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生外温脊椎动物门-9-1-两栖纲爬行纲ppt课件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136730582 上传时间:2020-07-01 格式:PPT 页数:138 大小:6.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陆生外温脊椎动物门-9-1-两栖纲爬行纲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38页
陆生外温脊椎动物门-9-1-两栖纲爬行纲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38页
陆生外温脊椎动物门-9-1-两栖纲爬行纲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38页
陆生外温脊椎动物门-9-1-两栖纲爬行纲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38页
陆生外温脊椎动物门-9-1-两栖纲爬行纲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陆生外温脊椎动物门-9-1-两栖纲爬行纲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陆生外温脊椎动物门-9-1-两栖纲爬行纲ppt课件(1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动物生物学,主讲人:徐志玲 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2010.11.23,第八节 陆生外温脊椎动物 两栖纲(Amphibia) 爬行纲(Reptilia),本章聚焦,一、两栖纲、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二、两栖纲、爬行纲的分类,两栖纲,学习要求,重点掌握: 1、掌握水陆环境的主要差异以及动物由水生向陆生生活过渡所面临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2、掌握两栖纲动物的主要特征;尤其要掌握两栖纲动物 作为由水生向陆生生活过渡的类群具有那些特征。 3、掌握两栖纲动物适应水生生活的特点和其对陆生生活适应的初步适应性特征及其对陆生生活适应的不完善性。 4、五趾形附肢的结构及其出现在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了解: 1、了

2、解两栖类的起源与演化 2、了解两栖纲动物的分类方法和主要类群, 3、了解常见的种类和代表性种类的特点和生物学特点。,Overview,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进化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类群,处于从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中间地位。由硬骨鱼类中的古总鳍鱼类在泥盆纪晚期演化而来,属于四足类中的低等类群。初步完成了由水栖向陆栖的转变,各大系统基本具备了陆生脊椎动物的结构模式,但仍不能脱离水环境而生活。包括无足目、有尾目和无尾目3大类。,学习内容,两栖纲的起源和演化 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 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两栖纲的分类 两栖类与人类的关系,一、两栖纲的起源和演化,(一)起源,古总鳍鱼类,古两栖类(坚头类、迷齿类),鱼头螈,

3、骨鳞鱼,肺鱼、总鳍鱼和有尾两栖类前肢骨的比较,鱼头螈骨骼和外形复员图,证据表明: 1两栖类起源于古总鳍鱼类的古鳞鱼; 2古两栖类(统称坚头类)的鱼头螈是两栖类的原始祖先。,古总鳍鱼类的骨鳞鱼与古两栖类(坚头类)的鱼头螈具有惊人的相似。 1两者头骨的排列方式和数目相似;(头部膜骨)并具前鳃盖骨的残余; 2体表被小鳞片; 3具鱼形的尾鳍(带鳍条的尾); 4脊椎结构相似;附肢骨的结构相似; 5牙齿都(具有)迷齿型。,古两栖类的鱼头螈与两栖类相似的特征: 1四肢五指(趾)型; 2头骨具2个枕骨髁; 3具耳裂(为头骨后方膜质骨凹裂,供以支持陆生脊椎动物的鼓膜); 4肩带不连头骨,腰带与一极脊椎骨相连。(

4、说明头部能活动)鱼类(硬)肩带与头骨直接相连,头部不能活动。,(二)演化,古生代泥盆纪晚期,滑体两栖类,二、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一)水、陆环境的比较 1、陆地空气氧含量大(解决办法:用肺呼吸) 水中的氧为溶解氧,每升水含氧3-9ml,空气中的氧为游离氧,每升空气含氧210ml。 2、水密度大(解决办法:五趾型附肢) 水的密度比空气大1000倍,粘性比空气大100倍,对物体运动有阻力,亦有浮力。 3、水的比热大(解决办法:恒温) 水的比热比空气的比热大,水温变化较小,范围一般不超过20-30摄氏度。而空气温度变化剧烈。 4、陆地干燥,水分易蒸发。(解决办法:减少水分蒸发) 5、陆地环境复杂。(

5、解决办法:更高级的神经、感官系统) 6、繁殖以水为媒介,但陆地没有水。(解决办法:水中受精或体内受精),(二)两栖类对陆生的适应 1、体形改变:具有明显的头、颈、躯干、尾(有的无明显颈部),蚓螈型、鲵螈型、蛙蟾型。 2、骨骼多为硬骨:脊椎骨有分化-颈椎、躯干椎、荐椎、尾椎。脊索消失。有的种类具肋骨。大多具五指型附肢,且与脊柱形成连接,与利于承受体重。五指型附肢是多支点杠杆,使附肢不仅可依躯体运动,而且附肢各部可作相对应转动,有利于沿地面爬行。 3、表皮开始发生角质化:有1-2层细胞轻微角质化;没有很好的解决防止水分蒸发问题。皮肤多腺体,有些是毒腺。色素细胞会改变体色 4、呼吸器官:鳃、肺、皮肤

6、及口腔内壁。幼体有外鳃。 5、心脏三腔:两心房一心室,不完全双循环。 6、排泄系统为中肾,主要含氮废物为尿素。 7、两个大脑半球完全分开,脑神经10对。听觉器官生成中耳。 8、生殖:卵生,极少数卵胎生。,(三)两栖类对陆生生活的不完善性 1肺呼吸不完善(肺仅薄中、状结构),还有赖皮肤和鳃的辅助呼吸;其皮肤呼吸只能在潮湿环境下进行:吸收溶于水中的O2。 2皮肤裸露,水分易被蒸发(故离不开潮湿环境)。皮肤的通透性使两栖动物不能生活于盐分很高的环境中(特别是卵与幼体),因此海水中、海岛上无两栖类。 3变温,体温受环境温度的制约(有冬眠习性) 4体外受精,胚胎无羊膜,水中发育。幼体在水中发育,完成变态

7、后才能登陆。,三、两栖纲的主要特征,(一)外形,蚓螈型:原始特化类群,穴居,四肢完全退化,似蠕虫 鲵螈型:水栖,似鱼,四肢趋退化,均衡,体延长,尾发达 蛙蟾型:陆栖种类,似蛙,适于跳跃,典型形状。 前肢:四指,短小,有蹼; 后肢:五趾,粗大,有蹼。,(一)外形,蚓螈型:原始特化类群,穴居,四肢完全退化,似蠕虫 鲵螈型:水栖,似鱼,四肢趋退化,均衡,体延长,尾发达 蛙蟾型:陆栖种类,似蛙,适于跳跃,典型形状。 前肢:四指,短小,有蹼; 后肢:五趾,粗大,有蹼。,头,鼓膜,眼睛,外鼻孔,口,瞬膜,眼睑,头 躯干 尾 四肢,雌雄区分,美国青蛙(Rana grylio),又名沼泽绿牛蛙、猪蛙或猪呜蛙,

8、是美国西南部的一种青蛙,分布在南卡罗莱纳州至得克萨斯州。,(1)1-2年龄的美国青蛙。公蛙体重在300克以上,雌蛙体重在350克以上,雌蛙腹部膨大,公蛙婚垫明显。 (2)雄雌蛙的区别。雄蛙鼓膜大,咽喉部位肤色呈黄色,有声囊。雌蛙鼓膜小,咽喉部位有黑色斑点,无声囊。,(二)皮肤,两栖类皮肤特点: 1)表皮有轻微的角质化,开始有退皮现象。 2)皮肤裸露无外骨骼,富于多细胞腺体。 3)真皮加厚(陆栖脊椎动物的特点) 4)蛙的皮肤并非全部固着在肌肉上,只有部分固着区域,其间的空隙为皮下淋巴间隙,因此蛙的皮肤易于剥落。,(1)表皮层:复层扁平上皮细胞。 1)角质层:表面12层活细胞,轻度角质化,减少水蒸

9、发 2)生长层:不断向外分生新细胞,补充脱落的角质层细胞;(2)真皮:结缔组织。 1)疏松层:上面,N末梢,多细胞构成的腺体,毛细血管,色素细胞 。 2)致密层:致密结缔组织(平滑肌纤维,弹性纤维等)。 (3)皮肤衍生物 1)皮肤腺:表皮下陷埋入真皮。 粘液腺:粘液经输出管到体表,防止干燥利于呼吸, 防水进入,调节体温; 毒 腺:由黏液腺特化来,蟾蜍发达(疣粒蟾酥) 2)色素细胞:位于真皮内,从下向上依次是: 黑色素细胞,虹色细胞,黄色素细胞,皮肤功能: 1保护:保护体表(机械屏障);具保护色(色素细胞)。 2呼吸:肺/皮呼吸,呼吸之比为2/3。冬眠时几乎全靠皮肤呼吸。 3排泄:吸收水中O2,

10、排出CO2。 4分泌:主要是分泌粘液,以湿润皮肤。,22,头骨 脊椎 胸骨 带骨 肢骨,中轴骨骼,附肢骨骼,(三)骨骼系统,两栖类骨骼的特点,1内骨骼多为硬骨,也有不少软骨;脑颅骨化不全,大部分呈软骨囊状,脑腔小。,2、头骨 适于跳跃生活 1)头骨脱离了肩带的束缚;骨块少、轻;一对枕骨髁与颈椎相关节;与减轻体重营跳跃生活相适应。,枕骨髁:脑颅与颈椎相接的关节面,2)舌颌骨转化为听小骨(耳柱骨) 3)眼眶周围膜性骨消失; 4)颌弓与脑颅为自接式; 双接式:经上颌骨和鳃弓与脑颅连接(原始软骨鱼) 舌接式:经舌颌软骨与脑颅连接(多数鱼类); 自接式:经上颌直接与脑颅连接。,3、脊椎分为颈椎、躯干椎、

11、荐椎和尾椎 颈椎和荐椎 陆栖脊椎动物特有,双凹型椎体:椎体前后端有凹陷,椎体间保存着退化的脊索,并呈细线状穿过椎体。鱼类、有尾两栖动物和少数古老的爬行动物(如楔齿蜥)的椎体属于这一类型。椎体间的关节活动范围较小,所以缺乏局部的运动。 前凹型椎体:椎体前端凹入,后端凸出,两椎体间的关节比较灵活,脊索虽然仍残留一部,但不成为连续的索状。多数无尾两栖动物、多数爬行动物属于这一类型。 后凹型椎体:椎体前端凸出而后端凹入,椎体相接形成活动关节。两栖动物(多数蝾螈及无尾类的一部分)及少数爬行动物属于此类型。 马鞍型或复凹型椎体:椎体两端成横放的马鞍形,椎间关节活动范围很大,脊索已不存在。鸟类颈椎属于此型。

12、鸟头可转动180,能用喙啄尾脂腺,将尾脂腺所分泌的油脂涂在羽毛上,就是因为有这种马鞍型椎体的关系。 双平型椎体:椎体前后两端扁平,椎体之间垫以纤维软骨的椎间盘以减少活动时的摩擦。哺乳动物的椎体属此类型。,脊椎锥体的类型,、首次出现了胸骨,但成体无肋骨,不构成胸廓.,4、肩带脱离了和头骨的联系加强了前肢的活动;腰带通过荐椎与脊柱相连,加强了后肢的活动能力和负重能力。,颈椎,固胸型(蛙类):上(乌)喙骨在腹中线平行愈合; 弧胸型(蟾蜍):上(乌)喙骨彼此重叠。,5、四肢:5指(趾)型,陆生脊椎动物共有特征。 前肢:短小;后肢:长大,适于跳跃。 蛙:雄第一指内侧膨大加厚(特别是生殖季节)为婚垫,抱对

13、之用。,五趾型附肢在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1解决了重力对动物的要求:五趾型附肢 2五趾型附肢的特点:肩带与头骨和脊柱借肌肉间接相连(灵活);腰带与脊柱直接相连(结实)。 3五趾型附肢在进化上的意义 由总鳍鱼的叶状偶鳍进化而来,不仅使脊椎动物登陆成为可能,而且使之向陆生生活的不同方向进化成为可能。,骨骼功能,1支持身体,维持体形。 2保护作用:脑颅(脑、感官)、脊柱(脊髓)、胸骨(内脏器官:心、肝、肺)。 3运动:与肌肉配合,产生运动。 4造血:具红骨髓的骨骼为主要造血器官(长骨、肩胛骨、锁骨、脊柱等)(红血球、血小板)。脾:制造白细胞的主要器官。,(四)肌肉系统,1、成体分节现象消失(幼体和

14、水生种类有,如蝾螈等); 2、躯干肌:水生种类不如陆生种类分化明显; 3、出现了适应于陆生的四肢肌; 4、鳃部的肌肉退化,少部形成司咀嚼、舌喉 运动的肌肉;,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 骨骼肌单收缩、复合收缩、不完全强直及强直收缩,(五)消化系统,蛙捕虫时舌的动作,消化系统的特点,1结构:具肌肉质舌及唾液腺(便于吞下干燥食物)(陆生脊椎动物的特点);食道短;胰脏位于十二指肠弯曲部;具泄殖腔(孔);具特殊的吞咽方式:眼球下陷。 2功能: 消化:胃:初步消化蛋白质;小肠:主要消化部位 吸收:小肠:主要吸收部位;大肠:吸收水分,(六)呼吸系统,呼吸系统组成:鼻、口腔、喉气管室、肺,蛙的呼吸系统,蛙蟾

15、类的呼吸动作,呼吸系统的特点,1、不同发育时期具有不同的呼吸器官;蝌蚪初期用外鳃,后期用内鳃,成体则用肺和皮肤呼吸; 2、肺,1对,囊状,结构简单,呼吸面积小,无分枝的气管; 3、皮肤辅助呼吸,其呼吸量占总呼吸的30。 4、口、咽腔呼吸,口咽腔粘膜气体交换(气体未到肺) 5、无肋骨和胸廓,为咽式呼吸;有声带。,(七)循环系统,1)幼体似鱼,心室、心房各1个。 2)成体具1个静脉窦、2个心房、1个心室、1个动脉圆锥。,1、心脏及血液循环方式:混血双循环,46,2、动脉系统,3、静脉系统,4、淋巴系统,组成:淋巴管、淋巴窦、淋巴心、淋巴液、脾脏等,蛙的皮下淋巴窦,(八)排泄系统,排泄器官:肾脏、皮

16、肤、肺,雄蛙的泄殖系统,(九)生殖系统,1、生殖器官,雄性,雌性,2、生殖方式 卵生、卵胎生,两栖动物的卵和精包,(三)胚胎发育和变态,青蛙的发育各阶段,(十)神经系统,(一)脑 1、大脑分化较鱼类明显 2、出现了原脑皮(archipallium) 低等脊椎动物大脑表层仅有零星的神经细胞分布,并不形成细胞层。 3、中脑视叶发达 4、小脑不发达,运动简单,(二)脊髓 出现了颈膨大和腰膨大,(十一)感觉器官,1、侧线器官 幼体及水生两栖类,2、视觉器官,蛙眼的纵切面,58,蛙耳构造示意图,感觉器官,眼:可下陷到口腔中,具可动的下眼睑、半透明的瞬膜和泪腺;睫状肌;水生种类与鱼相似。 出现了中耳,外有鼓膜,内有耳柱骨;中耳借欧氏管(耳咽管)与口腔相通。 鼻有一对嗅囊,内有粘膜;开始有犁鼻器(味觉感受器),但尚不发达,到蛇类趋于完善。 侧线:水生类群、蝌蚪和少数无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