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类作文素材.doc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36782041 上传时间:2020-07-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类作文素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教育类作文素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教育类作文素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教育类作文素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教育类作文素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类作文素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类作文素材.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类作文素材导读:教育类,其实教育投资的回报远远大于经济的回报,最该反思的是大学教育和大学生本人,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要更加接地气,“教育业应跟上时代的步伐,2014届高三议论文写作专题作文素材之文化类,让高考更加体现教育公平,“滚去学习”励志背后的教育悲情,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只是生活的过程,明知道功利化教育不可取,却又身不由己地被裹挟在教育流水线上,又有多少孩子愿意在应试教育的道路上绝尘狼教育类作文素材 教育类【现象一】上大学值不值?“读书无用”引争议9月1日,是许多高校开学的日子。在大一新生们开始忙着迎接大学生活时,玲玲却在为上大学的事和父亲进行着一轮又一轮的谈判。虽

2、然拿到了成都某高校的本科录取通知书,但玲玲的父亲却固执地认为“读书无用”,不愿“扔几万学费进去打水漂”。19岁的玲玲出生在川北的一个小村子。父母原本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读完小学后,就开始自己做小生意。5年前,觉得成都是大城市,更好赚钱,父母便带着玲玲和弟弟举家搬到了成都,全款买了一套房和一个小铺面,靠着这个铺面做着小生意。“我们家经济条件不错,不缺上大学的钱。”玲玲说,父亲反对的原因主要是认为上大学没什么用。去年,玲玲考上了三本。但她觉得成绩不理想,就决定复读。与父亲进行了长达一周的“谈判”之后,她征得了父亲的同意。复读一年,她终于考上了自己满意的成都某高校本科,却再次遭到父亲的反对。父亲

3、是这样认为的:大学4年学费加生活费要8万,如果高中一毕业就打工,4年至少可赚8万,一来一回就是16万。这16万拿去做首付买房子,或者开个店做生意都能赚钱。拿去读大学,毕业后也许找不到工作,或者找一个工作每个月就两三千元,又要四五年才能赚回这16万。而玲玲却认为只有读大学,才能让自己更有修养、更有层次,读大学是对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我不想成为只会做小生意的人,不想过父亲那样的生活思想封闭,眼界和层次低,没有任何精神追求。”【观点一】知识就是力量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弗朗西斯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我们也通常说:“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是通过读书和学习获得的。现在由于社会经济大潮的冲击

4、,一些目光短浅的人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认为读书无用。其实不然,读书的确可以改变命运,这不只是让一些贫困者改变窘困的现状,更能开阔一个人的眼界,提升一个人的素质,锻炼一个人的能力,是对一个人整体的提高,这比单纯的“有钱”更重要。认真读书、学习,用知识来充实自己的头脑,真的可以成为更有力量的人。【观点二】读书完善自我玲玲说:“我不想成为只会做小生意的人,不想过父亲那样的生活思想封闭,眼界和层次低,没有任何精神追求。”这说明这个19岁的女孩已经知道,读书不只是获取世俗意义上“成功”的一种途径,更重要的是通过读书来实现自己的精神追求。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物质化、功利化意识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脑海中,

5、一切东西都得用金钱衡量,就连读书也要考虑化不划算,这就使读书带上了很强的功利性。其实,读书归根结底是为了完善自我,人除了物质,还需要精神。 【评论】父亲拒绝女儿上大学,谁最该反思?成都女孩玲玲考上大学本科,父亲虽然有钱供她读书,但认为“上大学无用”而拒绝提供学费和生活费,这条新闻引起了广泛争论。昨日,一万多名网友在参与大成网专题调查投票时,七成网友均认为“读大学不是唯一出路,在哪里都可以学习”。55名热心市民则打进热线表示,不读大学肯定会遗憾,如果玲玲父亲仍然拒绝,他们愿意资助玲玲读书。(9月2日成都商报) 父亲的态度明显是新时期“读书无用论”的折射,单纯从投资的角度看不能说父亲没有道理。许多

6、人读大学,使本不富裕的家庭变得穷困潦倒。这倒不说,一个大学下来,就不了业,干不了事,又回到了“原点”,应验了“百无一用是书生”的古话,经济的投资也得不到快捷的回报,似乎“竹篮打水一场空”。可以说,这种现象具有普遍性,无疑也就使“读书无用论”越发有了市场。读书真的无用吗?其实这是个伪命题。读书肯定是有用的,道理很浅显,几乎不值一辩。且不说古人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就是今人的“合格公民”之需也当读书。更有“修齐治平”的远大理想都离不开读书。读书的回报,不仅仅是用金钱来衡量,还需从安身立命综合素养等方面来考量。七成网友反对读大学的注脚是:“上大学并不是唯一出路。”这观点也并没彻底否定读大学。是的

7、,不读大学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自学成才,但就知识点积累而言,走的歪路至少会更多。真正的发展,还是要多读书。读了大学,就会有个新的高度,就会有了更多的资质条件,无论是“敲门砖”还是“入门票”,都会有个很好的起点。其实读大学是有用的,父亲的眼光很短浅,不客气地说还有点太功利太自私。其实教育投资的回报远远大于经济的回报,从人生角度考量,是“一本万利”的投资。父亲不能舍不得钱,说什么“可明明知道她(的选择)是错的,却还要去支持她,这点我做不到。”“书读得越多的人越迂腐,连基本生活自理都不会了。”这些观点都是很偏执的。面对父亲的拒绝和七成网友的反对,最该反思的是大学教育和大学生本人。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专

8、业设置要更加接地气,要让大学毕业生变成香饽饽,让人看到可观的“回报”。每一个大学生都要奋发图强,刻苦学习,挽回自身形象。不能把宝贵的大学时光用于打游戏谈恋爱。逃课享乐成风,挂科成为家常便饭,考试就舞弊,一学期下来课本几乎没翻开过。大学成了走过场,混张文凭出社会。我想,当这一切得到了改观,逆袭了旧有形象,像父亲的“读书无用论”就没有了市场。【现象二】犀利标语:不是高富帅,就滚去学习!每个备战高考的高三班级可能都悬挂过励志标语,“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等老生常谈似乎已经过时,如今出现了很多如“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不学习的女人只有两个下场:逛不完的菜市

9、场,传不完的地摊货。不学习的男人只有两个下场:穿不完的阿迪吊丝,捡不完的破瓶烂罐。”等不走寻常路的标语。而四川内江一所中学的某高三班级则把论语和网络流行语相结合,打出了自己班另类冲刺标语:“五日三省吾身:高否?富否?帅否?否,滚去学习!”据了解,该标语是一位同学提出后,经过全班公选后悬挂的。公选程序的进行,让该班班主任从最初的“不太认可”到最终“表示赞成”。而该校政教处主人表示,尽管“高富帅”价值观并不可取,“滚去学习”的“滚”字又颇为犀利,但会尊重每个班的班级文化。他还提到,在这个信息网络化时代,学生们从网络上获得的信息较多,网络用语相对而言更加贴近他们的生活,用网络用语来做冲刺标语也无可厚

10、非,“教育业应跟上时代的步伐,给予学生们相对宽松的学习和成长环境。”【观点一】情感宣泄高考临近,学生会顿觉压力,带有“高富帅”等字眼的标语本身也是一种情绪宣泄,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平衡。另外,古代诗词、名人语录等励志标语在学生们那里已经出现审美疲劳。确切地说已无法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喧嚣的网络时代,他们需要更具个性化、更出彩的标语,以激励自己或调侃自己。将成为高富帅作为高考目的并无“原罪”,也不低劣,不必给予过渡解读和阐释。一群刚刚向社会睁开好奇眼睛的年轻人,他们为各自人生的幸福美好而奋斗,在这个过程中,来一点“口味有点重”却无伤大雅的“调侃”式激励和娱乐的“花絮”,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年轻的时候

11、,“奋斗”终究比没有奋斗过要值得怀念,“功利”或“势利”色彩的“花絮”,无损它的价值,只是青春的一种年轮。【观点二】期待公平在流行拼爹的年代,对平民子弟来讲,班级挂出如此犀利标语也是实话实说,折射出对社会不公的焦虑心态,不失励志意义。我们可以看到,“从高分到低分录取”仍然是公众普遍认可的公平竞争规则。这种“一刀切”的招生模式固然容易扼杀特殊人才,但是在当前的制度语境下,越是“一刀切”的政策,权力介入的空间越小。在目前的国情下,高考是必须的,而且是相对公正的人才选拔办法,也是亿万平民子弟改变命运的主要途径。完善当前的高考制度,规范高考自主招生制度,清理升学加分政策,并把高考招生程序和信息放到阳光

12、下曝晒,让权力魔力失效。2014届高三议论文写作专题 作文素材之文化类让高考更加体现教育公平,让平民子弟拭目以待,这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否则,如果高考制度不公,即便屌丝考生都“滚”去学习,也拼不过高富帅特别是管二代、富二代。【评论】“滚去学习”励志背后的教育悲情“吾日三省吾身:高否?富否?帅否?否,滚去学习!”这是悬挂在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高三(14)班黑板上方的另类冲刺标语。记者获悉,该标语是在一位同学提出后,经过全班公选后悬挂的。公选程序的进行,让该班班主任从最初的“不太认可”到最终“表示赞成”。急剧的社会变迁,在励志标语上留下厚重的时代印记。不论是“不努力当屌丝”,还是“没有高考,你拼得

13、过富二代吗”,抑或是“滚去学习”,都异曲同工地说明:社会阶层生存状态的鲜明反差,让人人渴望“出人头地”;然而,对于无数渴望“争上游”的社会底层来说,高考这条狭小逼仄的“独木桥”,依然是改变命运的路径。作为一个身份界定的词汇,“高富帅”揭示了有钱人在日常生活和婚恋市场上的抢手地位。当一个社会习惯用财富来衡量一段生活的好坏,并乐于在文化上建构这样的标准的时候,缺少优越家庭背景和现实物质财富的“屌丝”就成为失败者。当先天的“高富帅”可遇不可求,通过后天的努力摆脱“屌丝”的命运便具备了励志意义。社会流动藩篱越树越高,通过高考寻找一种人生突破的可能,成为寒门子弟最大的希望所在。与早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

14、下都不怕”的自信与豪迈相比,“滚去学习”多了一份决绝与艰辛。为了在未来拥有一条光明大道,学生们不惜矮化自己、鞭笞自己,逼迫自己“往死里学”,成为一种悲壮得近乎残酷的励志。“滚去学习”的潜台词,是通过高考“飞上枝头变凤凰”,与社会底层拉开距离。换言之,“滚去学习”的动力是追求更加富足的物质生活,而不是追求更为丰盈的精神世界。过于关注物质生活和知识学习,却忽视了精神世界的发育与建设,是对励志的片面化解读。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只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可是,现实却令人无奈,明知道功利化教育不可取,却又身不由己地被裹挟在教育流水线上。“滚去学习”的现实与庸俗,不过是阶层固化的产

15、物。倘若社会流动的路径多元,又有多少孩子愿意在应试教育的道路上绝尘狼奔?“滚去学习”的励志标语,是高中生价值观的外部投影。我们当然希望他们能够走出认知误区,但是,要改变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需要社会提供更多向上流动的渠道。只有这样,才拥有改变他们观念的更多的机会。课堂笔记,手写还是拍照?新学期开始,同学们又回归了课堂。不过,有人发现如今的大学课堂出现了一道“新风景”课堂笔记“升级”了,同学们不再担心记不下这么多的内容了,而是用手机拍照代替了纸笔记录。曾有记者采访武汉某大学的学生和老师,有学生说:“手写有点麻烦,直接拍下来很方便。”不过他也表示,虽然拍下来,但一时半会不会去看,一般都是快考试复习的时候,才会把照片翻出来看。另一位同学则觉得,课堂上拍照很方便,但回寝室之后就头大了,根本懒得整理,最后啥也没干。有时直接找老师拷贝一份PPT可见,也很省事。并且,拍照会影响听课的注意力,思维会被打断。被采访的老师反而不介意,表示拍照做笔记是可以接受的,只要关掉快门的“咔咔”声,关掉闪光灯,不影响课堂秩序就行。因为现在都是多媒体教学,PPT课件内容很多,由于版权问题,也不是每位老师都愿意让学生拷贝。拍照之后回去再整理是可以理解的。在这个科技时代,课堂笔记也“与时俱进”了,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呢?【现象三】大学课堂的手机“拍拍族”“同学们,现在我正在讲的内容非常重要,请大家务必记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