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鸿门宴课课练 大纲人教版第二册.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736686 上传时间:2020-07-0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鸿门宴课课练 大纲人教版第二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 鸿门宴课课练 大纲人教版第二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 鸿门宴课课练 大纲人教版第二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 鸿门宴课课练 大纲人教版第二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 鸿门宴课课练 大纲人教版第二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鸿门宴课课练 大纲人教版第二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鸿门宴课课练 大纲人教版第二册.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训练十八鸿门宴课前预习 无师自通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美姬( ) 飨士卒( ) 鲰生( )卮酒( ) 有郤( ) 瞋目( )玉玦( ) 目眦( ) 彘肩( )参乘( ) 刀俎( ) 不胜杯杓( )答案:j xing zu zh x chn ju z zh shng z shng2.对下列句子中通假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B.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卒:通“猝”,仓促。C.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内:通“纳”,接纳。D.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坐:通“座”,座位。答案:B解析:B项无通假字,“士卒”指士兵。3.根据提示,写出这篇课文的情节

2、。序幕:曹无伤告密。开端:_发展:_高潮:_结局:_尾声:_答案:开端:范增献计。发展:项伯夜访、刘项约婚、刘邦谢罪。高潮:范增举玉、项庄舞剑、项伯翼蔽、樊哙闯账。结局:刘邦脱逃、张良留谢。尾声:刘邦诛曹无伤。4.填空。司马迁,_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他完成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_通史,鲁迅赞誉“_”。答案:西汉 纪传体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课堂巩固 一点即通1.选出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答案:D解析:D项两个“谢“,都作动词,是“致歉”的意思。A项前一个“言”是动词“说”,后一个“言”是名词“话”。B项前一个“去”是名词“相距”,后一个“去”是动词“离去”。

3、C项前一个“立”是动词“站着”,后一个“立”是“立即”,时间副词。2.刘邦在听到项羽将要进攻他时,两次惊呼“为之奈何”,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惊惶失措,缺少胆识,只好向谋士求救。B.内心恐惧,但善于向谋士求教。C.内心慌乱,后悔自己听从“鲰生”的劝说。D.紧张惊慌,但关键时刻却善纳良策。答案:A解析:A项“失措”有误,“缺少胆识”不准确。3.本文两次用“当是时”为起句,插叙当时“秋毫不敢有所近”的背景。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两次交代的侧重点不一样,前者意在强调双方兵力悬殊,后者意在点明两军距离。B.两次交代的内容基本相同,都是强调双方实力的悬殊。C.两次交代的内容一样,既强调双

4、方兵力的悬殊,又交代双方的距离。D.两次交代的内容不一样,前者意在点明双方驻扎地点,后者意在交代两地的距离。答案:A解析:理解时应联系上下文,弄清相关背景。4.阅读课文,填写下表。阵别角色人物刘邦 主帅 谋师武士告密者项羽主帅谋师武士告密者答案:沛公 张良 樊哙 曹无伤 项王 范增 项庄 项伯5.刘邦见项羽时说的那段话中,说双方关系的是:_;表示不居功的是;_掩饰自己政治意图的是:_。刘邦这样说的目的是:_。答案:“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讨好项羽,平息项羽的愤怒。6.(2006高考安徽卷,20)

5、请从下列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中任选一组,说明你更喜欢其中哪一位,并陈述理由。第1组:孔子与庄子 第2组:项羽与刘邦第3组:李白与杜甫 第4组:林黛玉与薛宝钗要求:对所选组中两个人物或形象进行比较。不出现常识性错误。字数在5070字之间。答案:我更喜欢刘邦,因为项羽骄傲自大,刚愎自用,盲目轻敌又沽名钓誉,他有严重的性格缺陷。而刘邦是一个能屈能伸、机灵狡诈的形象。他对形势有清醒的认识,善于韬光养晦,懂得“小不忍则乱大谋”的道理。在强大的对手面前善于伪装自己,麻痹敌人。他善于用人,从善如流,机智果敢,能相机而动。这些预示了他将来的胜利。课后检测 触类旁通一、基础部分1.下列加点字词的音、义全部正确的一

6、组是( )A.亡去不义,不可不语(y相告)旦日飨(xing犒劳)士卒,为(wi给,替,介词)击破沛公军赐之彘(zh猪的前腿)肩度(du估计)我至军中,公乃入B.料大王士卒足以当(dng抵敌,抵当)项王乎刑人如恐不胜(shng)尽籍(j登记名册)吏民籍(j项羽自称)何以至此C.沛公旦日从百余骑(j一人一马)来见项王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q骑马)楚左尹(yn旧时官名)项伯者,项羽季父(伯父)也D.沛公不胜杯杓(sho酒器)人方为刀俎(z砧板),我为鱼肉,何辞为军中无以为乐(l娱乐)拔剑切而啖(dn吃)之答案:D解析:A项“为”应读“wi”;B项“当”应读“dng”;C项“季父”应解释为“叔父”。

7、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幸:宠幸。B.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料:料想。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谢:感谢。D.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置:置办。答案:A解析:B项“料”,估计。C项“谢”,谢罪。D项“置”,丢弃。3.下列加点的“为”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答案:A解析:A.两个“为”都是介词,“替”“帮”。B.前一个“为”是动词“认为”;后一个“为”是介词“被”。C.前一个“为”是动词“作”;后一个“为”是动词,“办,解决”。D.前一个“为”是动词,“干”“做”;后一个“为”是句尾语助词。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

8、一项是( )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C.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D.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答案:D解析:A项“非常”,古,意外的变故;今,程度副词。B项“河北”,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C项“细说”,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说明。5.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的“翼”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B.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C.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D.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答案:C解析:C项名词作状语。A、B、D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6.下列各句都是省略句,其省略成分不同的一项是( )A.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 )

9、俱去B.封闭宫室,还军( )霸上C.唉!竖子不足与( )谋D.旦日飨士卒,为( )击破沛公军答案:B解析:B项介词省略。A、C、D三项均为介词宾语省略。二、本课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8题。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7.下面座位排列,符合上文内容的一项是( )A.a项伯 b项羽 c沛公 ed张良 f范增B.ab张良 c范增 d项伯 e项羽 f沛公C.a项羽 b项伯 c沛公 ed张良 f范增D.ab张良 c范增 d项羽 e项伯 f沛公8.对鸿门宴这样排座位,下列分析正确的几项是 ( )A.可看

10、出项羽自高自大,不讲外交礼节。B.可看出项羽对刘邦的尊重。C.可看出双方力量的悬殊。D.可看出“项王为人不忍。7.答案:C解析: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则长者东向,幼者西向。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8.答案:AC解析:从座位可以看出双方力量的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910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

11、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义。(1)此迫矣!臣请入(2)披帷西向立(3)与之同命10.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樊哙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9.答案:(1)谦词,相当于“请允

12、许我”“请让我”。(2)揭开帷幕。(3)同生共死。10.参考答案:樊哙是一个武士,他勇力过人,勇敢豪放,是沛公的参乘。解析:本题需要通过对樊哙言行的分析来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三、拓展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其后,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汉王患之,请割荥阳以西以和。项王不听。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

13、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王果意不信钟离昧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即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急欲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有改动)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 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增之去,当于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