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生物二轮 第二部分专题十一专题质量检测复习试题.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743689 上传时间:2020-07-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高考生物二轮 第二部分专题十一专题质量检测复习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2高考生物二轮 第二部分专题十一专题质量检测复习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2高考生物二轮 第二部分专题十一专题质量检测复习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2高考生物二轮 第二部分专题十一专题质量检测复习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2高考生物二轮 第二部分专题十一专题质量检测复习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高考生物二轮 第二部分专题十一专题质量检测复习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高考生物二轮 第二部分专题十一专题质量检测复习试题.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质量检测一、选择题1下列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是()A物种是神创的B物种是不变的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D用进废退是生物进化的原因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基础上发展来的,其理论认为生物是不断发展进化的;物种是变化的;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原因,用进废退是拉马克的生物进化学说。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答案:C2下列叙述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相符合的是()A进化地位越高等的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B生物体所发生的变异都可为进化提供原材料C喷洒农药可使害虫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提高,从而使害虫的抗药性逐代增强D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标志,物种是生物进

2、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解析:自然选择下的各种生物,各有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生物体所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异才可为进化提供原材料。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但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答案:C3(2011惠州调研)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A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B产生了地理隔离C形成了生殖隔离D改变了基因频率解析: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但地理隔离不是物种形成的标志,生殖隔离才是判断有没有形成新物种的标志;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不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答案:C4果蝇的体色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型BB、Bb为灰身,bb为黑身。若人为地组成一个群体,其中80%为BB的个体

3、,20%为bb的个体,群体随机交配,其子代中Bb的比例是()A25%B32%C50% D64%解析:群体进行自由交配,交配的组合有BBBB、BB(雄性)bb(雌性)、bbbb、bb(雄性)BB(雌性),计算得知,子代个体是BB的概率是64%,Bb的概率是32%,bb的概率是4%。答案:B5据报道,在宁夏两名新生儿和福建一名老年患者身上共发现3株携带NDM1耐药基因的细菌(简称超级细菌)。专家称,抗生素的滥用无疑是使细菌产生耐药性的罪魁祸首,也是超级细菌滋生的温床。下列关于超级细菌的说法错误的是()A细菌耐药性变异的来源属于基因突变B细菌耐药性的形成是抗生素对细菌进行定向选择的结果C菌群中耐药性

4、基因频率增加说明其进化了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解析:细菌为单细胞原核生物,不能发生基因重组,也无染色体变异,只能发生基因突变。变异是不定向的,选择是定向的,药物可使细菌的耐药性基因定向积累,耐药性基因频率增加。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可见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不仅仅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而是一个漫长的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进化历程。答案:D6(2010上海高考)某自花传粉植物种群中,亲代中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则亲代A的基因频率和F1中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A55%和32.5%B55%和42.5%C

5、45%和42.5% D45%和32.5%解析:由题可推知亲代中Aa基因型个体占的比例为130%20%50%,则亲代A的基因频率为AAAa55%;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全部为AA,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中有1/4为AA,所以F1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AA1Aa42.5%。答案:B7生物多样性是共同进化的结果。下列事实不属于共同进化的是()A随着工业的发展,导致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全球气温升高B随着光合生物的出现,大气中有了氧气,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C生活在草原上的斑马和猎豹都能迅速奔跑,是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D4亿年前形成了原始的陆生植物,随后出现了适应陆地生活的动物解析:随着工业的发展

6、,导致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全球气温升高,这属于环境污染,不属于共同进化。其他三个选项都体现了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选择,属于共同进化。答案:A8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如下所示。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若图中X、Y、Z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则Z是隔离B根据达尔文的观点可认为,有利性状的蜥蜴个体世代间不断保存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该岛上蜥蜴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一定发生变化D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和蜥蜴新种共同组成为一个种群解析:隔离导致新物种的产生;自然选择过程中保存有利性状,淘汰不利性状;生物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一定发生变化;蜥蜴原种和蜥蜴新种是两个种,不能共同组成一个种群。答案:D9(

7、2011苏北四市联考)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B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越来越大,但生物没有进化C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必然导致生殖隔离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解析: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表现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能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变大。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生物进化的本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但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并不意味着产生了生殖隔离;隔离是物种形

8、成的条件,但有些生物没有地理隔离也会形成新的物种,如植物多倍体的形成。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但不一定会导致生殖隔离。答案:D10(2011广东高考)最近,可以抵抗多数抗生素的“超级细菌”引人关注,这类细菌含有超强耐药性基因 NDM1,该基因编码金属 内酰胺酶。此菌耐药性产生的原因是(双选)()A定向突变B抗生素滥用C金属 内酰胺酶使许多抗菌药物失活D通过染色体交换从其他细菌获得耐药基因解析: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A错误;抗药性的产生是由于抗生素滥用对耐药基因进行定向选择,且耐药基因所表达的酶能使多种抗生素失活,B、C正确;超级细菌是原核生物,无染色体,D错误。答案:BC二、非选择题1

9、1(2011湖南十二校二次联考)某生物种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0.4和0.3,请回答:(1)该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为_。(2)如果该种群满足四个基本条件,即种群非常大、没有基因突变、没有自然选择、没有迁入迁出,且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则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_;如果该种群的子一代再随机交配,其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_(会、不会)发生改变。(3)假如该生物种群中仅有Aabb和AAbb两个类型个体,并且AabbAAbb11,且该种群中雌雄个体比例为11,个体间可以自由交配,则该种群自由交配产生的子代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比例为_。(4)假定该生物种群是豌豆,

10、则理论上该豌豆种群的子一代中AA、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_、_。解析:(1)一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子的频率。(2)题干条件下符合哈代温伯格定律,子代aa基因型频率为0.50.50.25。(3)Aabb、AAbb产生的配子中Abab31,故自由交配产生的子代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AAbbaabb3/43/41/41/45/8。(4)豌豆是严格自交生物,子代中AA概率为:0.30.41/40.4,Aa概率为:0.41/20.2。答案:(1)0.5(2)0.25不会(3)5/8(4)0.40.2121万年前,科罗拉多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两个种群现在已经发生明

11、显的分化。研究人员指出,经过长期演化可能形成两个物种,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结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可知,a、c分别表示_、_,b的实质变化是_。(2)的存在说明了_。(3)原松鼠种群中黑毛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50%。环境变化后,峡谷北侧山高林密,生活于其中的松鼠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在一年后各增加20%,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减少20%,则一年后a的基因频率为_,基因型为aa的个体的比例为_。解析:松鼠种群由于地理隔离而形成两个种群,在不同的环境选择下进化,产生各种特异性变异,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差异性变化,直至产生生殖隔离成为不同物种。由题意可知,A的基因频率为50

12、%,则原来种群中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5%、50%、25%,可设其分别为25只、50只、25只,则一年后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aa的个体数量分别为30只、60只、20只,其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7.27%、54.55%、18.18%,所以此时a的基因频率为45.45%。答案:(1)地理隔离生殖隔离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2)变异是不定向的(3)45.45%18.18%13桦尺蛾是一种栖息在密林中、白天停歇在树干上的昆虫,一般为浅色,它借助与环境相似的体色躲避鸟类天敌。在工业污染区,黑色桦尺蛾的数量有增多的趋势。为证实两种体色的桦尺蛾因环境不同而数量比例不同,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完成下列

13、探究方案。(1)假设:_。(2)实验步骤选择工业污染区A和_地区B;收集桦尺蛾,并在翅下用有色颜料分别标记黑色蛾和浅色蛾若干;_;一段时间后用诱蛾灯诱捕,记录、统计结果。(3)实验结果:如下表。根据表内数据在下面空白处绘制A、B两地区不同体色蛾回收率的柱形图。桦尺蛾释放数和回收数表地区项目浅色蛾黑色蛾工业污染区A释放数400500回收数52150B释放数500600回收数12048(4)结论:_(5)分析与讨论:人们观察到工业污染导致树皮变黑,从这个角度解释上述实验结果。_。已知桦尺蛾的体色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为了进一步探究桦尺蛾的黑色与浅色的显隐性关系,有人将一对黑色蛾与浅色蛾杂交,F1中黑色蛾与浅色蛾的数量比为11。请利用F1的蛾,在此基础上设计遗传实验完成探究。a实验步骤:_。b结果与分析: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