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考试整理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6785694 上传时间:2020-07-0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9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考试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考试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考试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考试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考试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考试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考试整理(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考试整理心理学复习资料注:加粗为一级概念 普通为二级概念 *为三级概念名词解释 1、 心理学(2002.4)(2004.4):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2、 心理学研究方法3、 观察法: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4、 测验法:测验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5、 实验法(2002.10)(2003.10):实验法是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6、 调查法:调查法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

2、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7、 意识(2002.4)(2004.1)(2004.4)(2006.4)(2007.4):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8、 注意(2002.10)(2003.10):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9、 不随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10、 随意注意: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11、 随意后注意

3、(2007.10):事先有预定目的、但是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12、 生物节律:是指有机体生理功能的周期性变化,它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13、 日节律(2005.10):存在于动物和人身上, 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 以及一些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如血压、排尿、荷尔蒙分泌等。 14、 感觉: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15、 知觉(2002.10):知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使人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16、 感受性(2005.4):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

4、能力17、 感觉阈限(2005.4):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剌激存在或剌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18、 社会知觉(2002.4)(2006.10):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19、 超感知觉(2004.4):通过不同于人类感观而获得有关外部世界、其他人或未来的信息的可能性。20、 最小可觉差:在刺激变化时所产生的最小感觉差异,简称jnd.21、 视觉适应(2004.10):是在剌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适应既可以是提高感受性,也可以是降低感受性。22、 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

5、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23、 首因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24、 晕轮效应(2004.4):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25、 社会刻板效应(2007.10):社会刻板印象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26、 记忆(2002.10):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27、 学习(2003.4)(2004.10):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

6、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28、 接受学习(2006.10):将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所学习的内容是以某种定论或确定的形式通过传授者传授的,无需自己去独立发现。29、 *陈述性记忆(2007.4):陈述性记忆处理陈述性知识,即事实类信息,(是可以言传的)。 30、 *程序性记忆(2007.4):又称技能记忆,记忆程序性知识,(一般是很难言传的)。31、 *组块:是指人们对刺激的不断编码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组合。32、 *编码(2005.10):编码是记忆的第一个基本过程,它把来自感官的信息变成记忆系统能够接收和使用的形式。33、 *组织策略:即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

7、内在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地分类、整理和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34、 *语意网络:信息被组织在体系不太清晰的框架中,包含了表征各种概念的节点和彼此相联系的连线,连线的长短代表着联系的密切程度。35、 *图示:是一种心理网络结构,它表示的不是许许多多的具体事物,而是各种知识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36、 思维(2002.4)(2003.4)(2007.10):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37、 概念:概念在心理学上指的是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词的形式来表现。38、 问题解决:定义为具有一系列目标指向性的认

8、知操作,应具备以下三个特征:目标指向性 操作系列性 认知性操作 39、 想像:想像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40、 创造性思维(2005.4):是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41、 演绎推理(2004.10):是指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42、 归纳推理:从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43、 算法式(2006.10):依照正规的、机械的途径去解决问题。44、 启发式:能够通过观察发现当前的问题状态与目标状态的相似关系,利用经验而采取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45、 爬山法(2007.4):指经过评价

9、当前的问题状态后,限于条件,不是去缩小,而是去增加这一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经过迂回前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总目标。46、 *算子:解决问题需要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性操作来从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这些认知性操作称为算子。47、 *功能固着性:即人们在知觉一个物体时,趋向于只从它的一般性功能上认识它。48、 *定势(心向、心理定向):在连续进行工作时,如果一个人屡次成功地以相同地方法解决了某类问题,会使他机械地或盲目地以原有的方式方法解决类似问题,而不去寻求新的、更好地方法。49、 智力(2004.4):看作是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抽象推理能力等等。50、 能力(2003.4

10、):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而智力则只是表现在人的认知学习方面 (比较)51、 流体智力(2002.4):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52、 晶体智力:指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53、 个别智力测验(2004.10):指那种同一时间内主试者只能对一个受测者进行施测的测验。54、 信度(2003.10):即可靠性,指多次测验的一致性程度。55、 效度(2005.10):指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对它所要测量的特性准确测量的程度。56、 常模(2004.1)(2004.4):是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由总体测量结果的统计平均值表示。57、 智商(2007.10):

11、智力商数,表示儿童的智力水平。58、 *比率智商:是心理年龄与实足年龄的比例。比率智商(IQ)=心理年龄(MA)/实足年龄(CA)100 59、 *离差智商:确定个体在相同条件的团体中的相对位置。离差智商(IQ)=100+15Z,其中Z=(X-MX)/S 60、 性向测验:指用以测量潜在才能的测验 61、 成就测验(成绩测验):主要考察受测者在学习和训练后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由于它被广泛地应用在教育工作中,因此,有时也被称为教育测验 62、 动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63、 情绪情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64

12、、 需要:有机体内部生理和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65、 诱因:指能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66、 内部动机(2004.1)(2004.10)是由个体的内部需要所引起的动机67、 外部动机:是在外部刺激的作用下产生的,是为了获得某种奖励而产生的动机 68、 成长动机(2006.4):被高级需要所驱使的动机,是指个体试图超过他以往成就的动机 69、 社会性动机:是以社会文化为需要的动机。70、 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71、 应激(2005.4):应激是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72、 *交往动机

13、(2006.10):交往动机是指个体愿意归属于某一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与赞赏。交往动机是个体愿与他人接近、合作、互惠并发展友谊的内在需要 。73、 *成就动机(2007.10):指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它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回避失败的倾向。 74、 *工作动机:是最有效能、最为复杂的社会性动机之一,是一种使个体努力工作,高质量创新并不断完善自己工作的动机 。(四个理论-X理论、Y理论、V理论和 )75、 人格(2003.4):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76、 气质(200

14、7.10):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77、 性格: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显示在他的行为举止中。它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上和所采取的言行上 。78、 认知方式(2003.10):认知方式是指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的方式,也叫认知风格 79、 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集合体80、 从众(2004.1)(2005.10):从众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81、 包容需要(2006.4)82、 服从:是指按照他

15、人命令去行动的行为 83、 社会助长(2005.4):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84、 社会堕化:社会惰化主要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85、 去个性化:由费斯廷格等人提出,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湮没在群体之中,于是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86、 人际沟通:是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 87、 心理健康(2002.10):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88、 压力(2007.10):也叫应激,是表现出某种特殊症状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由生理系统中因对剌激的反应所引发的非特定性变化所组成的。89、 挫折(2003.4)(2003.10)(2007.4):是指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情绪反应。90、 焦虑障碍:就是指受不合乎现实或不合乎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它所表现出的行为是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