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模拟-石家庄高中毕业班综合训练试题及答案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136718603 上传时间:2020-07-0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6.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高考模拟-石家庄高中毕业班综合训练试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2021高考模拟-石家庄高中毕业班综合训练试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2021高考模拟-石家庄高中毕业班综合训练试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2021高考模拟-石家庄高中毕业班综合训练试题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2021高考模拟-石家庄高中毕业班综合训练试题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高考模拟-石家庄高中毕业班综合训练试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高考模拟-石家庄高中毕业班综合训练试题及答案(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模拟-石家庄高中毕业班综合训练试题及答案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在本试题卷上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墨水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本试题卷上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文化在近代落后了,是否意味着它只能被淘汰呢?换

2、句话说,中国文化本身还有没有革新的内在契机呢?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一种重要典型,独立发展,源远流长,不仅在历史上有独特的贡献,在今天乃至未来仍将有它深厚的民族性基础和坚韧的生命力。中国文化发展,已有数千年历史,延续不绝,虽有时衰微但很快又转为昌盛。这种经久不绝的文化奇观使我们坚信,中华文化内部必有维系其发展的内在精神支柱。这种精神支柱就是中国文化发展革新的内在契机。中国文化发展革新的内在契机的集中表达是易传中的两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天体、日月、星辰、昼夜运行。人应该像自然界的天体运行那样,自强不息,永远前进。“厚德载物”是说大地包容万物,兼收

3、并蓄,什么东西都可以生长,人也应该胸怀广阔,无所不容。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观点就是中国民族五千年来延续发展的思想基础,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虽数经劫难而终能“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伟大生命力所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华文化精神,表现在民族关系上非常明显。一方面,中华民族坚强不屈,不向任何外来势力屈服,坚决保卫民族的独立和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华民族自古主张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往来、共同进步,反对外来扩张,进而“协和万邦”。前者表现为炽烈的爱国主义,后者表现为和平的大同主义。这两种主义如果说在古代是崇高的、令人仰止的,那么,在各民族文化交流日益扩大的现代世界,不更值得继续继承和发扬吗?中国文化

4、不会被历史淘汰,不仅在于中国文化有其内在的发展革新的契机,而且还在于各具特色、各有所长的中西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相辅相成的“互补”作用。中西文化的区别是相对的,互补是明显的。比如在天人关系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对立,主张以人力征服自然。其实,人与自然的关系既包含着矛盾对立的一面,又有统一和谐的一面。西方文化以征服自然为己任,因而科学和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然而也随之出现过工业污染、生态失衡、能源危机等工业病。中华文化由于缺乏征服自然和戡天的思想,科学技术不够发达,然而天人和谐的思想对于保护自然、爱护自然,从而保护人类自身有着十分有益的启迪。今天,

5、人们日益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离不开自然,自然也更需要人类的保护。因此,人们应该自觉地利用中西文化的“互补性”,创造更加美好和谐的生活。另外,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中国人社会意识、社会整体观念比较发达,把为他人尽义务、为社会做贡献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西方人则不同,他们个体意识、个体观念比较发达,把个人自由、个人独立、个人主权的实现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其实,每一个人都既是个体的又是社会的,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因此,要建立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在文化取向上就不应该在中西文化中作“非此即彼”的单项思考,而应该作“亦中亦西”的“互补”思考。(摘编自张岱年中国文化和现代化)1.下列关于中国文化的理解

6、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文化独立发展,源远流长,经五千年历史而仍然延续,这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堪称文化奇观。B.中国文化表现为衰微期与昌盛期循环交替,虽历经劫难而经久不绝,近代相对落后,但很快又将昌盛。C.中国文化有深厚的民族性基础和坚韧的生命力,有维系其内在发展的精神支柱,它就不会被历史淘汰。D.中国文化有自己的特色与长处,它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其社会意识、社会整体观念较发达。)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先提出问题,然后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层次清晰。B.文章所引易传中的两句话,是中国文化不会被淘汰的重要理论依据。C.文章通过对比

7、中西方文化,论证了中国文化在新时代会更加昌盛的观点。D.第5段揭示了中国文化不会被淘汰的原因,结构上承上启下,衔接巧妙。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要建立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创造更美好的和谐生活,在文化取向上应该用“亦中亦西”的“互补”思考取代“非此即彼”的单向思考。B.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源于自然万物的运行规律与特点,强调人应该自强不息、勤勉向上,永远前进又决不停止,胸怀广阔而无所不容。C.西方文化以人与自然的对立和征服自然为核心内容,因而科学和技术得到长足进步,但这也带来了工业污染、生态失衡等工业病。D.西方人注重个体意识,个体观念比较发达,把个人自由、独立与主权

8、的实现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这导致他们缺乏国家民族意识。(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席卷中国大江南北,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新冠肺炎疫情于2019年12月萌芽,2020年1月起受到广泛关注。疫情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业性强,影响面广,公众在疫情中急需大量信息来指导个人生活及稳定心态,公众对疫情相关信息的关注度超越了同时间段内其他信息,甚至也包括与其他类型的突发公共事件相关的信息。调研数据显示,47%的被调查者每天都会关注疫情信息,43%的被调查者每时每刻都在密切关注疫情信息,其余10%的被调查

9、者平均每周至少也有2-3天在关注疫情的相关信息。各种各样的疫情信息,以不同的方式和载体,影响着人们的情绪和生活。相关调查显示,10%的被调查者感觉很焦虑,另外25%感觉比较紧张,51%的被调查者觉得稍有紧张感,只有14%的被调查者感觉没什么影响。了解疫情的各种动态,成为特殊时期大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通过不同载体关注着不同渠道发布的疫情变化情况,以及和抗疫防疫相关的各种话题。公众疫情信息获取使用载体情况公众关注和转发的TOP10疫情相关话题(摘编自国家信息中心:“新冠肺炎”公众认知与信息传播调研)材料二:身处疫情中的公众,最容易出现焦虑与恐慌,而这恰恰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此次疫

10、情期间,谣言满天飞,假新闻大规模出现,其客观条件是社交媒体中的个人化传播,主观条件则是焦虑、恐慌心理下的“负面推定”与“可能真实”。谣言的核心特征是不实之言。谣言的传播力与谣言内容的模糊度、反常度成正相关,越是不清晰、不正常的信息,越可能在公众媒介理性下降的疫情期间广为流传。谣言对于疫情治理具有极大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处理起来难度也不小,在现实中,即便谣言可以删除,但是观点与情绪却已然形成。换言之,谣言可以轻易删除,谣言带来的影响却较难删除。如何处理谣言,成为疫情治理体系中的焦点与难点。从此次疫情期间出现的谣言看,根据造谣者动机,可以把谣言大致分为三类:误解性谣言、牢骚性谣言和攻击性谣言。误

11、解性谣言是指造谣者并无主观恶意的造谣意图,因缺乏判断力形成错误认识,传播开来成为谣言。牢骚性谣言常常是针对政策、团体、环境等的,当公众的某些诉求得不到满足时,埋怨就会产生,或借题发挥,或“合理想象”,引发共鸣,传播开来成为谣言。攻击性谣言有着很明确的目的性、对象性,造谣者在造谣之前就研究了攻击对象情况及其薄弱点,然后有一定逻辑性、针对性地发布信息,令其传播开来成为谣言,以此达到伤害攻击对象的目的。(摘编自媒体清华谣言治理:给舆论场“消毒”但不宜过度,有删改)材料三:(摘编自媒体清华理性涵养:传播知识与真诚,有删改)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疫情中,为了获取大量

12、信息来指导个人生活及稳定心态,绝大多数民众对疫情相关信息都保持着高度关注的状态。B.疫情发生期间,公众滋生种种不良社会情绪,根源在于公众获得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以及公众对疫情信息的过度关注。C.图一显示,95%的公众至少会利用一种网络媒体获取疫情相关信息,而手机则成为公众获取疫情信息的最主要载体。D.图二显示,公众对官方权威发布表现出了很高的关注度,包括度情发展实时情况,以及各级政府抗疫防疫决策部署。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疫情防护科普”的高关注度和高转发率,说明针对疫情的传染病防控知识得到受众欢迎,公众转发此类信息有利于提升全社会对科学防疫的认知水平。B.

13、“抗疫感人事迹”的高关注度和高转发率,说明抗疫一线的暖人信息更能激发公众情感;民众自发进行二次传播,强化了相关信息的正向传播力。C.“疫情带来的影响”的高关注度和高转发率,说明公众对疫情的影响有切身体会,也体现出网络时代公众对公共卫生事件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D.疫情中的谣言都会有意误导公众,任其传播将带来不良情绪乃至蔓延,给疫情治理带来极大挑战,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努力消除其不良影响。6.如何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信息传播体系建设?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燕子衔春来吴昌勇“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儿歌里的小燕

14、子,飞过了童年的天空。后来,坐进教室的我,惊喜地看到,燕子娇俏的身影竟然跃动在语文课本的一幅插图里。散发着油墨清香的书页,字里行间,燕语呢喃,恰似那首儿歌的和声,让春天的课堂也有了别样的韵味。那幅画里的村子,比我居住的村庄要大,地势要平坦。湛蓝的天空下,柳枝轻拂,如春风梳开的一根根绿辫子,山冈的发髻插满朵朵桃红,一条又细又窄的溪流隔开了屋舍和田地,屋瓦青灰,炊烟乳白,三两只燕子从扶犁春耕的农人头顶侧身飞过。大地朗润,这群乌黑油亮的小精灵,好似早春的天空抽出的一枚枚新芽。望着浅黄色的小嘴和胸前的那绒棉白的羽毛,望着剪刀一样临空叉开的燕尾,耳畔隐约传来清脆的鸣叫我突然发现,搬进画中的小燕子是如此楚

15、楚动人。燕子亦是玲珑的迎春花,燕子归来,万物算是真正有了春的眉眼。就在某个不经意的早晨,村庄的上空倏然传来燕子忽高忽低、忽远忽近的鸣叫,好似一群归乡的游子,打开翅膀拥抱这里的一草一木,也拥抱着抬头送出笑脸的乡亲。它们和父老乡亲问好,并自由翻飞在歌声里,每一个音符都生着桃红的酒窝,就像花朵爬上春天的枝头轻声耳语又一年春暖花开,我们回来了。接下来的日子,燕子和农人一道进入春忙。它们要趁着春光,在屋檐下垒出新巢,要赶在秋收时节,将村里丰收的喜讯带给南方,带给更远的天空。“燕子垒窝,好事多多”,乡间人认为,燕子是和气的鸟,吉瑞的鸟,勤劳的鸟,垒巢在自家屋檐下,一定是衔着春风的口信而来的。紧跟农事的燕子,比农人起得更早一些。东方泛白,就开始忙活起来,它们结伴飞向临水的稻田,或者离山泉不远的水塘边,用乖巧的小嘴将泥土和流水搅拌匀称,然后朝着家的方向,一趟接着一趟衔回早春的新泥,仿佛沾染在舌尖上的这抹土香,竟能咂摸出浓浓的花香、麦香、稻香。它们事先在屋檐下,或者农家房屋的横梁上,选准一处向阳的宅基,要用膏脂般细腻的泥土,完成一个三面临空的建筑。一双衔泥的燕子,就是一对春天的情侣,彼此默契地将豆粒大小的春泥裹着绒细的草木,一圈绕着一圈,完成泥水和光阴的针织。它们心中一定装着家的模样。小燕子扑棱着双翅,鹅黄的巧嘴熟稔地反复垒砌、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