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汇川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调研报告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36781668 上传时间:2020-07-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汇川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市汇川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市汇川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汇川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调研报告(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遵义市汇川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调研报告按照中共遵义市委办公室关于印发的通知要求,我区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农村产业发展、农村环境建设、乡风文明、社会治理、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专题调研,深入总结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做法和成效,认真查找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提出了下步举措和工作建议。具体内容如下:一、基本情况汇川区辖8镇6街道,136个村(社区),其中行政村65个,街道社区61个,乡镇社区10个;国土面积15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0万亩;常住人口57万人,农业人口29.8万人,占总人口的52%,是典型的“小城市大农村”。2018年,全区农业总产值实现44.12亿元,农业增加值27

2、.27亿元,同比增长6.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97元,同比增长9.7%。2019年一季度,全区农业总产值10.6亿元,农业增加值6.5亿元,同比增加5%;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4566元,同比增加10%。截止2018年底,已脱贫10360户41142人,贫困发生率为2.36%,尚有贫困人口3115户8278人、贫困村3个。二、做法和成效党的十九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提升到党和国家战略高度,把农业农村工作摆在更加重要位置,为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我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

3、精神,严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深入落实“三农”工作,乡村振兴取得初步成效。(一)以“消除贫困”为根本任务,脱贫攻坚取得突破。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制,深入落实“五个一批”“六个精准”,着力打好“四场硬仗”,创新开展“五民同创”党建扶贫、集团化帮扶和战区作战模式,以“六化”为重点深入推进农业产业革命。截止2018年底,实现35个贫困村脱贫出列,10360户41142人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由6.51%降至2.36%。2017年、2018年连

4、续两年“省考”取得“零漏评、零错评、零错退”的优异成绩,2018年群众满意认可度达99.8%,3个单位获得省级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二)以“农民增收”为主要目标,产业发展成效明显。围绕“12224”产业布局,大力发展蔬菜、经果、中药材、红梁、生态禽五大产业,常年蔬菜种植面积30万亩,新增经果林9万亩、中药材2.5万亩、红梁3.66万亩,生态禽出栏260万羽,种植优质烤烟3.5万亩,“一长两短”产业更加优化。培育壮大市级以上龙头企业7家,建成区级电商运营服务中心、85个村级互联网综合服务站、29个村级淘宝点。成功举办汇川区首届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电商扶贫实现农产品网络销售额4600万元。(三)以“

5、美丽乡村”为重要载体,农村环境持续改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提档升级,荣获“全国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区”。普惠推进“三改三化”和老旧房屋整治,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和农村危房改造,1.2万群众住上了安全房、安心房。944公里通村通组路建成投用,30户以上自然村寨通硬化路实现全覆盖,群众出行难问题得到根本解决。治理病险水库3座,实施饮水工程28个,农村饮水安全覆盖率100%。深入实施“增色添彩”工程,完成退耕还林10.4万亩、营造林13.3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7%。严格落实“河长制”,23条区级河流“一河一策”方案编制完成,建成村庄生活污水处理工程72个。(四)以“先进典型”为关键引领,乡风建设稳步

6、推进。着力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引导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建成村文化站(中心)示范点位20个,农村室内活动场地70个,农民文化家园22个,农村文化广场65个。深入开展“双扶”活动,发动党员致富带头人、新乡贤、“土专家”“田秀才”开展入户宣讲,农村群众思想认识、劳动技能切实提升。广泛开展“示范家庭”“致富能手”“脱贫之星”“好媳妇”“好婆婆”“好家庭”评选,大力宣传农村好人,涌现出了全国最美孝心少年王安娜、“孝老爱亲”贵州好人田茂先、“崇德向善”贵州好人李应兵等先进典型,农村民风更加淳朴。(五)以“专项整治”为基本路径,乡村治理取得实效。以农村为重点,全面打响“扫黑除恶”

7、专项斗争,人民群众安全感达98.72%,对政法机关满意度达97.28%。推行“1+N”接访模式,积极开展矛盾纠纷信访问题专项排查化解工作,化解积案370件,受理群众来信来访1438件,按期办结率100%。扎实推进“双控”体系和“六级六覆盖”网格化建设,重点加强农村巡逻防控力度,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全面提升,农村不安定因素逐年减少、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升,“平安村寨”建设取得实效。(六)以“支部建设”为核心抓手,基层组织不断夯实。制定工作清单27项,深入推进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对贫困村党组织书记履职及作用发挥情况逐一考察研判,调整撤换不合格村支部书记7人。创新探索村干部专职化建设,深入探索“五民同创”(

8、政治建设聚民心、党的政策惠民生、建强产业带民富、综合施策解民忧、和谐教育淳民风)农村党建新模式,基层基础进一步夯实,农村党建工作全面进步。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新建村级办公阵地52个,全区村集体经济积累突破3.8亿元。三、问题和困难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对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振兴”,我区还存在较多问题和困难,在打好脱贫攻坚战、深化农村改革等方面也还有一些短板需要及时加以解决。(一)工作机制不够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领导机制、责任机制有待建立健全。区级在统筹协调、工作指导、推动落实、督导检查等方面的工作还有差距,涉农部门职责需进一步理顺,资源要素供给不足,还未形成乡村振兴强大合力。

9、需进一步细化工作推进机制,加快制定乡村振兴规划和村庄规划,抓好村庄建设管理。(二)脱贫攻坚存在差距。在解决群众“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上措施不够有力,导致在落实个别贫困群众饮水、住房等政策时不精准。因稳定就业岗位不多、利益链接不健全、特殊困难群体关注不够等因素,导致个别已脱贫群众缺乏稳定增收的有效路径,存在返贫风险。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还需加强。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的办法不多,“双扶”与“法治扶贫”未有机结合,导致部分农户思想观念落后、生活环境脏乱差,争当贫困户、争要扶贫政策等问题时有发生。(三)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短、平、快产业较多,长效产业较少。绿色优质农产品规模小、链条短、品牌弱、市场占有

10、率低,农业龙头企业少,农民专业合作社、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仍然较薄弱。农业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不高。(四)乡村人才比较缺乏。缺乏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对农村“致富能手”“土专家”“田秀才”的培养力度不够。在营造创业就业环境、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创业、激活农村的创新活力等方面缺乏有效机制,一些文化层次高、专业技术强的农村大学生不肯屈身于乡村,希望依靠自己能力寻找条件优越的环境发展,导致乡村人才比较紧缺。(五)文明创建仍需加强。镇、村文化服务站所缺少文化服务人员,基层文化活动开展频率不高、效果不佳,阵地作用发挥不明显。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针对性不强、内容不够丰富,尤其

11、是村级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对现有文化资源利用不足,没有形成长效机制,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乡风民风仍然需要整治,滥办酒席、封建迷信等现象仍然存在。(六)综合环境有待提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整治还需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白色污染、垃圾污水污染不同程度存在,离美丽乡村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农村基础设施、农业基础配套不够完善。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亟待健全。农村老弱妇孺留守多,缺人气、缺活力、缺生机,空心化、老龄化比较严重。(七)堡垒作用发挥不足。基层党支部履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有差距。部分基层党组

12、织书记抓党建的主业意识还不够强,认为党建工作务虚,抓经济工作和项目建设很容易出成绩,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部分基层党组织对发展党员工作抓得不实,个别村党支部存在多年未发展党员的现象。农村干部队伍年龄老化、结构不优、“青黄不接”问题比较明显,有一定文化、技能的年轻党员大多外出务工,一些村级组织村干部难选。(八)农村改革不够深入。部分“三变”改革试点缺乏改革敏锐,一些经营主体合作意识还有待加强,涉及的金融、股权交易、农业保险等政策亟待健全和完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方面,现实情况与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精神存在一些矛盾,给改革带来一定困难,如,物权法规定“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

13、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这直接制约了农村产权的融资功能,不利于全面盘活农村产权要素。面对农村改革矛盾和困难,缺乏深入的创新、探索和研究。四、下步措施下步工作中,我区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省代表团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持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加快推进农村产业发

14、展,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一)加强党的领导,强化乡村振兴保障。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农业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机制。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认真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理顺涉农部门职责,加强工作指导,强化资源要素支撑和制度供给,做好协调配合,形成乡村振兴合力。制定乡村振兴规划,通盘考虑城市、小城镇和乡村发展,统筹谋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能源、生态环保等布局

15、,形成田园乡村与现代城镇交相辉映的城乡发展格局。加快制定村庄规划,分类梯次推进实施。(二)紧盯减贫任务,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锁定“3115户8278人、3个贫困村”脱贫目标,进一步完善区扶贫开发“1办15组”工作机制,优化10大战区指挥作战体系,确保工作谋划精准、指挥调度有力、措施落实到位,确保2019年全面脱贫,不漏一户、不留一人。着力抓好产业扶贫,深入实施“3335”(户均种植3亩脱毒马铃薯、3亩高粱、3亩辣椒,养殖5头大牲畜)到户产业,提高贫困群众就业率,实现产业就业脱贫一批;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深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实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一批;深入探索“互联网+生态

16、建设+精准扶贫”模式,不断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实现生态补偿脱贫一批;抓好义务教育保障,全面落实教育资助各项政策,实现教育脱贫一批;全面完善低保、医保、医疗救助等相关扶持和保障措施,实现社会保障兜底一批。不断强化扶志扶智“双扶”工作与法治扶贫,全面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三)围绕农民增收,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围绕全区“12224”产业规划,按照“长在山上,短在坝上”布局,实施“一绿二红三特色一生态”产业。做大蔬菜(辣椒)、红梁,做强经果、方竹,做特天麻、花椒,做优烤烟、生态禽。积极发展食用菌、绿色“稻+”等产业,大力培育花卉苗木、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紧紧围绕长产业和短产业,坚持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市场化、智慧化、效益化“六化”发展现代农业,确保每个产业都有示范园区、龙头企业带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