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泉港三川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再别康桥》教案 语文版.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727368 上传时间:2020-07-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三川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再别康桥》教案 语文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三川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再别康桥》教案 语文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三川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再别康桥》教案 语文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三川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再别康桥》教案 语文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三川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再别康桥》教案 语文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三川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再别康桥》教案 语文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泉州市泉港三川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再别康桥》教案 语文版.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6、再别康桥 徐志摩教学目标:1、学习诗人用评议的彩笔向读者展现了康桥秀丽的风光,创造空灵、飘逸意境的写法; 2、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3、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性情,接受美的熏陶。教学重难点:重点:怎样理解这首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 难点:怎样理解全诗的“画面美”。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迄今为止,我们学过了很多的送别诗作。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

2、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二、作者及时代背景: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是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不少诗作,有着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这首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诗歌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很可惜,诗人在他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三、吟诵诗歌。(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字音、

3、语速、节奏、情感。)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河畔(pn)青荇(xng)长篙(go) 蒿(ho)草漫溯(s) 一年半载(zi)2、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明确: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6、7字(间有8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3

4、、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全诗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教师可播放蓝天浮云、岸边垂柳、有水草的混混小溪的录像或幻灯,伴以轻柔的有欧洲田园风情的乐曲,以感受个人自由天性和自然景色融合,所营造的别具一格的意境。 四、了解诗中内容大意。 1、徐志摩的这首诗,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教师板书:离别的对象特别) 继续启发:柳永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种离别的气氛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明确:(沉重)就是词中所说的“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

5、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又如柳宗元的别舍弟宗一中的“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都是两眼泪汪汪的离情别绪。但徐志摩的这首诗呢?大家读了有没有这种沉重之感?明确: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教师板书:营造的气氛轻松) 2、作者告别康桥时,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

6、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些物象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的是一种清新之感。(教师板书:意象的选择新颖)3、第一节写出作者什么情感呢?明确: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五、小结:本诗的押韵:这首诗的音节读起来朗朗上口,首先表现在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其次是音节和谐,节奏感强。再次是回环复沓。首节和尾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六、作业布置:(1)朗读诗歌。(2)完成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一、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

7、况、讲解课后练习一。二、师生朗诵诗歌,进而背诵诗歌。三、继续欣赏诗歌。1、 说说诗歌的27节写了什么内容,表达诗人什么情感?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河畔的金柳”,像夕阳中的新娘,对康桥的爱何等浓烈,又何等温柔。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在康河的柔波里”,诗人“甘心做一条水草”,对康桥的依恋何等强烈,又何等缠绵。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天上虹”倒映在清泉中,二者交相辉映,康河更加美丽;而美梦“揉碎在浮藻间”,又散发出一缕淡淡的哀伤,大约是回国几年所见所闻粉碎了他初别康桥时的理想

8、,现在再返康桥,重新寻梦来了。(“梦”给人的感觉一般是轻盈的、飘渺的,然而诗人的康桥之梦居然下了“沉淀”一词,可见诗人对康桥记忆之深重。)诗歌的2、3、4节,直接描写了康桥的迷人景色,表现了诗人对康桥的具体感受和留恋。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于是诗人缅怀起昔日畅游康河的情景:“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星辉”,在星空中“放歌”,是回忆,也是憧憬,诗人不能自已,感情达到了沸点然而毕竟是梦,星辉终究不能长存于天际,离别是注定了的。(从上节的寻梦,回到离别的现实中,一个但字表现出心绪的转折与起伏,在缓

9、缓的总体情调中又造成一种变化的跌宕感。第四、五、六顾的首段和尾段之间暗用顶真手法,使之诗意上有一次呵成的效果。)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第7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四、体会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1、形式: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建筑

10、美明确: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节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的建筑之美。2、语言: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音乐美明确: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6、7字(间有8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

11、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如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3、意境:金柳、新娘、招摇、彩虹似的梦绘画美明

12、确: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

13、“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跌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一起。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五、拓展补充:胡适曾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

14、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追悼徐志摩)果真如此,那么诗人在康河边的徘徊,不正是这种追寻的一个缩影吗? 诗人的本领就在见出常人之所不能见,读诗的用处也就在随着诗人所指点的方向,见出我们所不能见;这就是说,觉到我们所素认为平凡的实在新鲜有趣。它在使人到处都可以觉到人生世相新鲜有趣,到处可以吸收维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到人生是干枯的。 没有花的地方是荒原,是沙漠。人间不能没有诗,诗歌是人的“生命的花朵。”让我们因为爱诗而更加

15、地热爱生活,因为爱诗而更深地审视世界,因为爱诗而更好地规范自己。“让我们作诗的知己吧!让无数珍贵的生命的花朵,带着灵魂的闪光、思想的色泽、感情的汁液,融入我们的生命,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永不成为沙漠和荒原吧!”五、小结:领会本诗与其他送别诗的不同之处: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六、作业:(一)填空1、再别康桥中的“康桥”指的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