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思路

上传人:哈**** 文档编号:136773195 上传时间:2020-07-02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4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思路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思路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思路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思路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思路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思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思路(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计划” 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思路,清华大学科研院 邓 宁,“2011计划”简介 “2011计划”规划 “2011计划”教育部精神 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方案,OUTLINE,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 总体要求 国家急需、世界一流 制度先进、贡献突出 四项原则 “坚持以重大协同创新任务引领中心建设” “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创新能力” “坚持以质量为核心的认定和绩效管理” “坚持统筹指导、分层实施”,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2012.3.23,人才是指优秀人才的集聚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能力 学科是指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重大科学问题的学科集群能

2、力 科研是指发现并解决重大问题的组织管理与协同研究的能力 人才是根本,学科是基础,科研是支撑,什么是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2011协同创新中心”是“2011计划”实施的基本载体,是高等学校推动综合改革的试验区。通过中心的建设,力争解决影响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某些瓶颈,突破制约自主创新的机制体制壁垒,转变高等学校的发展方式,促进高等学校与社会各类创新力量的协同创新,推动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事业的融合发展,产出一批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创新成果,培养一批高水平的拔尖创新人才,有力地支撑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协同创新中 心的使 命,按

3、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重大”的总体要求,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以协同创新重大任务为牵引,通过改革和建设,搭建一流的创新平台,汇聚一流创新团队,有效聚集各类创新要素和资源,优化创新条件和环境,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成为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阵营,“2011计划”总体思路,建设一批代表中国高校能力、具有一定体量规模、有效应对国家重大需求、支撑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大创新基地”,是“2011计划”的核心目标,“2011”计划的核心目标,2017

4、年前,建设80个,实施程序,2011计划实施程序,前沿科学 围绕当今国际科学前沿的重大问题和基础科学发展的新方向与新要求 重点推进: 量子调控与凝聚态物理 极端条件物质科学 新物质创造与转化的化学科学 生命过程的分子表达与调控 系统生物学与遗传发育 脑与认知科学 地球系统科学 核心数学与应用 量子计算与信息等,交叉科学 围绕当前国际共同关注的人类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 重点推进: 全球变化与灾害科学 区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整合生态学 海洋科学 计算智能 材料科学 重大疾病与转化医学 系统生物医学 现代农业生物学 工程科学等,1.经济建设 围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

5、重大问题 重点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 创新驱动发展 粮食安全 城乡一体化建设 财税与金融体制改革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2.政治建设 围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政治体制改革和依法治国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重点推进:人民民主发展 行政体制改革 公共治理创新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善 司法体系改革等,3.文化建设 围绕国家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等关键问题 重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文化产业发展 中国文化“走出去”等,4.社会建设 围绕民生保障与改善、社会体制改革等重大问题 重点推进:教育改革与教育现代化 收入分配 社会保障 社会管理创新 民族与宗教等,7.外交与国际问

6、题 围绕维护国家主权与国家安全、发挥大国作用等战略问题 重点推进:构建大国关系 周边环境与外交 公共外交 新兴国家崛起 海洋战略与海洋强国政策 全球治理等,5.生态文明建设 围绕关系国家永续发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问题 重点推进:绿色发展 低碳经济 环境保护等,6.党的建设 围绕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等关键问题 重点推进:党的思想建设 组织建设 作风建设 反腐倡廉建设 制度建设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围绕国民经济重点行业和支柱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发展的重大需求 重点推进:钢铁冶金 能源化工 交通运输 水利水电 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 重大装备制造

7、 农业现代化 食品安全 医药卫生 现代纺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围绕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中重大关键问题、核心技术与装备、系统集成能力等 重点推进:节能环保 新兴信息产业 生物产业 新能源 新能源汽车 高端装备制造 新材料 教育信息化等,区域经济建设 围绕区域支柱和新兴产业发展中的重大与关键技术问题,以支撑区域创新发展和创新体系建设为核心 重点推进:新材料 电子信息 汽车工业 装备制造 民用航空 生物医药 现代农业 海洋开发 化工冶金 能源与矿产资源开发 现代服务业等,区域社会发展 围绕区域可持续发展和政府、公众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重点推进:教育发展与教育公平 城镇规划 新农村建设 特色文化保护与

8、开发 人口健康与医疗保障 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等,强化高校主体责任,优先支持中心发展 制订配套政策措施,增强高校改革自主权 落实专项经费支持,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规范中心管理运行,建立绩效考评机制,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保障措施,经过4-8年的改革和建设,形成以下的主要建设成效: 1. 能够持续产出国际学术界公认、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原始创新性成果,引领该领域前沿的部分新方向和新兴学科。协同创新中心依托的主体学科学术影响力进入国际前列,总体实力达到该领域的世界一流水平,成为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 2. 能够吸引国际化的高水平科研团队,培养出具备国际化视野、杰出创新能力的科研人才,人才培养水平为国际一流

9、大学和顶尖科研机构所认可,成为该领域国际优秀创新人才的集聚中心 3. 能够开展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学术交流活动,主办和承办该领域内国际顶尖学术会议或学术期刊,与国内外一流的大学、科研机构等建立了实质性的合作,成为全球杰出科学家访问、交流最为活跃的中心之一 4. 建立了符合国际惯例的人员评聘、人才选拔、学生培养、科研组织与管理等新模式,形成了以原始创新的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与激励体系,构建了多元、融合、开放、流动的运行机制,营造出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文化,科学前沿类协同创新中心 追求卓越、促进交叉、国际通行、世界一流,经过4-8年的改革和建设,形成以下的主要建设成效: 1. 围绕党和政府关注的重大现

10、实问题、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咨政建议,为科学决策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成为中国特色、国际知名的国家智库 2.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产出一批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重要影响的标志性成果。促进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与交融,成为引领和主导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相关学科发展的前沿阵地 3. 汇聚国内外相关领域一流人才和团队,持续培养出优秀的拔尖创新人才。开展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学术交流活动,与国内外一流的大学、研究机构等建立起实质性的合作,成为我国在该领域最高水平的人才汇聚、创新人才培养和国际高端人才交流的基地 4. 建立符

11、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员评聘、人才选拔、学生培养、科研组织与管理等新模式,形成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与激励体系,构建起多元、融合、开放、流动的运行机制,成为我国该领域文化传承创新和对外文化传播的主力阵营,文化传承类协同创新中心 学科前沿、中国特色、传承文明、国家智库,经过4-8年的改革和建设,形成以下的主要建设成效: 1. 紧密围绕国家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重大需求,以重大创新任务为牵引,产出重大技术装备、重大技术体系、关键核心部件以及系统解决方案等,打破国际上的技术垄断和封锁,引领新兴产业的发展,成为我国该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重要基地 2. 促进多

12、学科的交叉融合和新兴学科的产生,依托的主体学科进入国际领先行列。聚集该领域的杰出人才和国际一流水平的创新团队,为行业产业持续培养出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成为该领域高端人才培养的摇篮 3. 与国家该领域的大中型骨干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建立起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的重大研发与应用平台,形成高校与行业产业融合发展的技术创新模式,产业获益明显,社会贡献突出,自主发展能力强劲 4. 形成了重大任务为牵引的人员评聘和有组织创新机制,建立以创新贡献和服务为导向的评价与激励体系,构建起面向需求的校企联合培养学生模式,促进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间的人员互动,形成多元、融合、开放、流动的运行机制,行业产业类协同创

13、新中心 支撑传统、引领新兴、产学融合、贡献重大,经过4-8年的改革和建设,中心将形成以下的主要建设成效: 1. 紧密围绕区域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以区域重大创新任务为牵引,产出一批具有重大带动和影响的创新成果,促进区域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和社会建设,为地方政府提供重大战略咨询和服务,成为推动区域该领域创新发展的引擎 2. 广泛汇聚服务区域创新发展的优秀人才和创新力量,培养大批满足区域发展的高端特色人才,促进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培育新兴学科,形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学科体系,成为区域创新人才集聚和培养的重要基地 3. 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作用,广泛集聚区域创新资源和要素,建设满足区域创新发展

14、的重大协同创新平台,形成政府主导、依托高校、产学研用紧密协同的技术创新与成果转移新模式,产业获益明显,区域贡献突出,自主发展能力强劲 4. 形成以重大任务为牵引的人员评聘和有组织创新机制,建立以贡献和服务为导向的评价与激励体系,构建了面向区域需求的合作培养学生模式,促进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间的人员互动,形成多元、融合、开放、流动的运行机制,区域发展类协同创新中心 政府主导、区域急需、创新引领、影响突出,如何开展机制体制改革,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思路-教育部精神,三 句 话 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需求,凝练、落实、组织完成重大协同创新任务,是推进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根本路径 围绕重大协同创新任务的

15、凝练、落实和完成,通过不断创新机制汇聚队伍、整合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协同创新中心创新能力的根本方式 明确主要协同单位的资源贡献、政策支持和任务担当,完善协同创新中心的组织管理与运行方式,成都会议精神,五 件 事,凝练和落实重大协同创新任务 通过评聘、考核、薪酬制度创新保障高水平、多元化、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建设 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资源配置方式和科研组织模式的创新保障创新能力的提升 通过中国特色的访问学者制度的建立和有影响的国际学术交流促进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协同创新中心的创新能力提升和以往有什么不同? 怎样创新体制机制? 如何做到因中心制宜? 经费如何使用?,关于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几个问题,如何建设协同创新中心?,3W2H What? Who? Why? How? How?,重 大 需 求,重大协同创新任务,子任务 一,子任务 二,子任务 三,子任务 四,子任务 五,已承担和未来要申请的科研项目,课题 A,课题 B,课题 C,课题 D,课题 E,课题 F,课题 G,课题 H,课题 I,课题 J,课题 K,谢谢! 欢迎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