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 复习第一、二、五单元及模拟习题人教四年制.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729068 上传时间:2020-07-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 复习第一、二、五单元及模拟习题人教四年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八年级语文 复习第一、二、五单元及模拟习题人教四年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八年级语文 复习第一、二、五单元及模拟习题人教四年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八年级语文 复习第一、二、五单元及模拟习题人教四年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八年级语文 复习第一、二、五单元及模拟习题人教四年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 复习第一、二、五单元及模拟习题人教四年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 复习第一、二、五单元及模拟习题人教四年制.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二语文复习第一、二、五单元及模拟习题人教四年制【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复习第一、二、五单元及模拟习题二. 单元复习要点第一单元1. 掌握每课“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中的字词。能读准,会书写,懂其意;能掌握和理解“书下注释”。2. 了解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掌握重要作家(毛泽东、魏巍)及作品。3. 知道消息、通讯、评论的各自特点及它们之间的区别。(1)消息的基本特征;消息的六要素;消息结构的五部分。(2)通讯的特点及通讯与消息的区别。(3)评论的特点。4. 体会通讯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特点。5. 了解新闻语言运用要准确、简明、扼要的原则。每课复习重点如下:

2、第一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结构层次、概括层意。(2)材料安排先后详略,考虑周密;衔接自然,过渡巧妙;遣词造句注意前后照应。(3)语言特点:准确简洁,气势磅礴,传神抒情,富于感情色彩。(4)消息中议论的作用。第二课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1)围绕中心选材,安排顺序和详略。(2)语言的准确性。第三课“挑战者”号追思(自读课)(1)层层深入的说理方法(2)理解文中主旨句(3)文中的生字、词第四课谁是最可爱的人(1)理清结构、把握主题(2)文中三个典型事例及其内在联系(3)议论、抒情在文中的作用(4)语言准确、形象、内涵丰富第二单元1. 掌握每篇课文前的“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

3、里的词,了解每篇课文的书下注释。2. 体会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和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 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材的,其中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弄清记叙的顺序。4. 掌握真实、生动、传神的写人的方法。5. 掌握记叙文的特点、提高记叙文的阅读能力。每课复习重点:第五课阿长与山海经(1)认识阿长的形象,感悟作者的情感,理解先抑后扬的写法。(2)围绕人物特点选材的方法及安排顺序和详略。(3)重点理解关于山海经一节。第六课驿骆梨花(1)构思精巧,设置悬念,巧妙穿插。(2)文章主题上的突破。(3)梨花的双关意。第七课一面(1)重点理解“我”与鲁迅先生见面的部分,明白作者是怎样

4、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的。(2)理解本文肖像描写,比较三次肖像描写的异同。感悟人物内在的气质与精神。(3)注意重点词语、句子的揣摩和把握。第五单元1. 了解有关郦道元、苏轼、沈复、刘义庆、王维、李白、杜甫、王安石和赵翼等作家的文学常识。2. 读准难字的字音,掌握文言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思,区别一词多义,把握文中通假字及其解释。3. 理解文中“明察秋毫”等成语的来历及内涵。4. 品味、理解名句的思想内涵。5.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理解古诗文的思想内容,理解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6. 学习古人写景叙事的方法。7. 按要求背诵并默写三峡、记承天寺夜游、诗五首。每课复习重点:第十七课

5、短文两篇(1)领悟文章主旨(2)写景抒情相结合的方法(3)朴素自然、意味深长的语言第十八课闲情寄趣(1)童真童趣(2)用联想、想像、比喻、夸张进行描写的方法第十九课周处(1)把握人物形象(2)理解周处改过自新的原因及给我们的启示第二十课诗五首(1)体会诗的意境(2)感悟诗情或哲理【模拟试题】第一单元1. 加点字注音有错的一项是( )A. 惊诧ch 湍急 炽烈zh 淳朴chnB. 迄今q 军隅y 纤维 要塞siC. 罹难l 坠毁zhu 溃退ku 督战dD. 火焰yn 掰断 启迪d 歼灭2.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一条新闻通常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而标题、导语、背景是新闻不可缺

6、少的三部分。( )(2)新闻的特点是: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报道迅速及时;具体详尽生动。( )(3)通讯的基本特征是准确、及时、它比新闻更具体、更详细、更完整。( )3. 阅读语段,完成文后的习题。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

7、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1)句与句形成鲜明对比。能说明敌人麻痹轻敌、我军出奇制胜的关键词是“ ”;句中的“又”字照应了课文开头第三句写中路军战况时用过的“ ”一词和本语段中的两个“ ”字,行文很严谨。(2)从句的“所有”、“都”两词中,我们能感觉到作者发电时的感情是( )A. 藐视敌人的豪情 B. 胜利的自豪感 C. 必胜的信念 D. 对敌人的嘲讽(3)句中的“至发电时止”体现了新闻的什么特点?(4)前几句中与句“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相应的内容应是什么?(5)对加点词语理解确切的一项是( )A. 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亲自上

8、阵,也不难挽救失败的局面)B.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战犯的“不料”,恰表明我军出敌不意,制胜千里)C.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说明此处敌军实力很强,决心一战到底)D.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我军前锋很快把此处铁路毁了)(6)第 句中能表现我军英勇无畏、锐不可当的一系列动词是什么?第二单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问题。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他带

9、着奖励似的微笑,指着铁流对我说明:“这书本来可以不要钱的,但是曹先生的书,现在只收你一块钱本钱;我那一本,是送你的。”我费力地从里衫的袋里(公司为防止我们“揩油”,衣衫上一只袋都没有缝)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1. 第一段文字对鲁迅先生有五种称呼,每种称呼都有一定的含义,请分别予以说明。(1)同志: (2)朋友: (3)父亲: (4)师傅: (5)战士: 2.“战士”前面的修饰语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评价鲁迅先生的? 3. 第一段文字运用了四个感叹号,试指出每个感叹句表达的感情。(1) (

10、2) (3) (4) 4. 第一段中加点的“差不多”与“已完全”是否矛盾?为什么?答: 5.“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是因为( ) A. 店内的凄凉、冷清,“我”穿得单薄。B.为自己的贫寒(只有一块钱来买书)而心酸。C. 被内山老板的热情和鲁迅先生的无私所感动。D. 被鲁迅先生的崇高品质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所深深感动。6.“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是因为( )A. 鲁迅先生送给了自己一本书。B. 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由衷感谢和无限崇敬。C. 作者代表进步青年表示对鲁迅先生的慷慨无私的谢意。D. 鲁迅先生和内山老板在一起,作者就用日本礼节向他们表示谢意。7. 所选文段对鲁迅先生进行了 描写,体现了他

11、的 精神。第五单元一.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回答下列问题1. 注音:溯( ) ( ) 属( )2.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或王命急宣: (2)良多趣味: (3)晴初霜旦: (4)故渔者歌曰: 3. 指出下列语句中“绝”字的不同意思(1)沿溯阻绝: (2)绝多生怪柏: (3)哀转久绝: 4. 请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语句5. 指出下列各句

12、的修辞方法A.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B.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6. 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1)描写三峡春冬景色时,俯视所见的景物是“ ”,仰视所见的景物是“ ”。(2)描写三峡秋季景色时,用“ ”写其凄清,用“ ”写其悲凉。7. 三峡夏、春、冬、秋四季的景色有什么特点?答: 8. 上文出自课文 ,作者是 , 人。二.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对这首诗赏析不准确的两项是( )A. 这是杜甫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前四句写目睹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想亲人愁苦,充溢离情。全诗抒发了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怀。B.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中。诗人视野由远而近,由大而小,由整体到部分,由混沌到清晰,感情由隐到显,由弱而强。C. 首联中“破”字写出了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处处是断壁残垣、碎砖乱瓦的破败景象,使人触目惊心。“深”字是说尽管“国破”但山河依旧,草木茂盛,欣欣向荣。寄寓了作者对官军必将消灭叛军、收复都城的信心。D. 这首诗只有颔联和颈联是对仗。E. 尾联以诗人目睹春城败象后的情态作结,将前面的感时、恨别之情显示无遗,又给人以实感。【试题答案】第一单元习题:1. A 炽应读ch 2.(1) (2) (3)3.(1)不料;首先;已 (2)B (3)真实性、及时性(4)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