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1文言实词名师课件

上传人:哈**** 文档编号:136773173 上传时间:2020-07-02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73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专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1文言实词名师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浙江专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1文言实词名师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浙江专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1文言实词名师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浙江专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1文言实词名师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浙江专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1文言实词名师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专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1文言实词名师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专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1文言实词名师课件(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学案1 文言实词,“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不仅指出了考查范围,即考纲要求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还明确了试题考查方向,即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因此,正确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既要靠平时的积累,又要靠临场推断。掌握主要的推断技巧,并注意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是应对高考文言实词考查的重要策略。,实词推断“六方法”,一、语法角度推断法 词性不同,常常会导致词义的不同,所以分析加点词的词性及其在句中充当的成分,可有助于对词义正误的判断。 【典例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解析 B项,“寇幽州”应为动宾短语,所以把“寇”解为名词“盗贼”错误,

2、名词名词,应有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这里的“寇”应为动词“侵犯”。句中“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全句可译为“契丹侵犯幽州”。由此例不难看出,有时掌握了这一要点,一招足以定正误。 答案 B,【即时小练】 1.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答案 (1)选A 联系上文的“樵苏”(此两词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打柴砍草)和下文的“饱”,推断应为动词,译为“埋灶做饭”。 (2)选A “勒陈”应是动宾结构,“陈”不应是动词“陈列”,而应是“阵”的通假字。,(3)选D “忽”与“贵”均应为动词,忽视、看重。“忽于往”“贵于今”即“过去被忽视”“现在被看重”,将其理解成形容词“珍贵”显然错了。 (4)选B

3、“躬”是“亲自”,“汲”是动词“打水”,“樵”应是动词“砍柴”。 (5)选D “行旅不至”,“行旅”做主语,应是名词“旅行、游览的人”。,二、借助通假推断法 当某字在句中译不通时,不妨想想它是否是通假字,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不可能与跳蚤有关,联想其同音词,可推想其通“早”。这种推断不可想当然,应联系通假字构成方式进行推断。此外还须知道,实词题对通假字的考查,不可能四个选项全都考通假,只会是其中的一两个选项。,【典例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解析 据上下文语境可确认A错误,这里的“暴乱”是“残暴、胡作非为”之意。B选项明显错误,因为“除”是“授予官

4、职”。C选项将释义代入,只能译为“不空闲吏事”,明显不通,所以通过同音通假联想其与“娴”通假,由“娴熟”可知“娴”是“熟悉”的意思,“不闲吏事”应是“不熟悉吏事”,可见译为“空闲”错误。而D选项中的“趣”与“迫”共同修饰“说”,可推知“趣”“迫”同义。由杜甫戏题画山水图歌中“能事不受相促迫”,可知“趣”同“促”,因此可断定D选项正确。 答案 D,【即时小练】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B.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 C.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 D.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 解析 A项,“旁”通“傍”,依傍,靠近。(我的灵魂还能恋恋不舍依傍着你

5、,你就不必因为失去伴侣而悲伤了)B项,“支”通“肢”,肢体。(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热水给我洗手暖脚)C项,“而”通“尔”,你。(我和你的君主说话,你算什么人)D项,“颠”,跌落。(在树上居住会跌落,在洞穴里居住会生病) 答案 D,三、成语角度推断法 成语是保存古汉语的活化石。它们有的保留了古汉语的句式,如“马首是瞻”就保留了宾语前置的句式;有的则保留了古汉语的词义,如“奔走相告”中的“走”,便保留了“走”的古义“跑”。所以,通过成语,可推知某些文言词语的义项,当然,不应只限于成语,有些双音词也有此功效。如: 神武遣韩轨、司马子如从河东宵济袭(王)罴 济:渡河。 通过“同舟共济”“和衷

6、共济”可推知“济”可解作“渡河”。,【典例3】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解析 联想“薄暮”“日薄西山”,可推知“薄”应解作“迫近”“逼近”。B项,“溃”可通过“不战自溃”“一触即溃”“溃散”等词,推知“溃”解作“离散、逃散”,正确。C项,“测”可通过“变幻莫测”“天有不测风云”“世事难测”推知“测”解作“预料”,正确。D项,“俾”可通过“俾众周知”“俾使考查”推知“俾”解作“使、让”,正确。 答案 A,【即时小练】 3.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答案 (1)选C C项,“次”应解作“驻扎”。A项,“克”可组词“攻无不克”“克敌制胜”“克服困难”,从而推

7、知“克”可解作“战胜”。B项,“被”可组词“披坚执锐”“披挂上阵”,从而推知“被”通“披”,可解作“穿”。D项,“行”可组词“行将就木”“行将死亡”“行将倒塌”,从而推知“行”可解作“将要”。 (2)选D D项,“乌”为疑问代词,哪里,怎么。A项,“滨”可组词“东滨大海”“滨江大道”,从而推知“滨”可解作“靠近”。B项,“远”可由单音词变双音词。C项,“竭”可组词“枯竭”“竭泽而渔”,从而推知“竭”可解作“干涸”。,(3)选A A项,“投城遁走”理解成“投奔城逃走”于理不通,所以这个“投”应是“抛弃”“扔掉”,如“投笔从戎”。B项,“济”可组词“同舟共济”“和衷共济”,从而推知“济”解作“渡河

8、”。C项,“虞”可组词“不虞匮乏”“无冻馁之虞”“兴修水利,水旱无虞”,从而推知“虞”可解作“忧虑”“忧患”。D项,“尚”可组词“礼尚往来”,从而推知“尚”可解作“崇尚”“推崇”。,(4)选B B项,如将“渝”解作“坚持”,那么“泽命不渝”便与“信也”前后矛盾,可组词“矢志不渝”“忠贞不渝”,从而推知“渝”应作“改变”“违背”讲。A项,可联系成语“生生不已”中的“已”作“停止”讲,所以A项正确。C项,可联系成语“修身养性”而推知此项正确。D项,可联系成语“同舟共济”中的“济”理解,便知此项解释正确。,四、句式结构推断法 古文讲究文句整齐,喜用骈句与互文。这种整齐的句式、对称的结构,常在相同位置

9、上使用同义词或反义词,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这种结构,通过已知推断未知,如: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率”与“将”处于相同位置,可由“率”推知“将”可译为“率领”“带领”。,【即时小练】 4.试从句式结构的角度推断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答案 “贯”同“通”,通晓,精通 “以”同“用”,任用 “穰岁”与“饥岁”相对,丰年 “望”与“凌”相对,“凌”,越过,“望”,未到 “兴国”与“亡身”相反,“逸豫”应与“忧劳”相对,安逸享乐 “亡”与“有”相对,无,没有 “腰”与“戴”相同,应活用作动词,腰间带着 “急”与“宽”相对,“宽松”的反面是“严酷” “之”是“去、到、往”,“去”与“之”相反,则应

10、为“离开” “牧”同“御”,统治,治理 “出”是出仕,所以“处”是隐居 “慎”与“敬”同,谨慎,五、语境角度推断法 对于实词的判断,有些常见、固定的义项,一眼便可以看出。而有些实词,必须放到句子中,仔细斟酌,看其在上下文中有无有悖事理、前后矛盾或上下文欠连贯通顺的地方,方可确定其对错。,【典例4】 在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解析 D项,将“绳”的“捆绑”释义代入原句,便成了“用法律捆绑他”,很显然于事理有悖,联想“绳之以法”,可知“绳”应解作“制裁、纠正”。其他三项,脱离了上下文则很难理解,但D项的错误则非常明显,不难确定答案。 答案 D,【即时小练】 5.试

11、从语境的角度,选出下列各题中对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答案 (1)选D “致膳”的“膳”应是“膳食”,如把“致”解作“表达”显然不通。“致”应为“致送”,全句可译为“下令太官致送四时节令膳食”。 (2)选A “远委城郭”如译作“委派城池”于理不通,城池不能委派。“远委城郭”应是“远离城池”。 (3)选A 前句的“骁勇”与后句的“累迁裨校”应是因果关系,既然是作战骁勇,所以不应是多次调任裨校,应是“升迁做了裨校”。 (4)选C “负”组词“背负”,“彼非不欲多负”应为“他不是不想多背”,所以“力不赡也”是“力量不足或力不胜任”。,六、知识迁移推断法 高考文言文常常是命题在课外,考在课

12、内。选文虽然是陌生的,但文中的许多实词,却是课本中见过的熟面孔,况且实词的义项是固定的,所以在阅读文言文时,必须有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通过课内的实词义项,去推知或印证该词在试题新语境中的意义。,【典例5】 在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解析 A项,联想劝学中的“金就砺则利”,可知“就”可译作“靠近、接近”,将其代入可译为“将要靠近观察它,寺门紧闭不能进入”,通顺,可知其正确。C项,联想鸿门宴中的“私见张良,具告以事”,这里的“具”,可解作“详细地”,“具陈其见”可译为“详细地讲述了他所见到的情景”,可知C正确。D项,联想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

13、之享”,可知“逆旅”解作“旅店、客舍”正确,全句译为“住在潼关旅店”,通顺。 B项,“诣”译作“拜会”欠当。因为“诣”的宾语是“里第”,拜访人通顺,拜访住所则不通。联想桃花源记“诣太守,说如此”,可知这个“诣”应译为“到去”。 答案 B,【即时小练】 6.选出对加点词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答案 (1)选D “顾”应译为“只是”,可联想廉颇蔺相如列传“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2)选D “属”应译为“嘱托”,可联想岳阳楼记“属予作文以记之”。 (3)选D “恨”应译为“遗憾”,可联想出师表“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4)选C “略”应译为“夺取”,可联想荆轲刺秦王“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