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复习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6786318 上传时间:2020-07-02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3.6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复习(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陆九渊,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李贽,程颐,程颢,朱熹,王守仁,儒学演变,春秋战国形成,汉代成为正统,宋明发展为理学,明清新发展,(1)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孔子与老子的思想;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 (2)汉代儒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3)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4)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考纲要求,“百家争鸣”出现原因:,1、经济上:,2、政治上:,3、思想文化上:,牛耕和铁器出现,井田制崩溃,封

2、建 私有经济大发展(根本:生产力发展),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社 会出现大变革,“官学”转向“私学”,造就了一批有知识、身分自由的思想家。,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 富国强兵,因而礼贤下士,4、阶级关系上:,孔子,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核心)提倡“仁”和“礼” ;德治;性相近;“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全面发展,仁义礼智;“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仁义”;“君舟民水”;“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兼爱”(核心)、“非攻”;“尚贤”;节俭;实际功利,道;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齐物;逍遥;天人合一;出世;,人物及主张,儒家,道家,法家

3、,墨家,复习检测,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君主集权;变法革新;奖励耕战;与时俱进,诸子百家思想中还有哪些具有现实意义?,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以人为本” 道家的无为淡薄名利,崇尚自然 法家的法治思想“以法治国”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节约意识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等,以史为鉴,百 家 争 鸣 的 历 史 意 义,1)、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 )、“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 3)、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

4、宽容开放的特点。,探究学习,1、孔子、孟子、荀子学说的相似之处包括,主张统治者实施“仁”或“仁政” 主张统治者要控制对人们的剥削 包含民本思想 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 A B C D ,合作探究,古代三种治国思想及演变,汉武帝,董仲舒,儒学正统思想地位的确立,思想主张,1、“罢黜百家,独尊儒学”(春秋大一统),2、“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3、发挥儒家仁政 思想,4、“三纲五常”,作用,思想统一、国家安宁,中央集权,加强君权,服从统治;限制君主暴政;爱护百姓,减轻负担,缓和矛盾,改善生活,为人处事标准,结论:与时俱进,适应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既是国家的需要,也是统治者的需要

5、,更是时代的需要!,知识点拔,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天 = 君,忠君,君权 中央集权 统一,正统思想地位的确立(表现或措施),(1)思想上: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完成了 “ ”、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2)教育上: 的出现 标志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复习检测,(3)重用儒生,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独尊 儒术”的文化体制与思想局面的转变中,我们 能够看到( ),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古代学术思想自由发展的终结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确立 中央集权的加强和自然经济的鼎盛 A B C D ,程颢,程颐,朱熹,王守仁,陆

6、九渊,“理学”的概念:,理学融合了儒学、佛教、道教的思想,是以“理” 或“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主要流派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自主学习,宋明理学,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理学的发展,创立:北宋五子 成熟:南宋朱熹 发展:陆王心学,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背景:,知识梳理,理学的新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教材,归纳二程理学的基本观点: 1 . “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 2.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 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3.“义、礼、智、信皆仁” 二程遗书卷十二,材料2:理学的方法论怎么才能通达

7、“理”? 格物致知(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得知识),材料1:理学的宇宙观(世界观)? “理”是世界的本原,天理是理学的最高范畴。,材料3:道德修养论天理的核心是? “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理学的道德观? 存天理,灭人欲,基本观点 理气论: 修养论: 社会政治理论: 文化贡献: 地位,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南宋诗人、哲学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一代儒学宗师,影响久远;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儒学,对维护统治起了重要作用。,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理是根本,理在气先,格物致知(外在事物),复习检测,道统论、正君心,集成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儒学

8、经典,概括“程朱理学”,宇宙观: 学习观: (获得理的方法) 道德观: 道德修养论天理的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理是万物的本原 格物致知 存天理、灭人欲,陆九渊,南宋人,心学的开创者,基本主张,A、 ,意思是本心即天理 B、“发明本心”,即主张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 C、“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应剥落、扫除,核心思想是“心即理也”,复习检测,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他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基本观点: 1、 宇宙观: 。,2、 修养论: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致良知;知行合一,自主学习,材料1 朱熹

9、:“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材料2 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 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材料3 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材料4 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学,为万事开太平”;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材料5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清)林则徐 材料6 2003年12月10日 温家宝哈佛大学演讲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张载,对宋明理学的主张如何评价?,(1)积极:宋明理学重视个人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

10、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个人与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2)消极:宋明理学进一步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更加适应了统治者统治的需要,抑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理是外在的,理是内在的“心”,格物致知 (重实践),发明本心、致良知、知行合一(内心反省 ),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3、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比较,合作探究,理;仁、礼;,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巩固练习: 如果让王守仁穿越时空与朱熹对话,他们的共识应该是( )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纲常伦纪,即为天理 C、知和行都产生于心

11、 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天理”,李贽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基本主张: 提出 的主张来反对“存天理,去人欲”,并反对孔子的权威,挑战 思想; 提出“绝假纯真”的 ,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主张男女平等,1.明朝末年-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童心说”,正统,复习检测,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2.明清之际,复习检测,君主专制,君臣,学校,君主专制,众治,循天下之公,工商皆本,政治:反对君主专制,经济:强调工商皆本,,思想:批判传统儒学 ,经世致用,三人共同主张,儒学 新发展,5. 明末清初思想界对传统儒学的批判,反映了 ( ),合作探究,资本主义

12、萌芽时代的要 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 儒学思想日益活跃 儒家思想走向死胡同 A B C D ,不同时期“仁”的思想的体现是: 春秋时期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 实现仁就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战国时期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荀子主张 “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舟民水”。 北宋二程认为天理的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 南宋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明朝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批判儒家思想,反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专题简括,儒家思想地位的演变,春秋时期:兴起 战国时期:显学 秦朝遭受:压制 西汉时期:独尊 魏晋南北朝:冲击 宋明时期:理学(重建信仰) 明清:新发展,古代,初步形成,专题简括,儒家思想地位的演变,春秋时期:兴起 战国时期:显学 秦朝遭受:压制 西汉时期:独尊 魏晋南北朝:冲击 宋明时期:理学(重建信仰) 明清:新发展,维新变法时期利用 新文化运动时期抨击,古代,近代,传承、创新、互相批判,初步形成,现代,批判地继承与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