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五单元 第6课《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度》文学常识 岳麓版.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739595 上传时间:2020-07-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五单元 第6课《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度》文学常识 岳麓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五单元 第6课《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度》文学常识 岳麓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五单元 第6课《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度》文学常识 岳麓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五单元 第6课《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度》文学常识 岳麓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五单元 第6课《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度》文学常识 岳麓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五单元 第6课《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度》文学常识 岳麓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五单元 第6课《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度》文学常识 岳麓版.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文史常识-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度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度 科举,就是由国家设立科目,用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这种“开科取士”的办法,从隋朝开始,逐渐形成制度,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除。 科举制在我国历史上实行了1300多年,可以写成专著。这里只做一些简要的介绍。 隋:春还秋往 科举制在隋代,仅是萌芽状态。 隋文帝设秀才科,隋炀帝设进士科。唐沈既济描绘当时情况:“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鸟聚云合。”(选举论)隋文帝“罢外选”的实质,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限制士族门阀的权势,用科举制代替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把选官的权力收归中央。所谓“秋往”,指州县贡士,秋季到朝廷应试;“春还

2、”,指考试完毕,春季返回原地。 隋朝虽创立了科举制,并不经常考试,效果尚不显著。 唐:春闱秋卷 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科举制。 唐朝考试的科目,分为常科与制科两类。常科每年举行,科目有几十种,其中主要的是明经、进士两科。制科是皇帝下诏,临时设置的,科目约有百种,较重要的为贤良方正直言极谏、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等科。 常科考生的来源,一是生徒,即京师和州县学馆的学生;二是乡贡,即在家读书,经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合格者(称为“举人”)。州县设宴招待赴京应试的举人,称为“鹿鸣宴”。 生徒、乡贡都到尚书省受试(称为“省试”)。考官初由吏部考功司员外郎担任,开元中改由礼部侍郎担任,所以省试亦称“礼部试”

3、。如临时由其他官员主持考试,称为“权知贡举”。礼部试毕,须送中书门下详覆。录取,谓之及第、摧第、登第、登科。 常科考试的时间是每年二月,故称“春闱”。(闱,是考场的意思)朝廷张榜公布录取名单,谓之“春榜”。唐人诗歌中吟咏科举考试者很多,如:姚合别胡逸:“记得春闱同席试。”齐己送刘蜕秀才赴举:“都人看春榜。”孟郊于贞元十二年(796)进士及第后,作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春风得意”遂成为登进士科的代称。 考试的内容,明经科主要考帖经,进士科主要考诗赋,难易悬殊,朝野都重进士,轻明经,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谚语。参加进士科考试者,称“举进士”。及第后,称“前进士”。新

4、进士很荣耀,当时视为“登龙门”,誉为“一品白衫”。第一名称“状元”、“状头”。新进士有许多活动,如探花宴(设宴于杏花园,以少年俊秀者二人为探花使,折花助兴)、曲江会(设宴于曲江亭子,亦称闻喜宴),题名会(题名于慈恩寺塔)等。 常科(明经、进士等科)考试及第的人,尊称考官为“座主”、“恩门”,对考官自称“门生”,同科及第者互称“同年”。常科及第后,还要经过吏部考试(称为“选试”),合格者才授官。选试的内容是“身、言、书、判”。身,取其“体貌丰伟”。言,取其“言辞辨正”。书,取其“楷法遒美”。判,取其“文理优长”。至于皇亲、公卿子弟,可以不经过常科考试,直接参加吏部考试而得官。唐人称新进士为“白衣

5、公卿”,有人认为,这个称呼的意思是:新进士可以与公卿子弟并试于吏部。(有人认为,指新进士将来可以位至公卿。) 制科是用来网罗非常人才的。白衣(白身、布衣)、公卿子弟、常科及第、已有官职,都可应试,合格者即授官。云溪友议琅琊忤说:“贵族竞应制科,用为男子荣进,莫若兹乎。” 伴随着科举制度,出现了行卷和纳省卷的风气。 卷,就是应试的士人,将自己的文学创作(诗、赋、传奇等),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唐国史补叙进士科举:“群居而赋,谓之私试。造请权要,谓.之关节。激扬声价,谓之还往。退而肄业,谓之过夏。执业而出,谓之夏课。”(唐遮言.述进士下篇注:“亦谓之秋卷。”)南部新书乙卷:“长安举子,自六月已后,落

6、第者不出京,谓之过夏。多借静坊庙院及闲.宅居住,作新文章,谓之夏课。亦有十人五人醵率酒馔,请题目于知己朝达,谓之私试。七月后,投献新课,”李肇、钱易所说的“夏课”、“新课”,就是行卷和纳省卷的卷。由于是七月后“投献”,故称“秋卷”。如张籍赠贾岛有“秋卷装成寄与谁”的句子。 唐代科举考试不完全依据试卷的成绩,还要有知名人士向考官推荐(所谓关节、还往)。行卷就是将秋卷投送当时名人,求得他们的赏识,为之吹嘘,以增加及第的希望。金华子杂编卷下:“朱庆余之赴举也,张水部为其发卷于司文,遂登第也。”即是一例。文献通考.选举考二引江陵项氏曰:“天下之士,什什伍伍,戴破帽,骑蹇驴,未到门百步,辄下马奉币刺再拜

7、以谒于典客者,投其所为之文,名之曰求知己。”生动地描绘出唐代行卷的情况。(“求知己”亦称“采名誉”。) 纳省卷,是在考试之前,按规定向礼部交纳秋卷,叫做“观素学”,俾知其所长。元结文编序:“天宝十二年,漫史以进士获荐,名在礼部,会有司考校旧文,作文编纳于有司。”皮日休文数序:“咸通丙戌中,日休射策不上第,退归州东别墅,编次其文,将贡于有司,发筐丛萃,繁如薮泽,因名其书曰文薮焉。”可见,文编、文薮原是元结、皮日休向礼部交纳的秋卷。 唐代进士科,主要以文词优劣来决定录取与否。行卷和纳省卷者,主要是应进士科考试的人。这种社会风气,对唐代文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宋:春秋两试 宋代比隋、唐更加重视

8、科举,进行改革。 宋朝科举虽仍分常科、制科两类,但情况与唐朝有所不同。常科的科目,比唐减少,进士科最受重视,进士科以外的科目,统称诸科。宋神宗时,罢诸科。哲宗时,将进士科分为经义、诗赋两科。所谓经义,指经书义理,改革了唐代明经科偏重记忆的考试方法。 宋代常科考试分为州府试(相当于唐代的解试)、礼部试(相当于唐代的省试)、殿试三级。宋太祖为了直接控制科举,实行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这样,录取的人便成了“天子门生”。(不准对考官称师门,自称门生,以防止形成宗派。)殿试后,皇帝赐钱在琼林苑设宴,称为“琼林宴”。 宋太宗时,殿试分五等三甲放榜:一甲(一、二等)称“及第”,二甲(三等)称“出身”,三甲(

9、四、五等)称“同出身”。按照等第,立即授官,取消了唐代吏部“选试”一关。 北宋时,殿试第一名称“榜首”,第二、三名称“榜眼”,统称“状元”。南宋后,殿试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考试的年限,宋初不固定,英宗时规定每三年举行一次。州府试的时间,一般在八月,称为“秋闱”。(方夔洪平斋有官舍见月三首,与程、杨二公又各次韵,中秋日休,诸友用韵为戏,奔逸绝尘之作,未能拟其万一也第三首:“忆昔战秋闱。”)礼部试的时间,一般在次年二月,仍称春闱。(殿试的时间,一般在四月。)合称春秋两试。 宋代制科考试,称为“大科”,科目不多,废置无常。宋高宗以后设博学鸿词科。 常科、制科都算是

10、正科。宋太祖时,对于连续考十五场不中的,用“特恩”办法,赐予出身。此后,屡试不中者,别立名册,经特许附试,谓之“特奏名”。凡特奏名者,一般皆能录取,故称恩科、恩榜。 为了防止舞弊,宋朝采用弥封、誊录的办法。弥封法是:试卷写姓名处,由弥封官反转折叠,用纸钉固,糊名弥封,录取后始拆封检视姓名。誊录法是:试卷由誊录所用朱笔誊写,以誊本送考官评阅。由于宋朝采用弥封、誊录,行卷、纳省卷已无必要,真宗时明令停止。 综观宋代科举,考试的手续简化(取消选试),录取的标准放宽(文章合格,不论门第),录取的名额增加(宋太宗在位21年,通过科举而得官的近一万人),广泛地吸收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参加政权。 元:右榜左榜契

11、丹族建立的辽朝,科举专为汉人而设。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女真人与汉人分别考试,前者录取人数较多,入仕较易。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把当时四个等级的人,分为两组考试。蒙古人、色目人(包括哈喇鲁、钦察、唐兀、阿速、秃八、康里、畏吾儿、回回、乃蛮、阿儿浑、撒耳柯思、斡罗思、汪古、甘木里、怯失迷儿等)为一组,汉人(北方的乣汉,包括契丹、女真、高丽等族)、南人(南宋的江南人民)为另一组。前一组考试内容较易,录取标准较宽,授予官职较高;后一组相反。前一组为右榜,后一组为左榜(蒙古以右为上)。如蒙古人、色目人自愿参加汉人、南人的考试,录取后官加一等。 辽、金科举考试分乡试、府试、省试、殿试四级。元朝分乡试(行省考试)

12、、会试(礼部考试)、御试(殿试)三级。考试的内容,重经义,轻诗赋。元仁宗规定,经义在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中出题,答题以朱熹四书集注为标准。从此,朱熹的唯心主义哲学与科举结合在一起。 明、清:春榜秋榜 明、清两朝是科举制度由极盛走向衰亡的时期。 先说一说童生试。凡“入学”以前,无论年龄大小,皆称童生,亦称儒童、文童。童生为了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入学考试,叫做童生试,简称童试,亦称小考、小试。童生试包括县试、府(或直隶州、厅)试、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称为生员,亦称库生、簧门秀士、博士弟子员,俗称秀才、相公。县试、府试、院试第一名,称为案首。 清代生员还要参加两种考试:(一)岁

13、考(岁试)各省学官巡回所属各州县,举行考试,考查生员平时的学业。(二)科考(科试)乡试之前,各省学官巡回所属各州县,举行考试,意在选送优等的生员参加乡试,称为科举生员。 生员中有三种名目: 由官方供给膳食的生员,称为廪膳生员,简称廪生。有一定的名额。岁试、科试成绩优秀的生员,补充为廪生,称为补廪。 在定额生员之外,增加录取的生员,称为增广生员,简称增生。地位次于廪生。 于增生之外,再增加名额录取的生员,称为附学生员,简称附生。后来,凡初人学的生员,都称附生,经过岁、科两试,成绩优秀者,递补为增生、廪生。 此外,还有贡生、监生名目: (一)贡生,意思是把人才贡献给皇帝。明代贡生有四种名目,清代贡

14、生有六种名目,立表对照如下。 明、清每年从府、州、县挑选“食廪年深”(十年以上)的廪生充贡,称岁贡。岁贡大都挨次升贡,故有“挨贡”之称。 明代于岁贡之外,考选学行兼优的生员充贡,称选贡。清代的拔贡、优贡由此而来:每三年在生员中选拔一次,叫优贡;每六年(后改十二年)在生员中选拔一次,叫拔贡。 明、清遇皇室庆典,根据府、州、县的岁贡常额,特许加贡一次,称恩贡。 清代在乡试正取名额之外,还有备取的,称为副榜,亦可作为贡生,称副贡。 生员通过捐纳,取得贡生的,明代称纳贡,清代称例贡。 在清代,岁贡、恩贡、拔贡、优贡、副贡五种贡生总称“五贡”,都算正途出身。例贡不算正途,所以在五贡之外。生员取得任何一种

15、贡生资格后,即脱离其本府、州、县学宫,经过“录科”录取,才能参加乡试。 (二)监生,指在国子监肄业者。因来源不同,有举监、贡监、生监、恩监、荫监、优监等名目。后来,仅存虚名,不被重视。一般所称监生,多指通过捐纳而取得的,称为例监,也称民生。未“入学”者,欲参加乡试,必先报捐监生,作为出身,并不一定在国子监学习。红楼梦第118回,贾政函嘱贾宝玉、贾兰应乡试,李婶娘问:“他们爷儿两个又没进过学,怎么能下场呢?”王夫人答:“他爷爷做粮道的起身时,给他们爷儿两个援了例监了。” 下面介绍一下明、清的乡试、会试、殿试情况。乡试在首都和各省省会举行,每三年(子、卯、午、酉年)一次,称为正科。国家有庆典时,于正科之外,加试一次,称为恩科。如恩、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