的幼儿则会变得自暴自弃”。“你很棒!”、“你画的真好!”、“你画的真像!”,绘画活动中经常能听到教师用这些词语评价幼儿的作品,但是这一类的词语太过泛化,幼儿很难从抽象的词语中得到任何真实的感受,而且如果这种评价语言太多的话,幼儿绘画的目的就会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为得到老师的表扬或奖励而绘画,照此发展,如果教师养成主动进行评价的习惯,或者是幼儿一味地被评价,不仅教师的评价水平不能提高,而且幼儿绘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也将逐渐被消磨殆尽。随意揣测幼儿绘画的意图,如果这类的行为过多,从长远考虑,会使幼儿处于消极、压抑的处境,让幼儿无所适从,长此以往,幼儿就会产生厌倦心理,进而甚至讨厌绘画。在评价标准上,喜欢和不喜欢,好和不好成为绘画评价过程中常用的评价标准。单一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