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 面临三方面挑战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36770786 上传时间:2020-07-0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货币政策 面临三方面挑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货币政策 面临三方面挑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货币政策 面临三方面挑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货币政策 面临三方面挑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货币政策 面临三方面挑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货币政策 面临三方面挑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币政策 面临三方面挑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货币政策 面临三方面挑战1经济增速存在过快回落风险。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速整体呈现逐季回落特点,这主要是去年同期基数变化引起的,我国经济整体活跃度仍得到保持。但5、6月份开始,特别是6月份,我国经济出现一些意外过快减速的迹象。从宏观上看,全球经济近期复苏要低于预期,未来将面临复苏进程不均衡、内生动力不足和主要经济体财政金融风险隐患巨大等问题。而我国内部将面临内需不足、节能减排任务艰巨、通胀预期强烈等错综复杂的问题。总的来看,下半年我国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都将面临压力和挑战。首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可能加快下滑。下半年尽管固定资产投资将面临一些有利因素,但抑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因素可能占主导。特别需

2、要引起重视的是,下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可能大幅下滑并导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速下滑。其次,消费持续增长面临较大压力。在促消费各项政策措施刺激下,居民消费潜力不断释放,下半年可能出现政策效应递减现象,家电下乡、汽车销量同比增速将会继续放缓,甚至不排除出现同比下降的可能。而农村流通体系不健全、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农民消费能力依然不强,农村消费增长相对缓慢。第三,外贸增长势头将会快速放缓。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拖累和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影响,下半年美日经济复苏将继续放慢,欧盟经济复苏势头可能停滞,消费和投资将受到制约,进口需求放缓在所难免。由于我国对美欧贸易顺差逆势增加,美欧可能继续以此为由对我采取保护措

3、施。而新兴大国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对我频繁使用贸易救济措施,限制我产品进入其市场,导致形势更加复杂。2居民消费价格增速将高位运行,通胀预期强烈。下半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压力不容忽视。目前来看,下半年推动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一是货币流动性仍然比较宽松,物价上涨的货币基础仍然存在;二是能源资源价格改革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物价上涨;三是年初以来劳动力成本上升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各类价格;四是极端天气因素直接影响粮食生产,将会影响物价稳定运行;五是猪肉价格持续低位运行必不能持久,随着生猪存栏数下降,下半年猪肉价格至少会出现恢复性上涨。当然,下半年亦存在一定的抑制物价上涨因素:一是下半年翘尾因素对物价水平的影响

4、逐步降低;二是连续多年的粮食丰收,使得我国粮食库存比较充裕,有助于稳定粮价预期;三是严厉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有助于改变通胀预期;四是国际市场大宗初级产品价格涨幅可能趋缓,将有助于减轻输入型通胀压力。但综合来看,在劳动力价格上涨、资产价格上涨带来的租金上涨等直接、间接影响下,下半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压力仍将大于过去15年同期平均水平。未来持续走高的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将进一步强化当前的通胀预期。3部分地方政府偿债压力较大,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风险可能逐步显现。去年超常规增长的信贷大量进入地方融资平台,大部分都由地方政府提供显性或隐性担保。因而部分地方政府偿债压力较大,存在一定的债务风险。审计署审计调查

5、显示,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总体规模较大,融资平台公司的政府性债务平均占一半以上。审计调查的18个省、16个市和36个县本级截至2009年底,政府性债务余额合计2.79万亿元。其中:2009年以前形成的债务余额为1.75万亿元,占62.72%;当年新增1.04万亿元,占37.28%。在这些新增债务中,仅有8.92%用于中央扩内需新增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还有相当部分用于建设2008年前已开工的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这些地区共有各级融资平台公司307家,其政府性债务余额分别占省、市、县本级政府性债务总额的44.07%、71.36%和78.05%,余额共计1.45万亿元。部分地方政府偿债压力较大,存在一

6、定的债务风险。而随着规模庞大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日益显现,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健运行将面临严峻考验。新世纪中国货币政策面临九大挑战 如果以凯恩斯通论作为现代货币政策理论的起点,距今已有64年。在中国, 从1985年起才有真正的货币政策,距今只有15年。在目前的经济转轨过程中,货币 政策究竟如何操作,并没有现成的理论,西方现代货币理论是一个很好的基础和统 一的参照系,但仍不能完全解决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这也许就是货币理论的魅力 所在。在新世纪,我国货币政策任务仍很艰巨。本文是根据近两年我国货币政策在 实践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对新世纪我国货币政策面临的挑战所作的理论分析。 1997年我国宏观经济实

7、现“软着陆”后,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有效需 求不足、通货紧缩等矛盾逐步暴露出来。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重点由19931996年 的抑制总需求膨胀转为扩大国内需求、调整供给结构。与之相适应,我国货币政策 也由坚持适度从紧以治理通货膨胀,转变为适当扩大货币供应量,防范通货紧缩。 1997年至1999年的货币政策操作在缓解外部冲击、促进内需增加等方面起到了 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面对通货紧缩的压力、国内需求不足、处理中小金融机构风 险难度加大及国有企业改革攻艰、居民消费和非国有投资低迷等不利条件,我国货 币政策无论是最终目标、中介目标、操作工具还是传导机制方面都遇到了一些困难。 在新世纪,我国货币政

8、策任务仍很艰巨,也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诸多挑战。 挑战之一:货币政策的多目标约束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始终是货币政策理论中争论最多的问题,尤其是稳定物价 与促进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1995年中国人 民银行法第三条明确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 并以此促进 经济增长。”这一“单目标论”的规定实际上并未得到广泛认同。只因1993和1994 年是我国高通货膨胀年份,“单目标论”的法律在当时背景下容易通过。1997年以 后我国通货膨胀率转为负数,不仅理论上“单目标”与“多目标”之争仍在继续, 而且政府和社会各界都要求货币政策“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我国货币政策实

9、质上 面临多目标约束,且主要来自中央政府,这可以从每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文 件和中央银行分行长会议主报告中看出。 实际上在90年代后期,发达国家均进入低通货膨胀时期,各国也面临货币政策 目标的动摇不定。但像我国这样明确要求货币政策实现多个目标还属少见。货币政 策的多目标约束至少存在两个基本理论问题:一是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 即货币政 策能否系统地影响产出;二是多重目标之间能否协调一致。 货币政策能否系统地影响产出,在西方货币理论中被称为“货币中性理论”。 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和以卢卡斯为代表的合理预期学派最先提出货币中性 论。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真实经济周期模型(real busines

10、s cycle model) 同样认为 货币政策不影响产出和其他真实经济变量,只有资本、劳动和生产技术等真实变量 的变动才是经济周期的根源(Mankiw,1988)。真实经济周期模型实证检验非常精确 地拟合了产出、就业、消费及其他主要经济总量的实际方差和协方差,格兰杰因果 检验与向量自回归(VAR)分析表明:如果以货币作为产出波动的解释变量,其解释力 度并不显著。 尽管货币中性是在严格假设前提下的一个结论, 但是时间不一致性 ( time inconsistency)理论同样不主张用货币政策去刺激产出。从短期看, 意料外的货 币供给增加会使产出增长率高于潜在增长率,但在当期最优的货币政策由于公

11、众预 期的变化而不能在今后各期保持最优。因此,从长期来看,不存在通货膨胀与产出 之间的替代关系,即菲利浦斯曲线在长期不成立,货币政策只能以稳定物价作为单 一目标。 货币政策短期内要达到多重目标非常困难。由于多目标之间的相互矛盾,货币 政策往往无所适从。当国际收支盈余与国内通货膨胀并存时,典型的“米德冲突” 便出现了;简.丁柏根论证了实现n个政策目标需要n个独立的政策工具; 蒙代尔则 进一步提出了财政政策追求内部均衡,货币政策维持外部均衡的“政策搭配论”。 在封闭经济的假设下,米什金(Mishkin,1995) 也证明了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 存在矛盾。著名的“克鲁格曼三角”则认为货币政策独立性

12、、汇率稳定和资本自由 流动中至多能同时达到两项。 综上所述,对货币政策的多目标约束是“要求过高”。货币政策无论短期还是 长期都应坚持稳定物价的单一目标。 挑战之二:通货紧缩压力仍然存在 到1999年11月底,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20个月负增长,商品零售物价指 数持续26个月负增长,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持续 29个月负增长。如果仅从物价下降( 单要素论)来看,通货紧缩趋势出现已毋庸置疑, 且两年来缓解通货紧缩压力的各 种政策效果并不明显。新世纪前两年我国货币政策仍然面临通货紧缩的挑战。 如果把通货紧缩趋势与1999年其他宏观经济变量放在一起看,是一幅令人迷惑 的拼图:经济增长率 7,税收和财政支

13、出大幅度增长,净出口保持较高增长,储蓄 存款、贷款和货币供应量均保持正常增长速度,个人收入和消费也保持正常增长。 上述指标无论是横向国际比较还是本国时间序列比较均是正常理想的。除了物价( 负增长3%)之外,不理想的宏观经济指标就是投资和就业。问题究竟在哪里?近年来 国内外对分析通货紧缩趋势的分析论文很多,但至今还没有令人信服的答案,仅以 “内需不足”来概括是远远不够的。 面对通货紧缩,货币政策能否像抑制通货膨胀那样迅速有效呢?答案是否定的。 按照货币是外生变量这一现代货币银行学的基本前提,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不应 该出现通货紧缩,因为中央银行可以随时增加货币供应量。所以现有的货币政策理 论都是

14、对付通货膨胀的,竟然没有对付通货紧缩的理论。我国已经连续两年实行增 加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并使用了如此多的政策工具,但货币供应量就是增加不 多。我国是这样,日本也是这样。再看历史,才知道人类还没有以货币政策成功对 付通货紧缩的先例。 一方面对我国产生通货紧缩压力的原因分析不尽人意,另一方面前两年财政货 币政策的效果并不明显,消极等待通货紧缩压力自然消失更不是办法。由此看来, 我国的经济运行中还有很多未知因素,我们的宏观经济政策也不是所想象的那样完 善,市场经济本身并不是可以“驾驭的”。我国出现的通货紧缩趋势不是单纯的货 币现象,它与现行体制改革中出现的许多矛盾有关联,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并不能

15、 解决体制问题。 挑战之三: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过去两年的情况表明,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并不仅仅取决于中央银行的意愿 和行为。从基础货币的投放到货币供应量的增长要经历一个传导过程,这个过程中 商业银行行为、经济体制约束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首先是我国目前的基础货币投放渠道狭窄且增量不多。1995、1996、1997年基 础货币增加额分别为3542亿元、6182亿元和3764亿元,1998年比上年减少589亿元, 1999年预计增加2000亿元。中央银行贷款作为基础货币投放主渠道作用已经消失。 从1995年到1999年末,中央银行对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再贷款余额从12000 亿元 下降至4900亿元。特别是近年来,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流动性充足,不需要中央 银行贷款,每年是净还款。到1999年末,中央银行贷款余额仅占其负债总额的6.3%。 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外汇占款一度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但是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外汇占款增速减缓,1998年仅为438.59亿元,1999年估计为 900亿元。实际上,在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政策目标约束下, 外汇占款不是中央 银行可以主动调控基础货币的手段。 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调控基础货币是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贯做法。也是央 行可主动调控的重要政策工具。但我国银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会计职称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