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教学论文 感受音乐的美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谈音乐教育中审美价值观的认识与实践.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738793 上传时间:2020-07-0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音乐教学论文 感受音乐的美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谈音乐教育中审美价值观的认识与实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初中音乐教学论文 感受音乐的美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谈音乐教育中审美价值观的认识与实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初中音乐教学论文 感受音乐的美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谈音乐教育中审美价值观的认识与实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音乐教学论文 感受音乐的美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谈音乐教育中审美价值观的认识与实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音乐教学论文 感受音乐的美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谈音乐教育中审美价值观的认识与实践.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感受音乐的美,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谈音乐教育中审美价值观的认识与实践【摘要】:审美是音乐教育的价值观。遵循美育规律,坚持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欣赏与活动相结合、语言描述与想象相结合、知识技能与发挥表现相结合,使学生感受音乐的形态美、动作美、内涵美、创造美。【关键词】:音乐教育 审美价值观【正文】:音乐是美好的,音乐是圣洁的,它表达人间的情感,净化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使人们理解美,向往美,拥抱美。美丽无处不在,音乐无处不在。展示音乐自身的美,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发现音乐美,体验音乐美,是体现和实践审美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和方法。新的音乐课程改革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

2、的审美能力。通过审美心理来陶冶心灵、塑造人格,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这就是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音乐各要素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产生情绪的反映和情感的激荡,使音乐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一、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感受音乐的形态美音乐与美术都是情感艺术,都是美育的组成部分。音乐是声音艺术、时间艺术,是从听觉上去感受美。美术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是从视觉上去获得美。音乐与美术的有机结合,就是从听觉与视觉两个感官、两个侧面去感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产生“1+12”的整体效果。有人说音乐也是一幅画,是用音乐作色彩、旋律作线条描绘出的用听觉去观察的心灵之画。你看音

3、乐中的do、re、mi、fa、so、la、ti与美术中的赤、橙、黄、绿、青、蓝、紫是多么奇妙的组合!音乐的本质是听,听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理解的过程、加强记忆与锻炼思维的过程。音乐是听者从听到的音响效果中体会旋律和情感的。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认知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由于受生活、环境、知识、经历的限制,不可能对音乐所表现出来的事物和意境都有深刻的理解,单靠听难免会产生厌倦感,也就不能全身心的投入,无法深切感受音乐的美。因此,把听觉与视觉结合起来,就是把有形的色彩融入到无形的声音中去,让音乐呈现出色彩鲜艳的画面来,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音乐所表达的形态美。因此,我们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

4、好教材中的插图,这些插图往往直接点明了歌曲的风格、寓意背景、提示主题。例如:人教版九年级第一单元月亮颂一课中的插图就一目了然地展现了歌曲的主题背景和音乐风格。我在教学生唱歌之前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这样就直接帮助他们感知和理解了歌曲的音乐风格,对乐曲的表达就更准确,真是既开阔视野又加强记忆更启迪思维。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发挥其独特的教学优势。多媒体课件、幻灯片、录像、CD、VCD等,信息量大、交互性强、快捷简洁、直观形象,他们通过图像、文字、音响特别是声音与画面的同步处理,展示音乐表现的意境,使悦耳动听的旋律与变幻的画面结合起来。在学习人教版九年级第二单元说唱天地这一课时,我先播放了视频小曲

5、好唱口难开,让学生明白说唱艺术在旧社会是乞讨谋生的一种方式。而当今社会说唱艺术又是怎样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和学生一起观看了现代评弹蝶恋花答李淑一、苏州今日好景象,学生马上明白了唱词可以根据现实情况不断改变而改变。如今的说唱艺术已成为人们赞颂美好生活、抒发内心情感的必备手段之一。这样,借助影视媒体的功能学生很快丰富了教学内容。这样的课不仅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其注意力,更提高了他们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二、欣赏与活动相结合,感受音乐的动作美音乐具有运动特性。音乐教育家柯伦达认为:“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的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们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思维能力,进而获得体验和表

6、现音乐的能力。”在新的课程标准设定的领域中,把传统的唱歌、游唱、器乐、识谱与视唱等整合在“表现”里,而最具“表现”特征的舞蹈,正是渗透活动来展示和表现音乐美的有效手段。舞蹈与音乐,本就是一对孪生姐妹。音乐的一些显著特征如速度、节奏、力度等本身就具有活跃的动作性,音乐特征的发展变化(如力度变化、节奏变化)和不同的风格(如进行曲、摇篮曲)光靠欣赏或者讲解,并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无法在记忆中烙下烙印。只有通过身体的律动,比如摇摆、跳跃乃至肢体的伸屈、舞蹈动作等才能作出反应,才能事半功倍。在音乐教学中,我经常把音乐与舞蹈、戏剧、律动结合起来,把这些多样的方法统一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上。如:我在教

7、完阳关三叠这首歌曲后,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这首歌曲进行创编。为了完成改编的任务,各组都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纷纷根据歌曲的主题、内容、情感特色来编排舞蹈动作、创作旁白、制作道具、设计人物造型等。在各组的“汇报演出”中,每位学生尽管在其中担任了不同的角色,获得了不同经验,但都能自己去感受、去理解、去想象,最大程度地接受艺术的熏陶。又如,在欣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时,我让孩子们跟着音乐做动作,有些学生很自然地雄赳赳气昂昂地踏起正步,有的则挥起了大刀长枪,更有同学扮演起英雄英勇牺牲的场面这样一来,学生不仅体会了军歌的气势磅礴还对军人崇高的形象有了更深的理解。古人说得好:“情有所感,心有所动”。当欣赏

8、与活动得到完美的结合,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有声有色、情景交融,音乐的动作美就得到了最佳的体现。三、语言描绘与想象相结合,感受音乐的内涵美音乐最主要的审美特征是情感体验,其心理过程是感知想象体验理解。感受与鉴赏是一种感知。当我们深情地唱起我爱你,中国,眼前就呈现出了巍峨的青松、无边的森林、南海的渔火、北国的飞雪思维涌动起无限的遐想,沉浸于美丽丰富的意境中,使我们由衷地赞叹祖国的广袤无垠、深邃内敛及永不屈服的坚强意志和精神风韵。但想象不是幻觉,它是以感知作为基础的思维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想象离不开教师的语言描绘。记得有一次,学生在欣赏蜻蜓点水时把可爱美丽的蜻蜓想象成勤劳的小蜜蜂,有的更想象成了苍蝇

9、,这显然与音乐内容不符。于是我让大家来说一说蜻蜓与蜜蜂和苍蝇有什么不同,然后再结合音乐分析出音乐所描写的是什么。显然,教师的语言描绘帮助了学生更准确地欣赏了音乐。尽管音乐有不可指向性的特征,学生的领悟也各不相同,但是师生之间这种知识、心理、情感互相交流相互传递,是任何媒体都无法替代的。还有一次,看了铃儿响叮当的插图,学生大多这样说:冬天,地上一片雪,小朋友坐在马车上奔跑。其实,重要的是注意马脖子上的挂铃是怎样一个响法?狂奔时、缓步时怎样响?乘车的小朋友心情会怎样变化?这样才能将形象感知和情绪体验围绕音乐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围绕教材的教学目的通过语言描绘引发学生思考,鼓励他们用语言展示想

10、象。语言描述时要求不重复,你也想,我也想,你这样想,我那样想,逐步把学生带入奇妙的音乐世界。音乐教育毕竟不是语言文字课,因此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艺术就显得格外重要。首先,要有鲜明的文学色彩,普通话标准流利,字正腔圆,如同音乐一样有旋律、有节奏、有力度、有速度,抑扬顿挫、感情充沛、变化有致、松紧有度;其次,能准确精练地表达作品的创作意境,诠释其思想感情,生动形象引人入胜,让音乐形象鲜活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进入到音乐的神奇瑰丽之中从而受到艺术的熏陶。所以优美的语言表达是一种艺术美的享受和启迪,这种语言美与音乐美的和谐统一,才是音乐内涵美的魅力所在。四、知识技能与表现发挥相结合,感受音乐的创造美现

11、代音乐教育的目的已经从单纯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转向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特点的全面素质发展,因此,尽量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喜好、特长,自我发挥、自由地想象、自由地表现、自主地创造,这是我们所期盼的音乐教学。架设与提供让学生展示表现的平台是音乐教学得法的重要标志。比如,在感受动物狂欢节的音乐形象时,学生欣赏了一段低沉、缓慢的乐曲,他们听后,会认为是笨重的大象、顽皮的狗熊、懒洋洋的肥猪及慢吞吞的乌龟等。学生们争先发言,各抒己见、相互补充,使得音乐形象更清晰、更准确、更生动、也更丰满;比如在欣赏人教版第七册第二单元祝福祖国、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时,我先让学生交流音乐所表现的

12、意境,然后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来描绘祝福祖国的画卷。结果,许多学生运用了丰富的线条、鲜艳的色彩、精致的图案来表示他们的祝福,展现他们的才能,真是美的享受!比如在欣赏百鸟朝风的乐曲内容时,我鼓励学生们扮作小鸟,他们举手投足、低头弯腰、左右摇摆、仰头鸣叫,越是令人捧腹就越体现学生的全身心投入,让我坚信他们是舞蹈艺术上最闪耀的新星;再比如体会樱花的情绪特色时,我和我的学生们通过改变节拍、节奏、速度、强弱关系进行二度创作,将4/4拍舒缓优美的旋律起伏改编成3/4拍XX X X具有舞蹈律动性的旋律,并让孩子们跟着新版的樱花舞曲跳起了日本舞,这时,学生都由衷地称赞自己毫不逊色于贝多芬,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

13、自信心。我们教师应成为学生音乐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和引路人,细心营造一个“敢想、敢说、敢干”的氛围,帮他们排忧解难,鼓励他们异想天开。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心灵观察世界,“一千个人头脑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很正常的艺术效果,绝不能横加指责,讽刺挖苦,因为你熄灭的很可能是一个未来天才音乐家的灵光。当音乐的知识技能成为自我表现的基础,当学生的思维进入自由发挥的王国,其闪现的正是音乐创造美的光芒。音乐与心灵融为一体,学习与创造融为一体,这是音乐教学的最大成功。音乐是艺术,艺术教育最本质、最独特的就是审美。音乐,只有在以“育人”为前提的教育下,才能由“美”向“善”达“真”。在音乐教育中,努力引导学生真正地感受音乐的形态美、动作美、内涵美、创造美,提高他们鉴赏音乐的能力,形成审美情操,完善人格发展,那么音乐教育一定能丰富多彩,日臻完美,音乐教师们也就无愧于创新时代赋予的高尚使命!我们的音乐课堂也定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