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规范化诊断与治疗教程教案

上传人:youn****329 文档编号:136741337 上传时间:2020-07-01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1.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律失常规范化诊断与治疗教程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心律失常规范化诊断与治疗教程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心律失常规范化诊断与治疗教程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心律失常规范化诊断与治疗教程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心律失常规范化诊断与治疗教程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律失常规范化诊断与治疗教程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律失常规范化诊断与治疗教程教案(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心 律 失 常 规范化诊断与治疗,河南省心血管病学会委员 河南省高血压研究会理事 河南省健促会心血管专业常务理事 新乡医学院兼职教授 硕士学位研究生导师,贾银明,2,内 容,心律失常概述 心律失常的分类 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3,心律失常概述,4,心律失常概述,心脏的电机械收缩耦联 心动周期(心房、心室收缩与舒张) 联律间期 房室同步性 两个心室的同步性,6,心律失常概述,心律失常是心血管内科极为常见的一种临床表现 良性心律失常虽不致命但依然可引发很多临床问题 恶性心律失常是许多心血管疾病主要致死原因 心衰、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相比孰更重要,7,心律失常的基础研究,心电

2、技术 光电标测技术 三维电解剖标测技术 膜片钳技术 频谱分析技术 信号叠加技术,8,激动传导 异常,窦性心律失常:过速、过缓、不齐、停搏,心律失常分类,激动起源 异常,心律失常,异位心律,被动性:逸搏与逸搏心律(房性、房室交 界性、室性),主动性:,期前收缩(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心动过速(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扑动与颤动(心房、心室),生理性传导障碍:干扰与脱节(包括心脏各个部位),病理性传导阻滞:,窦房阻滞,房内阻滞,房室传导阻滞(一度、二度型 和型、三度),室内阻滞(左、右束支阻滞,左束支分支阻滞),意外传导(超常传导、裂隙现象、维登斯基现象),传导途径异常:预激综合征,9,心律

3、失常的分类,冲动起源异常,10,心律失常的分类,冲动传导异常,11,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12,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极端重要性,尽管各种心律失常非药物治疗方兴未艾,如射频消融技术、起搏技术等。但就我国国情而言,绝大多数心律失常患者还需要使用方便 、价廉 、安全 、有效的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一切心律失常治疗的基石,13,避免心律失常的不安全因素 方能提高药物的安全性,恶性心律失常 左心功能不全 室内传导阻滞 复极时间延长 急性炎症、缺血 电解质失衡 药物剂量增减过快 不适当的联合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14,宏观把握心律失常的治疗,高度重视,从病因上预防心律失常 认真治疗基础心脏病 注重心律失常的症状及

4、血流动力学变化 改善左室功能 预防血栓栓塞,15,心律失常处理程序,心律失常发生的背景有无器质性心脏病 心律失常是否引起血液动力学异常 心律失常本身的恶性程度,16,抗心律失常药物(AAD)分类 (Vaughn-Williams分类法 ),I 类:阻滞钠(离子)通道 II 类:阻滞-肾上腺素能受体 III类:阻滞钾通道 IV类:阻滞钙通道 中药尚未分类,17,I 类药物,IA类:具有对钠(离子)通道中度阻断作用,一般仅在心率较快时引起在心脏组织内传导延长; 奎宁丁,普鲁卡因胺,双异丙吡胺(disopyramide) IB类:对钠通道的阻滞作用小, 但在已除极的组织内引起明显的传导延缓; 利多卡

5、因和美西律 IC类:引起显著的心脏组织内传导延缓 氟卡尼和普罗帕酮,18,Vagus nerves,受体阻滞剂,迷走神经,交感神经,心率减慢 电稳定,林治湖. 医师进修杂志(内科版).2004;27(1):10-2.,1,1,中枢受体阻滞,外周受体阻滞,改善心肌缺血,II类 b受体阻滞作用,交感神经,19,器质性心脏病导致交感激活,引发室颤,Wikstrand J, et al.Eur Heart J. 1992;13(Suppl D):111-20.,心梗、心衰、心肌疾病等应激,中枢神经系统: 迷走神经活性降低 心脏电稳定性下降,室 颤,心脏:交感神经明显激活 心率增加 收缩压增加 心肌收缩

6、力增加 心肌缺血,心脏性猝死,20,III类药物,III类药物:胺碘酮、索他洛尔、多非利特(dofetilide)和依布利特(ibutilide) 抑制一个或多个外向钾离子流,从而使动作电位延长,导致不应期变长。 延长心肌组织的动作电位将能防止或终止折返径路(折返环),21,IV类药物,钙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地尔硫卓,22,负性肌力作用 AAD致心律失常作用 临床试验显示IC类药物增加发生致命的猝发心血管事件的危险,一般发生在冠心病 CAST试验 CASH和MUSTT试验 因此,在有心肌梗死或有持续性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病史的患者是禁忌。 若无器质性心脏病,氟卡尼和普罗帕酮致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7、较低。 心外毒副作用,AAD副作用,23,非传统抗心律失常药物,他丁类药物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 醛固酮拮抗剂 不饱和脂肪酸(鱼油制剂) 黄连素,24,非传统抗心律失常药物,血管紧张素II,心脏重构; 可增加心房压力,导致心房牵张、不应期缩短和心房内传导时间延长; 通过促进心肌纤维增生以及降低胶原酶活性,使心肌顺应性降低; 促进炎症反应; 引起缝隙连接重构,提高心肌Cx43的表达,ACEI/ARB,25,ACEI/ARB,ACEI降低高血压患者房颤的发生; AFFIRM研究显示ACEI/ARB显著降低心功能不全患者房颤的发生; 多个荟萃分析显示:使用ACEI/ARB使新

8、发房颤的危险性下降18%,使心衰患者新发房颤的危险性下降43%。 减少电转复房颤的失败率和转复后房颤的复发率 但近期的GISSI-AF研究却得出相悖的结论,ACEI/ARB治疗房颤的机制有待深入研究,26,中医中药,对中医中药的理论和实践应予承认 中药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更多从整体研究 现代中医药学有望能揭示其作用机制 临床作用的评价应依靠循证医学的研究 常用的抗心律失常中药:步长稳心颗粒,27,我们为什么选择中药治疗心律失常?,抗心律失常西药的毒副作用 抗心律失常西药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抗心律失常中药的多靶点作用 抗心律失常中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28,心律失常抑制实验 (著名的CAST实验) 带给

9、我们的警示作用,29,心律失常的非药物 治 疗,30,介入性治疗,外科治疗,经 导 管 消 融,植入 装置,I C D,心脏起搏器,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律失常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优点:单次费用较低、使用较方便,31,附 图,32,各种早搏:房性,33,各种早搏:交界性,34,各种早搏:室性,35,阵发性心动过速:室上性,36,阵发性心动过速:室性,37,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38,扑动与颤动:心房扑动,39,扑动与颤动:心房颤动,40,扑动与颤动:心室扑动,41,扑动与颤动:心室颤动,42,传导阻滞 :窦房阻滞,43,传导阻滞 :房内阻滞,44,传导阻滞 :房室传导阻滞 I,45,传导阻滞 :

10、房室传导阻滞 II,II型,46,传导阻滞 :房室传导阻滞 II,IIII型,47,传导阻滞 :房室传导阻滞 III,48,传导阻滞 :束支与分支阻滞,右束支阻滞,49,传导阻滞 :束支与分支阻滞,左束支阻滞,50,传导阻滞 :束支与分支阻滞,左前分支阻滞,51,传导阻滞 :束支与分支阻滞,左后分支阻滞,52,题例 1,病例摘要:患者,男性,28岁,因自数脉率发现早搏1天来诊。 患者于1天前无意中自数脉搏发现频发早搏,频率数分钟1次至5-8次/分不等,与活动,饮食无明显关系。无心悸、胸闷、胸痛,日常活动不受限。近来进食和睡眠正常,体重无下降。二便正常。既往体健。 查体:T36.8,P82次分,

11、R20次分,BP11070mmHg。一般状况无明显异常,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巩膜无黄染。心界不大,心律不齐,可闻及早搏,心音有力,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肺部腹部检查未见异常。 实验室检查:ECG如下图所示。,53,题例 1,分析步骤: 1诊断及诊断依据: 初步诊断:心律失常室性早搏。 诊断依据: (1)青年男性。 (2)偶自数脉率发现频发早搏,无明显不适。 (3)既往无殊。 (4)查体可闻及早搏。 (5)辅助检查:心电图示室性早搏。 鉴别诊断:房性早搏伴室内差异性传导:也可以出现宽大畸形QRS波群,但QRS波群前可见提早畸形的P波。,54,题例 1,3进一步检查 (1)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可详细记录

12、早搏发生的多少,发生的规律,治疗效果等。怀疑心肌炎者可行血心肌酶学检查。 (2)心脏超声检查可发现瓣膜病、心肌病和冠心病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4治疗原则 无器质性心脏病基础的过早搏动,大多不需特殊治疗。有症状者宜解除顾虑,由紧张过度情绪激动或运动诱发的过早搏动可试用镇静剂和受体阻滞剂。 频繁发作,症状明显或伴有器质性心脏病者,宜尽快找出早搏发作的病因和诱因,给予相应的病因和诱因治疗,同时正确识别其潜在致命可能,积极治疗病因和对症治疗。,55,题例 2,病例摘要:患者,女性,30岁,因阵发心慌3年,复发1小时来诊。 患者于3年前无诱因间断出现心慌,与活动无关,突然发作,伴轻度胸闷,无胸痛,持续2

13、030min可以自行突然好转,无症状时查心电图正常,每年发作23次,未进一步检查。1小时前患者再次突然发作心慌,性质程度同前,急来就诊。病来进食和睡眠正常,体重无下降,二便正常。既往体健。 查体:T36.8,P160次分,R25次分,BP11070mmHg。一般状况无明显异常,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巩膜无黄染。心界不大,心律齐,心音有力,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肺部腹部检查未见异常。 实验室检查:ECG如下图所示。,56,题例 2,分析步骤: 1诊断及诊断依据: 初步诊断: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诊断依据: (1)青年女性,慢性病程,反复发作。 (2)患者间断出现心悸,呈突发突止,每次约持续数十分钟可

14、自行好转。 (3)既往体健。 (4)查体P160次分,心律齐,心音有力,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 (5)辅助检查心电图示室上性心动过速。 2鉴别诊断 (1)窦性心动过速:心律规则,心率多在100150次分之间,QRS前可见规律P波。 (2)房性心动过速:P波多低小而不清晰,P-P规则,心房率在160280次分之间。 (3)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ECG示连续3次以上快速的宽大畸形QRS波,与P波无关。,57,题例 2,3进一步检查ECG基本可以确诊,必要时可行心脏电生理检查以明确分型并治疗。 4治疗原则 1)刺激迷走神经 2)可选用维拉帕米、地尔硫卓、普罗帕酮、洋地黄等静脉注射(注意:房室正路逆传型AVRT禁用迷走神经刺激,洋地黄,维拉帕米)。 3)经食道快速心房调搏。 4)症状严重者立即电复律治疗。 5)经导管射频消融术。,58,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