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下第八章第六节情绪记忆资料教程

上传人:youn****329 文档编号:136771015 上传时间:2020-07-02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2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心理学下第八章第六节情绪记忆资料教程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实验心理学下第八章第六节情绪记忆资料教程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实验心理学下第八章第六节情绪记忆资料教程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实验心理学下第八章第六节情绪记忆资料教程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实验心理学下第八章第六节情绪记忆资料教程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验心理学下第八章第六节情绪记忆资料教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心理学下第八章第六节情绪记忆资料教程(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节 情绪记忆,情绪记忆,情绪记忆就是指对情绪事件或情绪体验的记忆。其中情绪事件就是那些引起情绪反应的特定事物或事件。,闪光灯记忆,情绪记忆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一种被称为“闪光灯记忆”的情绪记忆。 闪光灯记忆是指对有新闻价值的创伤性事件的情绪记忆。,闪光灯记忆最明显的特点是持久的鲜活性。也就是说,这种创伤性新闻事件的体验者不仅能长久地对新闻事件本身保持鲜明的记忆,甚至对听到这一消息时所处的具体环境也会保持清晰的记忆,即使闪光灯事件已经过去很多年,也仍然历历在目。,克里斯蒂安森(1984)在他的闪光灯记忆研究中首先定义了情绪事件的核心信息与外周信息。核心信息是情绪唤醒源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情绪事件的

2、主题直接相关。而外周信息是指那些与情绪唤醒源无关或关系甚微的细节。,实验一:克里斯蒂安森在试验中让两组被试观看情节相似的一段影片,所不同的是情绪组看到的影片一开始有个男孩被车撞倒后送进医院,而控制组看到的影片则一开始时男孩身边擦过小车、同时男孩招呼同伴。结果发现,情绪组较之控制组对影片的主题与主要特征(核心信息)记忆效果较好,而在延后再认测验中这些信息仍然得到很好保持,但是外周信息却遭到破坏。,实验二:霍耶尔和里斯伯格(1990)在一项对照组实验设计中让每组被试都观看一个用图片序列描述的故事,其开始与结尾形式均相同,但是中间程序不同,一个是中性的而另一个是情绪性的。这个研究中,核心信息被定义为

3、直接与故事梗概有关的信息,而其他信息则叫细节信息(相当于外周信息)。,实验结果表明,在即时测验中两组记忆不存在差异,然而在延时测验中唤醒组成绩则明显地好于控制组,而且记忆优势主要表现在核心信息保持上。这个研究表明,情绪唤醒可能在记忆的延迟测验中会产生核心信息记忆的优化效应。,总之,上述研究反应了两种效应: 情绪事件中核心信息的记忆效果要好于外周信息,即核心信息效应; 核心信息效应记忆优势随时间间隔增大而变得明显,即时间间隔效应。,理论解释,核心信息效应注意差异性分配理论 时间间隔效应情绪记忆的抗遗忘性 刺激后精细化 生理机制激素(唤醒激素)的影响,遗忘症患者的情绪记忆,通常,对情绪事件的记忆和

4、对情绪体验的记忆往往是密不可分的,对情绪体验的记忆包含在对情绪事件的记忆中,但是,二者分离的情况也并不罕见。例如,一些暴力案件的受害者会出现心因性遗忘症的症状,表现出对暴力时间没有任何外显的记忆,但是当他们回到暴力案件的发生地点或接触到某些暴力案件的线索时,却会表现出强烈的恐惧或焦虑。,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之间的分离是在遗忘症病人身上观察到的。而这一领域的大量研究也证明:当缺乏外显记忆基础时,情绪反应仍然可以在遗忘症患者的内隐记忆中得以保存。科尔萨科夫(1889)很早就观察到,没有外显记忆的遗忘症患者在接受电击后会通过陈述对电击他的医生表现出一定的情绪反应,从而表明情绪反应与内隐记忆有关。,曲调

5、研究,曲调研究是基于扎扬克提出的纯粹接触效应进行的,即某一刺激仅仅因为呈现的次数越频繁,个体对该刺激就越喜欢,而且呈现的刺激并不必要刻意引起注意或者强化注意就能引起这一效应。,试验中,他们给科尔萨科夫遗忘症患者及其对应控制组(正常被试)呈现一段他们不熟悉的韩国音乐,然后将这些旧音乐与同类未呈现过的新音乐混杂起来进行随机播放,要求在五点量表上对每段音乐予以评估来表达其喜欢程度。结果发现,虽然遗忘症患者无法再认那些旧音乐,但是他们和正常被试一样喜欢旧音乐胜过新音乐。,好人/坏人研究,被试组成员与“曲调研究”相同,试验中向所有被试呈现两张照片,然后被试会听到一段录音,这段录音将其中一人描述为好人而另

6、一人则为坏人。在不同的时间间隔之后,问被试更喜欢哪张照片上的人,正常被试会挑出“好人”照片并能够基于录音的描述陈述他们的判断理由。遗忘症患者也会表现出对“好人”的强烈偏好,但是他们无法说出明确的理由,而这种没有理由的偏好保持了一年之久。,情绪对记忆的影响,记忆的情绪一致性效应 记忆的情绪依存性效应 情绪对记忆的损害效应,记忆的情绪一致性效应,情绪一致性编码 情绪一致性编码效应就是说,如果材料的情调与个体的情绪状态一致,那么材料会学习得更好。 情绪一致性提取 情绪一致性提取效应是指,个体更容易回忆那些与当前个体情绪体验相同的情调的材料。,记忆的情绪依存性效应,记忆的情绪依存性效应是指,如果识记时

7、的心境与回忆或再认时的心境匹配,那么会提高回忆或再认的效果。,例如,如果个体在悲伤或沮丧的情绪下听到一个故事,那么与其他情绪状态相比,该故事在个体再度处于悲伤情绪下时更有可能被回忆起来。 研究发现有两个因素是影响情绪依存性效应的关键,一个是情绪状态的特性,另一个是记忆材料的类型或特性。,情绪对记忆的损害效应,有时候一些情绪或心境会干扰记忆,导致记忆任务绩效的下降。 如,相当数量的实验研究表明,抑郁情绪会造成记忆任务绩效的下降。其理论解释为资源分配模型。,情绪记忆最难忘,记忆的确是神奇的东西,人们要么忘却了不该忘的事情,要么是想抛开的回忆却无论如何也摆脱不掉。2008年9月的实验社会心理学杂志(

8、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即将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为“越想忘的越忘不掉”找到了科学的解释。 领导该项研究的是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的心理学家Keith Payne。他和同事发现,情绪记忆是最难刻意忘掉的,尤其当这种记忆源于视觉线索。,Payne表示,主动忘却是一种适应性表现,比如,人们常常要忘掉错误的认识、朋友的旧电话号码或者更改前的会议时间。主动忘却有助于大脑的记忆存储系统更新新的信息。不过,Payne和同事在实验中发现,即使是轻微而温和的情感记忆事件,比如在考试分数不理想或者在工作中受到批评,都是很难被忘记的。,研究人员共调查了218位

9、参与者在看过一些照片后的反应,而不是通常使用的文字内容,因为图像往往要比文字更容易让人印象深刻。他们注意到,那些调动了参与者情绪因素的照片内容比起平凡的内容,不容易被刻意忘却。此外,令人愉快和令人不悦的情绪记忆同样具有这种抵抗力。,Payne认为,人们要刻意忘却一件事情的前提条件就是要从精神上和与事件相关的信息完全隔离开来。然而,记忆中的情感因素往往会破坏这一过程。他说,“人们的情绪记忆在形成时,与自身生活的许多部分都发生了关联,因此要隔离它们很难。一旦人们要刻意忘却这些记忆,情感因素就会使它突显出来,因而更加难忘。”,不过,Payne强调,这一结果并不意味着情绪记忆永远不会被主动忘却。只要遗忘的动机足够强烈,人们完全可以超越情感因素的影响。,短信在线,时间是个魔法师,让幸福变得习以为常,让苦痛成为回忆谈资。不要恶狠狠地回忆过去,不要急巴巴地向往未来,而要小心翼翼地过好现在。,小结,记忆的分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